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调研报告(优质3篇)
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体系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本调研报告就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调研发现,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产业和科技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前沿科技和创新资源,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然而,调研也发现,目前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合作模式单一、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双方的深度合作。其次,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科研人员在产业界的知识产权保护、薪酬待遇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制度性障碍。此外,政府在推进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方面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本报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提高科研人员在产业界的吸引力和归属感。三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激发各方的创新活力。四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加大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实施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我们相信,随着相关机制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日益迅猛,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体系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调研报告对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推动路径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调研发现,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推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可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的转化率。其次,加强科研人员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建立科研人员与产业界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再次,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最后,加强创新产学研结合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通过加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本报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紧密联系的产学研合作网络。二是加强科研人员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三是政府要加大对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加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推动路径探索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交流合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加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的推动路径将会不断完善,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创新产学研结合新体系调研报告 篇三
产学研合作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我区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了不断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我局一方面深入园区,对区内企业进行了需求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企业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如技术、人才、项目等);三是企业需要科技部门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带着课题主动拜访市内各高等院校科研处和科研院所,积极寻求结合点,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请来与我区企业家面对面共商合作事宜。为使座谈会真正取得实效,让专家学者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向专家学者们出了七个方面的提纲供参考,分别是:①如何围绕我区支柱产业抓项目;②如何围绕推进科技创新抓项目;③如何围绕做强实力板快,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④我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定位;⑤高校与我区合作,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⑥校企合作成功典型例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好的做法、建议;⑦清华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大科技园、南大科技园建园的经验
,本园有哪些好的做法、政策,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分别与南大、师大、财大等八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区内2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有46个项目的合作。9月份,我区举办了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邀请了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会上有八家企业分别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同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将在昌东工业区共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基地创建目的:整合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集群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功能定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创业服务,集科研开发、产学研为一体。建设内容:科技交流、科技培训、科技研发、成果展示、科技孵化、引进先进技术(中介平台服务)等六项。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新的动力,今年5月,我区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县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区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心以孵化企业、孵化技术、孵化人才为功能定位,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导,以科技中介服务为手段,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构建了一个民营科技企业落户、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我局正与南大、师大商谈,将在创业服务中心内设立南大科研室、师大科研室,针对性地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为加速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我们还与深圳清华技术转移中心、深圳力合创投有限公司接洽,希望与之合作挂牌成立深圳清华大学技术转移服务基地,服务基地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技术对接、技术转移嫁接等,充分运用他们的影响力,为我区传输更多的科技信息,整合科技资源,为我区有条件的企业融资、上市提供帮助。
总体而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区产学研合作呈现四个特点:
1、产学研合作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2、产学研合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人才智力的交流;
4、产学研合作加大了技术开发投入力度。
尽管如此,我区的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产学研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一些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对技术商品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导致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向我区企业转移率较低;
2、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影响合作的“分力”,如高校的科研是以知识成果为导向;而企业的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
3、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如我区大部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创新的活力、动力、实力明显不足。
二、建议
产学研的基点在于结合,难点在于如何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无缝链接”。目前我区企业吸纳技术的动力和能力不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薄弱、相关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仍是制约产学研结合的障碍。为做好此项工作,建议:
1、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互利双赢。产学研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①加快我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的,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资金,并优先支持研发的科研项目。
②支持我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发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重点扶持。
③在区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设立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集中围绕我区支柱产业中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每年重点扶持3-5项的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
④启动区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工作,在我区优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其试点、示范,带动全区企业创新,在全区形成一个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兴,企业兴,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要发挥政府在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调查发现,我区企业最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三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
①成立区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②在区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设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设立**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库。
③完善和落实好现有的《**区引进人才若干意见》。
3、积极探索合作新机制。建立合作各方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