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精彩6篇)
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他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金钱,能够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和享受更多的娱乐活动。此外,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对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影响。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通常会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增加。虽然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在我们的调查中,近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感到压力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大学生们要同时应对学业和社交两方面的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消费观念有所改变。他们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不再追求物质的拥有。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购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追求数量。
四、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参与了各种社交活动。他们通过线上社交媒体平台和线下社交活动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大学生们通过社交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社交经验。
总结起来,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在不断变化。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同时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他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品质和体验。他们的社交方式也多样化,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大学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活现状一直备受关注。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家庭。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经济支持。这意味着大部分大学生在学费、生活费以及其他消费方面都依赖于家庭。这也暴露出大学生在经济独立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在我们的调查中,近7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对未来的就业感到担忧。这是因为当前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同时,大学生还需要应对就业歧视和工作不稳定等问题。
三、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较大。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大学生们要同时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这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压力。
四、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多样化。尽管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但他们的兴趣爱好却很多样化。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这些兴趣爱好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还有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是多样化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大学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经济独立、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只有这样,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才能得到改善,他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的沟通互动、便利的生活方式备受青年人的青睐。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等产生着负面的影响。为了分析和把握大学生上网行为和上网习惯,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准确把握网络在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建构过程中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我们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本次调研以问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总计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时间及频率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抽样调查分析,大学生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间略有差异,32%的大学生在小学期间接触网络;40%的大学生初中时接触网络;24%的大学生在高中时接触网络;仅有4%的大学生是在大学期间接触网络的,据调查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早的接触网络。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以内为26%,2-6小时为47%,6-10小时为20%,10小时以上为7%。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活动
随着科技发展接入互联网的场所逐渐增多,同时给予了大学生上网场所的选择。经调查,51%的大学生在家中;31%的大学生在学校宿舍;10%的大学生在商业网吧;9%的大学生在学校机房。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调查来看,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依次为查阅学习相关资料、聊天、游戏、购物、新闻、影音等方面。网络软件是大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途径,80%的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76%的大学生使用网页浏览器;54%的大学生使用桌面影音播放;4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视频;47%的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
随着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网络消费成为日常消费中的一部分。网络提供给我们比市面上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大学生如何去正常的网络消费更值得我们关注。据调查,59%的同学用于网络购物;44%的同学用于网络游戏;23%的同学用于网络服务;10%的同学未曾在网络消费过。对于网络消费金额方面调查,46%的同学平均每月消费100元以下;42%的同学每月在100-300元;8%的同学每月消费在300-500元;仅有4%的同学每月消费高达500元以上。
(四)大学生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已经成为现代社交方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各大网络工具中,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微信、YY等)冠居榜首,这种及时方便又快捷的社交工具深受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与拥护。仅排其后的是微博、SNS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等)两大网络社交工具。无论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社会各领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后是贴吧、论坛和博客这三种工具,各行各业的精英、学习者或是明星的粉丝们齐聚这里,共同探讨,一起学习。
(五)大学生网络生活文明
随着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上网也就成为了一件时尚流行的事。在网上学习、娱乐、购物等,这些活动都使我们的网络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文明程度也体现了他们日常整体精神文明风貌。在调查中显示,近乎一半的人偶尔在网络上(论坛、博客等)有讲过粗话、攻击别人的行为,而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过这种行为。近乎一半的人认为网上部分恶搞的视频或贴文属于娱乐行为,而四分之一的人则认为恶搞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应该限制。只有少数人认为恶搞有时能产生监督效应,应该被提倡。
(六)大学生网络生活认知和看法
在调研报告中显示,近九成的人认为现在网络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它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丰富知识、了解事实、结识朋友。但是,尽管61%的人对国家出台关于网络安全和网络环境的政策有一定了解,但是一般人认为没有效果。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分析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如影相随,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所以,我们在理性看待网络的同时,有必要对大学生上网的不良动因进行深入探析。
(一)奋斗目标迷失,生活缺乏寄托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很多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顺利升上大学后,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对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四年,怎样实现自我价值,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到底是什么等问题思考得很少。由于奋斗目标迷失,很多大学生只是在应付学习,大多数时间处于一种无聊、空虚、孤独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超越地域的沟通方式、刺激的网络游戏,很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渴望沟通交流,实现内心倾诉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离开父母的看护来到大学后,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与孤独感,从心理上渴望与人交流。大学作为一个微型社会,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学习、生活、感情挫折、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倾诉对象或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告诉身边的人,迫切需要一个理想的倾诉对象。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与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泄心中的不满、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让身边的人知道。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在现实交际中不善与人交往的人来说,网络交际是一种较佳的交际方式。网络交际的虚拟、快捷、平等、自由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实现倾诉的愿望,自然成为他们钟爱的对象。
