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优秀3篇)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现状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通过对贫困村精准扶贫的调研,分析了目前贫困村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旨在帮助贫困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
一、引言
贫困村精准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对几个贫困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1. 教育问题:贫困村的教育条件较差,学生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2. 就业问题:贫困村缺乏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难以脱贫致富。
3. 基础设施问题: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4. 农业发展问题:贫困村的农业发展水平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问题解决方案
1. 教育问题解决方案:加大对贫困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2. 就业问题解决方案:鼓励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培养农民创业精神。
3. 基础设施问题解决方案: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4. 农业发展问题解决方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提高农民收入。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只有通过加大对贫困村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条件,才能实现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创新模式促进精准扶贫
摘要:本文通过对贫困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提出了创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推进贫困村的脱贫工作,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一、引言
贫困村精准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村的问题,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座谈会等方式,总结了目前贫困村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
二、创新模式
1.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例如,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培养农民创业意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 教育扶贫模式: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贫困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例如,设立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提供远程教育等。
3. 社会保障模式: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贫困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发放低保金、医疗救助等,确保贫困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创新模式的优势
1. 精准性:创新模式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贫困村的需求,针对性更强。
2. 可持续性:创新模式能够推动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脱贫工作更加稳定。
3. 效益性:创新模式能够提高贫困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贫困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模式对于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创新模式的应用,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好地实现贫困村的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的目标。
关于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三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本人就xx镇xx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村是xx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2014年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14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二、主要致贫原因
(一)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导致贫困
xx村是xx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二)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贫困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三)自然灾害造成贫困和返贫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四)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导致贫困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五)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导致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导致贫困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大xx路改建力度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xx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xx路、打通丁白路(xx--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四)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