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报告【实用3篇】
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1. 引言
在贫困地区,水、电、路的情况是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情况进行调研,为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选择了某贫困地区的几个村庄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水、电、路情况的满意度,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水源、电力供应设施以及道路状况。
3. 调研结果
(1)水情况:调研发现,贫困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居民用水困难。该地区多数村庄缺乏自来水供应,居民只能依靠自备水井或河流取水。然而,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普遍存在,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2)电情况:电力供应不稳定是贫困地区的普遍问题。调研显示,该地区的电力供应经常中断,居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电力设施老化、线路老化和电力不足是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路情况:贫困地区的道路状况较差,交通不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该地区的道路多为土路或石子路,路面不平整,存在坑洼和泥泞的问题。由于道路狭窄,车辆通行困难,居民出行受到限制。
4. 分析与讨论
(1)水资源短缺是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为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建设更多的水源设施,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
(2)电力供应不稳定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电力供应问题需要改善电力设施和线路,增加电力供应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道路建设是提升贫困地区交通便利性的关键。应加大对道路的投资力度,改善道路状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增加交通运输的便利性。
5. 结论
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情况不容乐观,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水、电、路的投资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
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1. 引言
本篇报告是基于对某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的调研而撰写的。贫困地区水、电、路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因此,了解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情况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改善居民生活至关重要。
2. 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水、电、路情况的满意度,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水源、电力供应设施以及道路状况。
3. 调研结果
(1)水情况:调研发现,贫困地区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大部分村庄缺乏自来水供应,居民只能依赖自备水井或河流取水。然而,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普遍存在,居民饮水安全堪忧。
(2)电情况:贫困地区的电力供应不稳定。调研显示,电力供应经常中断,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电力设施老化、线路老化以及电力不足是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路情况:贫困地区的道路状况较差,交通不便。多数道路为土路或石子路,路面不平整,存在坑洼和泥泞的问题。道路狭窄,车辆通行困难,限制了居民的出行。
4. 分析与讨论
(1)水资源短缺是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为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建设更多的水源设施,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
(2)电力供应不稳定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解决电力供应问题需要改善电力设施和线路,增加电力供应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道路建设是提升贫困地区交通便利性的关键。应加大对道路的投资力度,改善道路状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增加交通运输的便利性。
5. 结论
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情况严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水、电、路的投资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贫困地区水、电、路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全县基本情况
(二)全县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对全县彝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彝族村民小组共有77个,3381户,15038人。
——对全县瑶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瑶族村民小组共有46个,1446户,6969人。
——对全县汉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2007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汉族村民小组共有342个,13807户,67499人。
二、全县民族地区水、电、路的基本调查情况
(一)全县已通水、电、路的情况
(二)全县未通水、电、路的情况
(三)分民族的情况如下:
——对全县汉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壮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苗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彝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对全县瑶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三、解决农村水、电、路的经验和做法通过“九五”计划以来,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广大农村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解决了很多村寨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问题,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一是实施扶贫攻坚乡的时候,扶贫攻坚乡镇实施了很多村寨的水、电、路项目,解决了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的问题;二是在实施“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中,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村寨饮水难的实际困难;三是部门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整村推进、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建设中,由部门整合资金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村寨;四是实施农网改造期间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农村电网覆盖进程;五是在解决饮水问题上
,因地制宜,有水源的地方就实施管引,没有水源的地方就建水窖,不搞一刀切;六是异地扶贫能整合资源,异地搬迁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水、电、路问题;七是坚持国家扶持与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我县的广大农村,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扶持一部分,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创业精神,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来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四、我县未通水、电、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政困难,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县大民贫,加之财政比较困难,每年光靠上级专项资金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未通水、电、路村寨的需求。
(二)地处边辟,投资较大制约着水、电、路的建设进程。未通水、电、路的村寨绝大多数都是地处边辟,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恶劣的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人背马驮现象比较突出,这些地区往往是现阶段扶贫难度最大,攻坚克难的地区,尤其是拉电、修路、接自来水里程较长,而这些村寨户数少,人口少,工程量大,投资较大,投入与效益的反差也较大,这些地区成为现阶段扶贫的“硬骨头”,全靠当地群众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三)群众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是严重影响着当地水、电、路的发展。我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都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大多具有人多地少,土质较差,生态环境恶劣的特点,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长期存在。
(四)对民族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和扶贫工作不到位。多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对那些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之有困难而不善于向当地政府反映情况的边远民族村寨,难予列入建设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是比较靠后。由于项目资金较少,因此,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五)由于自然条件、地区差异,各民族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和观念上的差异。有的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存在旧的思维方式,难予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部份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怕没饭吃,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等、靠、要,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还很存在,缺乏穷则思变的意识和能力。
(六)县委、政府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逐年对“三不通”地区实施项目加以解决,但由于资金有限,群众迫切需要与国家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要彻底解决这些“三不通”问题任重道远,就**这样一个大县而言简直就是一个“马拉松”工程,导致群众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群众依然长期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状态。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上级政府一次规划,集中资金,尽快消除。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逐级上报,对我县“三不通”村寨存在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省州的关心和重视,用一段时间尽快集中资金投入建设实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些地区的群众也能共享建国六十来的辉煌;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政府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
(二)建议各级各部门要把“三不通”村寨作为优先扶贫的对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到这些“三不通”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群众盼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之所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否则条件较好和沿线村寨蒸蒸日上,变化较快,边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