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3篇)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失地农民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研,了解了他们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面临着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问题以及心理压力等诸多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包括政府扶持政策、农村转型发展等,以期能够帮助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他们失去了土地,面临着生计困境和社会融入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失地农民进行了调研。共计访问了100位失地农民,其中50位男性,50位女性。
三、调研结果
1.生计困境: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大部分失地农民转行务农,但收入微薄,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
2.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和服务。他们面临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3.心理压力: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面对着无法预知的未来,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安和迷茫。
四、解决方案
1.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补偿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转型发展。
2.农村转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3.心理辅导与关爱: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自信。
五、结论
失地农民面临着生计困境、社会融入问题和心理压力等诸多困扰。政府应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和项目的支持,帮助他们转型发展。同时,农村转型发展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失地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融入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研,重点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和社会融入困境。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和城市户口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包括发展农村产业、改善教育医疗条件等,以期能够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社会融入。
一、引言
失地农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社会融入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失地农民进行了调研。共计访问了100位失地农民,其中50位男性,50位女性。
三、调研结果
1.就业机会不足:失地农民在城市找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许多人只能选择务农或从事临时性工作,收入不稳定。
2.城市户口难题:失地农民缺乏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和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四、解决方案
1.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失地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以减少失地农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3.提供培训机会: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失地农民提升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论
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和城市户口难题。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和提供培训机会等手段,可以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社会融入。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失地农民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一)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局统一征收了771.6亩耕地。
(二)按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2亩统计,自1999年1月1日以来,我县目前共有失地农民617人。
1、自1999年1月1日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至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以前,我县共有失地农民272人。其中18周岁以下75人;18—男
5
9、女54周岁的105人;男
60、女55周岁以上的92人。
2、自
2003年省政府[2003]115号文件下发之日至2005年5月31日,我县共有失地农民345人。其中18周岁以下111人;18—男5
9、女54周岁的156人;男
60、女55周岁以上的78人。
(三)我县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335人,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86人。
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情况
(一)根据省政府[2003]115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保障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保障对象享受的待遇按缴费水平确定,以确保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原则,保障标准不低于最低社会保障线。保障对象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的余额可依法继承。二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人员分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区分年龄分档缴纳),建立个人专户和统筹帐户。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同上),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对象未达到领取年龄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本息可依法继承。缴费对象属农民身份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农转非”的,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纳入城市低保;就业的,按规定参加企业扩面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对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实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
3、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一是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采取“政府出一块,村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共同出资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县政府土地收入中列支;村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集体补助应占大头,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及时转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单独建帐,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县农村养老保险处,参照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专户档案和相应的缴费证、领取证,确保失地农民进入领取年龄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财政比较困难及各方面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县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施。
(二)截止今年5月31日,我县失地农民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68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有366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31人,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最高的17元,最低的0.4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村集体没有认识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有的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更没有资金为自己参加技术培训。
四、有关建议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尽快建立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二)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
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
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