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通用3篇】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植物学实习报告——对玫瑰的观察与研究
摘要:本实习报告主要介绍了对玫瑰的观察与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我们了解了玫瑰的生长习性、花部结构和繁殖方式,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
一、引言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玫瑰的观察与研究,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花部结构和繁殖方式。
二、实习内容
1. 实地观察
我们选择了玫瑰园作为实地观察的地点,仔细观察了玫瑰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玫瑰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对土壤要求较高,需要疏松、排水性好的土壤。在观察中发现,玫瑰的生长速度较快,尤其是春季和夏季,生长繁茂,花朵盛开。
2. 花部结构观察
我们采集了不同种类的玫瑰花,对其进行解剖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玫瑰的花部结构包括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花萼位于花朵的外层,起保护花朵的作用;花瓣则是吸引传粉媒介的重要部分;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产生花粉;雌蕊包括子房、柱头和柱颈,产生胚珠。
3. 繁殖方式实验
为了了解玫瑰的繁殖方式,我们进行了实验。首先,我们采集了玫瑰的果实,并将其种子清洗、消毒后进行播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种子开始发芽,并逐渐生长为幼苗。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玫瑰的扦插繁殖实验,通过将玫瑰枝条插入培养土中,观察其发根和生长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玫瑰的生长习性、花部结构和繁殖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玫瑰喜欢阳光充足、土壤疏松的环境,通过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可以吸引传粉媒介,进行繁殖。玫瑰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方式。
四、结论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玫瑰作为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其生长习性、花部结构和繁殖方式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植物学实习报告——对大豆生长的观察与分析
摘要:本实习报告主要介绍了对大豆生长的观察与分析内容。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我们了解了大豆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的要求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
一、引言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大豆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的要求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实习内容
1. 实地观察
我们选择了大豆田作为实地观察的地点,仔细观察了大豆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中发现,大豆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大豆对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环境要求较高,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2. 生长环境要求分析
我们对大豆生长环境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大豆对光照要求较高,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对温度要求适中,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对湿度要求较高,土壤湿度要保持在60%-70%;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3. 环境适应能力实验
为了了解大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进行了实验。首先,我们在相同条件下,将大豆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的土壤中,观察其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大豆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较好,而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受限。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大豆的耐盐实验和耐旱实验,发现大豆对盐碱土和干旱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大豆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的要求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对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环境要求较高,对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湿度有较高的依赖。
四、结论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生长环境的要求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 篇三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椆……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
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