最新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推荐3篇】
最新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与意义
引言: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暑假期间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本篇报告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和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困境。这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提出并解决问题,与他人进行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三、培养责任感,弘扬社会意识
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明白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需要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的实践经历能够使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结论: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责任感,弘扬社会意识。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新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建议
引言: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暑假期间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篇报告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参与意识不强
在一些大学生中,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意识不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休闲娱乐,而对于参与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这导致了一些优秀的实践机会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大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也受到了限制。
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意识。可以通过举办宣讲会、组织经验分享等方式,向大学生介绍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实践机会匮乏
一些大学生在暑期期间面临实践机会匮乏的问题。由于社会资源有限,部分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无法参与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
建议: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大学生。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在暑期期间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实践成果认可不足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后,由于缺乏评价和认可,对自己的实践成果产生了怀疑和不满。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参与意愿。
建议:学校和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认可和奖励。可以通过评选先进个人、颁发证书等方式,肯定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付出和成果,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结论: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意识不强、实践机会匮乏和实践成果认可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认可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意义。
最新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三
调查背景
本人故乡江苏省泰州市合陈镇,主要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家乡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一部分孩子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而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联系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思想精髓,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本人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合陈镇,总人口5.9万人。全乡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耕地,为了增加生活收入,许多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目前全乡在外务工人员达1500人(次)。由于大部分务工人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抚养或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孩。据调查,我乡现有留守孩112人(男66人,女46人),其中未上学的留守儿童25人(男15人,女10人),上小学的留守儿童51人(男31人,女20人),上初中的留守儿童36人(男21人,女15人)。在对留守儿童的托管上,隔代监护的儿童数达95人,亲属监护的儿童是17人。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一)、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爱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比较少,基本上都是一年回来一次。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 59.5% 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的占8.4%,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的占 32.1% ,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1.2% 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无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很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等,造成许多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 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部分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
(二)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
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农村父母文化程度小学学历居多,甚至不识字,很难辅导子女功课。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大多不太好,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子女自控力的形成。
(三)监护状况堪忧
1 、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儿童中 84.8% 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 15.2% 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是我乡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尽管 84.4 %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 57.1 %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习介入过少导致学习成绩不太好。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关注孩子。
3、 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态度方面, 48.8 %的隔代亲人及 63.9 %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了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可见无论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三、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使孩子在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是孩子最开始的港湾,是他们的最早启蒙地,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祖父母和其他非直系亲属对儿童的照顾远不及亲子间的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有情感性。留守儿童成长期间长期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社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下一代。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四、建议与对策
建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如果因为工作不到位,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孩子,就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现结合我乡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实施蓝天教育计划。我乡中小学要建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蓝天学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长为体魄健康,心态良好的一代新人。
2、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师、家长互相配合必不可少。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的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儿童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学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实行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把城市学校开办的心理咨询室、师生悄悄话信箱的经验引入我乡中小学,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是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动员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事。乡村组织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他们外出期间尽可能多与孩子联系。学校或村组织就近组织孩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方方面面齐心协力,为我乡留守儿童
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有赖于社会教育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如果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能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就可能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目前最可行的只能是要求父母多关心孩子,外出前先考虑一下孩子的问题,出去后尽可能与孩子多保持联系。老师们也尽可能多地关心留守儿童,学校或村组织,可以就近组织孩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