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经典3篇】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 篇一
标题: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贫困户的生计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省农村贫困户进行调研,分析了贫困户的生计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贫困户的生计问题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解决贫困户的生计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更关系到整个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效果。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来源、生活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实地访谈,我们与贫困户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所在。
三、调研结果
1. 贫困户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大部分贫困户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田种植和外出务工,而这两个领域的收入都存在不稳定性和周期性。
2. 贫困户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差,饮食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子女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普遍存在。
3. 贫困户缺乏技能和创业意识。调研发现,贫困户普遍缺乏相应的技能,无法从事高收入的职业,也缺乏创业意识和机会。
四、解决方案
1. 多元化收入来源。通过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来源。
2. 提供技能培训。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贫困户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和收入。同时,鼓励贫困户培养创业意识,提供创业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户的住房、饮食、医疗卫生等基础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4. 加强社会保障和教育支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户提供基本的保障;同时,提供教育支持,提高贫困户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五、总结
贫困户的生计问题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推动整个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 篇二
标题: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省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分析了教育扶贫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教育扶贫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和资源,可以改变贫困家庭子女的命运,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分布、质量和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访谈,我们与贫困家庭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困难所在。
三、调研结果
1. 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贫困地区学校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短缺,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不完善,限制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2. 学生辍学率高。由于经济困难、家庭压力等原因,贫困家庭子女容易辍学,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和未来就业。
3. 教育观念薄弱。贫困家庭普遍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教育投资意识,导致他们不能给予子女足够的教育支持。
四、解决方案
1. 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
2. 提供教育资助。建立健全的教育资助体系,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经济援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3.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4.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贫困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投入意识,鼓励他们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五、总结
教育扶贫是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深入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和质量,推动整个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 篇三
引导文: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一:十堰市自实施 千企进千村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 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20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
力争在20xx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
20XX-2018年通过对桃花沟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计划从20xx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
计划20XX-20xx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 春赏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观光园。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二:为深入细致了解扶贫村现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5月16日,我们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XX镇XX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召开村干部、村小组长座谈会,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共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47
户,1318人,其中贫困农户71户328人,低保户44户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9亩,人均耕地0.88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其村主干道交通已有改善,但村内道路大多还没有硬化,影响出行;没有公共休闲场所,村前屋后到处是大片垃圾,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和村民生活水平;农田田园化程度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库蓄水量小,水坡水渠经年未修,严重影响农田灌溉。三是务农人员素质较差。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该村从事种农事生产的务农人都是老人,且初中以下和文盲、半文盲占相当比率,思想封闭、安于现状,只能选择劳动力程度不高的水稻等农作物,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村级组织缺乏能力组织村民合力发展,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特色产业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能水平低,就业途径少,门路窄等原因,收入水平也不高。
四是致贫因素多。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技术等致贫,但该村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因病因残造成劳动力的丧失或要承担巨额的医药费用,大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形成疾病和贫穷的恶性循环,因病致贫已成为农村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五是扶贫对象的确定存在漏洞。从反馈的情况看,大多数已建卡的贫困户都有住房,甚至是近几年才建的新房,条件尚可。但有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确实贫困的农户并没有确定为扶贫户。
二、扶贫工作思路及对策
一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技能。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采用扶贫先扶智的办法,加大对农民群众种植和养殖技术等适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使农户都能掌握1-2项适用技术,对科技致富能人给予政策扶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消除泥泞道路,解决农民出行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垃圾处理机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教育、卫生建设力度,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