(三)逃避现实生活,寻求理想自我
长期以来,学习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让大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到了大学后,很多学生在放松自己的同时,也迷失了自我。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式,而网络特有的虚拟性特点,使他们可以在网络游戏中赢得自尊、获取胜利,在网聊中重塑自我、赢得赞赏,在网络中体验恋爱、获得爱情。这一切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成就。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对网络有了更大的期待,也形成了更大的依恋,甚至成为网络“瘾君子”。
(四)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型期,思想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大学之前,学校里有老师的提醒与管理,家里有父母的监督,他们上网的时间与频率都受到控制。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养成,习惯于家长与老师安排的他们,面对乍获的自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面对内容丰富的网络,很难控制自己上网的行为,有时即使知道迷恋网络是不好的,但还是经不起诱惑。
三、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对策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四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趋势,大学生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思想状态已日趋多元化,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报告。为了了解我校目前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摸清他们的思想现状,便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
本次调查提纲共涉及了学生的消费现状、学生恋爱现状、学生在校时间的分配和学生现有校园文化生活等四个项目。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法,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学生的业余生活状况,也反映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校园业余生活的需求,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和思想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一、普遍问题
(一)恋爱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我校学生的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在学校里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几乎随处可见,从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大学生对恋爱的认可程度也非常之高,达75.53%,而且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恋人上已趋多元化,不只是以貌取人了,更看中对方的人品、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综合考虑的人占调查总数的70.21%,这也说明当代的大学生已日趋理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的恋爱目的是正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某种问题,特别是男生,有个别同学恋爱是为了追风,也有绝少数是为了金钱,而女生中这种思想基本没有。从对恋爱与学习的问题上看,超过半数的同学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能较为妥善地处理时间上的分配;从对恋爱中两人所谈论的话题和对恋爱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人对将来不抱多大希望(占63.78%),所以在平时交谈中也很少涉及到将来两人的打算,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调查报告》。
(二)校园文化现状方面
从调查结果显示,现有校园文化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有8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虽然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在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如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以社团活动带动校园文化,而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同学认为参加学校社团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对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的作用不大。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团和活动不够实力,涉及面不广,活动质量不高,太形式化,有些纯粹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三)在校时间分配方面
贫乏的校园文化导致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分配也十分不协调。在调查的学生当中课余时间中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占51%,这表明有一半的同学没有参加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而在课余同学花在学习、看书上的时间也很少,其中一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了24%,而花在上网和其他娱乐项目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学习和看书上的时间。
二、问题与思考
(一)大学生消费结果趋向多元化,有些同学片面追求高消费、贪图享受、赶时髦,有的同学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麦当劳、肯德基,与老乡经常出入饭店、酒家,不惜花大笔的电话费、上网费、娱乐费。根据调查和日常的观察,在一些同学中还存在着盲目攀比、摆阔追风,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更多的钱买时尚的服装而缺乏自信心,觉得低人一等。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考虑,调查结果显示很少有同学想过自己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为自己创收,或是有部分同学想到过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学业与恋爱都深深地吸引着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也想在人生的坐标上寻找着两者的结合点,大部分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既想学业有成,又想恋爱成功,一样都不想放弃。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一谈起恋爱来,就把学业抛在脑后,尤其是感情出现波折的时候,更是心猿意马。同时在他们失恋的时候,不能冷静的面对,在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同时产生了失望心理和报复心理,以至于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现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能满足同学的日常需要,这也是校园的学生业余活动的场所不能满足学校发展所造成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单一,除了能去去图书馆、阅览室,大部分还是选择去网吧,学校周围的一些娱乐场所也比较低档,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感觉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五
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结果显示:38.1%的特困女大学生每个月从家里得到的生活费在100元以下;15.7%的特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5.3%的来自城市家庭;非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的特困女大学生一样贫困;特困女大学生有三难:求学难,勤工俭学难,找工作难,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一种妄想……
一个案例“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03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2003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学习计划/d/file/img/17.jpg" />
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所以大学生最应做的是走出家门,走进社会,重视假期的实习机会,通过实习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事务的应变能力,增加社会阅历和责任感。这对大学生来说,不管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四、结语通过对假期生活安排的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利用假期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打工兼职,体会赚钱之不易;参加社会实践,体味社会之艰辛;努力学习,提升内在之精神。假期不同,收获不同。也有一些同学得过且过,虚度美好年华,期望他们今后能认清自我与现实,及时调整,合理利用假期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总之,希望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合理的安排一个健康有意义的假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脚踏实地地奋斗,为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背景、意义、目的
背景说明:据统计, 在中国, 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 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 开1.6 l 车上下班, 一年乘飞机12次, 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全球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 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想象:如果不提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怎样 ?
