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改自查的诊断报告【优秀3篇】
中学课改自查的诊断报告 篇一
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本次自查旨在对中学课改进行诊断和评估,以促进改革的持续深化和优化。
首先,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了评估。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然而,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目标的具体实施方式存在一定的疑虑,觉得课程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建议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减负,适度减少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让课程改革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其次,我们对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尝试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然而,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较深,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指导。此外,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最后,我们还对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然而,一些学校在评价方式上仍然存在侧重考试成绩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引入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更加公正和科学。
综上所述,中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相信,通过本次自查的诊断和评估,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学课改自查的诊断报告 篇二
本次中学课改自查的诊断报告主要针对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建议。
首先,课程改革的目标受到了广泛认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正确的,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目标的具体实施方式存在一定的疑虑,觉得课程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建议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减负,适度减少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让课程改革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尝试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然而,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较深,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指导。此外,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最后,评价机制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然而,一些学校在评价方式上仍然存在侧重考试成绩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引入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使评价更加公正和科学。
综上所述,中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本次自查的诊断和评估,我们相信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学课改自查的诊断报告 篇三
自从上学期跟随大部队亲赴宜川中学求取课改“真经”打道回府之后,经历了反复酝酿到正式启动,我们的课改探索就一直在跌跌撞撞中艰难前行。
已经过去的5月份,随着学校的一声令下,伴随着教室内座位形式的变化,课改在11个班级同时启动起来。从规范早操要求步调一致、高呼口号到中午课前几分钟的经典诵读再到晚自习前的学生自我反思(即学校所说的晨诵午读暮省),以及积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构建民主高效课堂,全力以赴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经历了由最初的兴奋好奇而产生的新鲜到后来的困惑、迷茫和现在的习以为常。的确,激情终究会消退,新鲜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趋消失。这也许本不足为奇,但作为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大的革新,毕竟还是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变化,这期间可谓有喜有忧。
我所带的这个班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习基础偏差,行为习惯亟待改进之处颇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留守学生,一方面父母的文化素质本就不高,再加上现在的空间阻隔,隔代教育的苍白无力导致了许多人无所追求,整天稀里糊涂、迷迷瞪瞪,做事根本不认真,懒得烧蛇吃,也没有半点紧迫感。实施课改后的初期阶段,班里曾经出现过几缕“黎明前的曙光”:在学生人人参与班级事务管理这一点上,许多学生能较为积极地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班级实际,争先恐后地承担各类事务,诸如开关电灯、整理讲座、桌椅摆放以及学生仪容仪表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检查等等,一时之间,学生脸上个个洋溢着笑容,确实给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满以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何愁学生的责任感缺失或者不强呢?再者,有这么一股劲头,学生在学习上自然也会你追我赶,高效课堂还愁没有保证吗?此其一。
其二,实行小组合作式的座位分配以后,不同的学习小组之间有一定的合作,但更多的是竞争。实行小组积分、加分奖励政策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短期内得到了极大地激发,为了自己所在小组
的利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争先恐后,唯恐落在别的小组后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连那些学习基础差而又不积极、表现也不好的学困生和后进生的归属一时间都成了问题,他们俨然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没有哪个组愿意接纳他们。这种情境下,这一部分给班级拖后腿的学生一时间也有了一点儿紧迫感,如果这种状态能够持续一段时间,那么班级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应该说指日可待。然而,岁月似乎真的可以改变一切。随着新学期的到来,相当部分学生似乎变了一个人,原先的热情和劲头已荡然无存,写在脸上的更多的只是漠然和麻木,课堂的学习好似与他们全然无关。是的,进入初二了,到了两极分化的时期,可是所谓的两极难道就是这幅模样吗?沉默,沉默,夹杂着几许与己无关的麻木,这种气氛让人忧虑和恐怖。是我们老师的问题?还是别的?带着诸多困惑,我们走近了部分学生之中,倾听到了以下一些来自“民间”的声音:
1、缺少独立自主的习惯,依赖心理太强,等靠思想严重,一遇到难题就找别人的现成答案,自己不动脑筋。因此在完成导学案时,不能够积极认真地完成,抄袭答案现象较普遍,尤以部分学习差的为重。
2、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这学期以来,随着从县城及其他学校转入我校的许多学生的影响(“进口”学生大多都是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基础薄弱的“次品”,不夸张地说,个别“危险品”还夹杂其间),一部分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者很快和他们“情投意合”,也“阵前倒戈”,无心投入高效课堂构建这场战斗。
3、班级凝聚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学习小组内成员按优中差搭配素质参差不齐,团结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都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后进生不思进取,恬不知耻,心想“天塌下来有长汉顶着”,小组内的交流探讨、展示等环节反正有优生们在干着,自己难得清闲,要么默不作声置身事外发呆走神,要么干脆紧抓“机遇”,趁机打着“讨论”的旗号交头接耳,说一些与学习全然无关的废话,反而影响了其他成员的学习。
4、自信不足,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部分中等生因“功力”不足,加之顾虑较多,在完成导学案时对于自己的答案将信将疑,徘徊不定,导致效率不高。课堂展示时,自然动力不足,无法做出较高质量的自我展示。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看法:
首先,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依然是今后需要下大力气做的一件工作。
借鉴宜川中学的做法,教学质量只是德育工作的副产品,我们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人生会遇到许多“第一次”,而习惯无论好坏,都是有某个“第一次”开始的,由此难免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习惯形成性格,习惯一旦习惯了,积习就很难改掉。家长应当高度重视子女教育问题,与学校形成合力,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和改正它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的习惯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在这一点上,家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浇树浇根,教人教心。
学校应当进一步探索德育教育的新空间,千方百计地转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我们所面临的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浑浑噩噩度日,加之现代社会的进步与改革开放一系列成果的“免费共享”造就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养尊处优、不知好歹,算不上“富二代”却俨然成了“阔二代”“垮二代”,给教育带来极大阻力,形成严峻挑战。君不见,有多少学生视学校入地狱,厌学情绪严重,在校度日如年,只是暂时迫于家长的压力姑且把肉体寄存在学校,而其灵魂早已被电视、游戏等一系列不需要动太多脑筋的消遣拴住,几乎成了行尸走肉。
当然,学校教育的法力毕竟有限,社会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相当部分家长的认识也非我们所能扭转,他们对子女过分溺爱,学生严重脱离劳动,使得他们不知道珍惜,不知道体谅别人,更不懂得感恩……所有这些,常令我们做教师的处于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但对此,我们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即可。
第三、学校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尽量减少课改工作中务虚的成分,避免华而不实。
当务之急仍然应该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自主学习为主,先学后教,着眼学生能力发展,以学生的展示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学生的展示为突破口,展示最关键,展示引领自主,展示课就是落实课,展示学习成果或问题就是学习的提升。不会的学生提出问题是最好的展示、会的学生解决问题是进一步展示、学生的评价展示是深入展示、生生发生争论是最精彩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