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调研报告(最新3篇)
关于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
沿江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通过对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调研,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引言
沿江岸线资源是指位于江河两岸的土地和水域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沿江岸线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不善等因素,沿江岸线资源利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二、现状分析
1. 自然资源利用
沿江岸线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域和矿产等。目前,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而水域资源则主要用于港口运输和旅游开发。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然而,由于土地过度开垦和水域污染等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现象。
2. 经济资源利用
沿江岸线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和旅游等。目前,一些地方通过发展工业和建设港口,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一些工业企业的排污问题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另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三、问题分析
1. 资源利用不合理
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土地过度开垦、水域污染和矿产资源浪费等方面。过度开垦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域污染则给当地的水资源带来了威胁,矿产资源的浪费则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 管理不善
沿江岸线资源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不力和企业责任意识不强。政府在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监管方面存在不足,企业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建议与措施
1. 加强规划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督促。同时,加强对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监测和评估。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土地、水域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来实现。
3. 增强企业责任意识
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来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
结论:
沿江岸线资源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可以实现沿江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于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沿江岸线资源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
沿江岸线资源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之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本报告通过对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调研,分析了环境保护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沿江岸线资源利用是一个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过程。沿江岸线地区的工业和交通发展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现状分析
1. 水质污染问题
沿江岸线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江河水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设施存在问题,导致水质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2. 大气污染问题
沿江岸线地区的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对大气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一些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不达标,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使得空气质量下降。
3.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沿江岸线地区的土地开垦和建设活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的森林砍伐和湿地填海等行为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物种的减少。
三、问题原因分析
1. 管理不善
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管理不善是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在监管和执法方面存在不足,企业在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方面也存在问题。
2. 技术水平低下
一些地方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一些企业缺乏环保技术和设备,导致排放不达标。
3. 缺乏环保意识和教育
一些地方的居民和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环保教育的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高。
四、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管理和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管理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同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督促。
2. 提高技术水平
加大对污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设施和设备的技术水平。同时,推广和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加强环保意识和教育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开展环境教育课程等方式来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
结论:
沿江岸线资源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环保意识和教育,可以有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实现沿江岸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于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的调研报告 篇三
最近一段时间,本人深入基层联系单位和长江沿线有关单位,就我市沿江岸线资源利用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沿江岸线资源利用现状
2、夹江、芒稻河岸线。该段水域既属长江支流,也是淮河入江水道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
工程的起始段。岸线的东侧、北侧是我市规划建设的南部新城,目前落户的大企业主要是中海运江苏公司。此外,尚有40家小型船舶和砂石中转等企业散布其上。二、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岸线资源日趋紧张。目前主江岸线中红旗河以东岸线已经占用结束,以西部分除为中远码头、中信特钢预留的岸线外,其余被几家小船厂占用,空余可利用岸线已经不多。夹江、芒稻河岸线使用受南水北调水质保护要求影响,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
二是岸线使用不尽合理。工业项目多,生活旅游岸线项目少。企业自备码头多,公共码头少。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不得乱用”的原则,少数小船厂占用主江岸线,影响了岸线的使用效率。夹江、芒稻河上的小船厂、小企业无序占用,影响了南水北调水源质量和二水厂取水水源质量。个别大企业占用岸线过长,投资强度不足,造成岸线资源的浪费。
此外,岸线使用审批程序复杂,环节过多,使岸线审批时间拉得过长,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严重扰乱了岸线开发秩序,给岸线管理带来较大影响,甚至有的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填高滩地,毁坏堤防,给长江防洪带来隐患。
三、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为使沿江岸线资源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使用,为我市沿江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沿江岸线资源开发中,应加紧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1、进一步明确开发利用的原则。一是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二是重点开发港口、仓储等产业,引导产业向陆域纵深发展;三是近远期协调,为远期发展预留岸线;四是利用与治理相结合,确保防洪安全,促进河势稳定;五是统筹兼顾,兼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水源保护、防洪安全、城市建设等各方需要。
2、加大规划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进一步调查、摸清现有岸线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制沿江岸线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应从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与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南部新城发展、生态市创建等规划的衔接,对各段岸线功能进行明确定位,以人大立法形式加以固定,今后所有的岸线开发项目均必须服从这一规划。
3、加大整治力度,拓展岸线利用空间。目前,相当多小企业分布在沿江,特别是部分小型船厂码头占用主江深水岸线,既浪费宝贵岸线资源,也不符合水质保护要求,应按照扬州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手段对其加以整合整治。整合整治后规模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同时采取政策鼓励、技术扶持等措施,积极促使那些被列入整治范围内的船舶企业及早转产,转入船舶配套产业或其他产业,转入相关园区发展。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和推动中海运、科进、鼎衡等龙头企业对产品同类、地缘相近的被列入整治的小企业实行收购、兼并、抢股,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型造船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小企业退出后的岸线应从严控制,为今后发展预备空间。
4、加大审核力度,从严控制岸线使用。岸线使用长度要以项目必须建设的码头泊位和相关设施为依据,依照泊位性质、等级船型、通过能力等技术规范要求,从严审核,科学确定,引导项目向陆域纵深布局,尽可能减少临水岸线占用,对港口设施依赖性不强以及生产型项目,一律不得贴岸布置,不得深水深用。对现有已占岸线的大企业发展规划,也应重新加以审核,鼓励、督促其优化规划、加大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对岸线、泊位使用能力超出企业本身要求的,鼓励其通过对外合作,进一步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岸线资源效益。
5、加大公共泊位建设力度,发挥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现有深水岸线一般应以建设公用泊位为主,以此促进现代港口物流产业的加快发展,为广大腹地经济发展服务,提高码头、岸线的利用率。现有主江岸线应优先规划建设高标准、大吨位公用码头,同时在夹江较深水域段规划建设环保型材料集散码头集中区,引导芒稻河、夹江现有码头业主向区内集中。
6、加大管理力度,实行统一报批把关。在沿江岸线利用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后,由政府牵头,统一向上办理各项行政审批手续。这样做与单一建设项目逐个报批相比,既节约时间、经费,也克服了过去因报批时间过长而影响项目推进的难题。同时,对单一建设项目,政府可以成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机构,按照规划进行联合审批,一次性批准,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7、加大岸线力度,保证岸线安全。坚决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所有企业必须边治理边建设,进一步落实防汛属地管理责任制。各企业在占用岸线资源的同时,切实担负起所在河段岸线治理、防守职责。项目建设必须保护江堤等防洪设施,确保经济发展与防洪安全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