调查的意义:通过调查, 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 保护动物, 节能减排这些环保理念应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低碳生活更应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倡导。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二、调查内容
节能减排,是目前社会人人必须为之努力的工程。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 发展方式来看,节能减排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们。由于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不强,掠夺式的快速发展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亟需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低碳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哪些重要的作用?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又有多远?为此,我没有采取传统的纸质问卷方式,而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和短信的方式随机调查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了解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和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和参与情况,从而宣传和倡导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三、现状
20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去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生活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今天,你减碳了吗”也变成了很多年轻人见面时新的问候语。
1、低碳生活是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质需求。这些需求和发展,一方面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能源,另一方面又排放出大量污染物,破坏环境,使得全球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污染压力。例如,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许多资源被浪费、被污染;污染物的排放节制不够等等。
通过调查,75% 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 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 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认为“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生存危机,增强了我们的忧患意识,世界各国都在减排问题上进行着艰苦的努力,低碳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它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它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从而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并
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虽然是一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忧患意识。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并尽快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2、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1)、推广绿色奥运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2008 年,为兑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北京市修建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运会体育场馆设施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新技术。不仅有效减轻了奥运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届绿色减排的体育盛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都将成为推广自愿减排的平台,2014 年南京青奥会也提出了要努力办一届绿色青奥的目标,这都是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契机。
(2)、 宣传低碳生活的项目,启动大学生低碳生活的活动由气候组织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的“百万森林项目”,号召社会公众倡导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支援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它一方面倡导公众每天做到10 件日常生活中的减碳小事来达到“减碳”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公众以每棵5 元的价格向西部干旱地区认捐一棵树,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善全球气候,保护全球生态环境。2008年12 月,中国首个官方碳中和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中和标识发布。碳中和标识是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设计注册,中国绿色碳基金捐资人实践低碳生活的一种证明。因此,在大学生中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大学生积极关注并真正参与其中。
为了鼓励更多女大学生投身科研领域,欧莱雅公司启动了“科学校园行”活动,以节能低碳为主题设定四个环保课题,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征集环保畅想及提案,最终评选出6 名女性“欧莱雅校园科学之星”。此外,活动还特别设置了“欧莱雅减碳达人”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提升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的低碳生活。2007 年3 月,澳大利亚率先开展了“熄灯一小时”活动,三年多来已成为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活动。
四、对策及建议
1、借鉴“美国最绿色的大学”,创建低碳校园
从2007 年起,美国一些媒体就开始不断推出各种以“美国最绿色的大学”为题的文章。美国《福布斯》杂志发表了布莱恩·文费尔德(Brian Wingfield)的文章《美国最绿色的大学》,提出了哈佛大学等10 所最绿色的大学名单。目前,美国已有400 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哈佛大学设立了“绿色校园行动计划”(GreenCampus Initiative ),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这些环保计划措施值得国内大学借鉴。在高校,我们积极倡导师生共同利用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为创建低碳校园而共同努力,在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2、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1). 参与度尚有很大空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 的大学生对碳排放很关注, 不仅自己努力减少碳排放而且向他人宣传;9% 的大学生认为碳排放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且正在采取行动减排;76% 的大学生觉得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却没有采取行动;11% 的大学生不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有关系。其实,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将被深深卷入其中。
调查中,100% 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高校、社区、环保团体、媒体都应为低碳生活展开行动。低碳生活其实贯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节能减排贡献一分力量。“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种环保意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2). 可操作是最有效的方法
通过网上调查显示,中国每人年均排放量为2.7 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做饭、取暖、用水、用电、乘坐交通工具等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对于每位普通人来说,如何用直观、易操作的方式了解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出来,再选择更环保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在教室和宿舍我们应该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能源部门测算,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能避免4 亿吨二氧化碳释放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购买当地生产的食品、果蔬,能减少因为长途运输货品带来的额外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少坐一次电梯就可以减碳2 ~ 6 公斤,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3). 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推广低碳生活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约有2700 多个,其中大学生社团占了绝大多数,成为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吸收更多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的基础上,注重自身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和关注度,将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说: “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为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环境伦理理念的宣传提供依据,可以据此找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哪些环节需要加大力气。因此调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当前少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对人- 社会- 自然这样一个深刻关联、相互依存的和谐生态系统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次调查,促使大学生进行反思,对自身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关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总之,让每一个人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学教育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