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成因调研报告(精选3篇)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成因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本报告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稳定,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引言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是指在农村地区,因土地使用权归属不清、权属证明不完善等原因,引发的土地使用权争议。这种纠纷涉及到农民的土地权益,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增长。
二、主要原因
1. 土地承包合同不规范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力,导致合同内容不规范,权责不清,容易引发纠纷。一些地方存在合同签订不完整、签订后未及时备案等问题,使得土地使用权边界不明确,进一步加剧了纠纷的发生。
2. 土地权属证明不完善
农村土地权属证明体系不完善,存在土地权属证书缺失、复印件被篡改等问题。这使得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不明确,容易引发纠纷。同时,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权属证书的颁发流程不规范,审核不严格,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的情况屡禁不止。
3. 地方政府管理不到位
地方政府在土地承包过程中的管理不到位,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承包合同备案、土地权属证书颁发等环节监管不严,容易出现不法分子冒用他人土地的情况。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补偿不充分,履行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纠纷的发生。
三、解决措施
1. 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制度
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约束力,明确合同的签订程序和内容,规范土地使用权的边界和权责,防止合同纠纷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备案制度,确保合同有效性和权属明确。
2. 健全土地权属证明体系
加强对土地权属证书的颁发流程和审核程序,确保证书真实可靠。加强土地权属证书的管理和使用,杜绝证书被篡改的情况。建立土地权属证书的统一数据库,方便查询和核实。
3. 加强地方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过程的监管,及时查处冒用他人土地和非法占地等违法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过程的监督,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和补偿。
结论: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农民、农村组织等各方应当加强合作,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共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成因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给农民和农村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报告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稳定。
一、引言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农民和农村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了解和分析这些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影响
1. 农民权益受损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导致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一些非法占地行为、冒用他人土地等情况屡禁不止,使得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丧失了土地经营的机会,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
2. 农村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土地使用权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纠纷的发生容易导致农民之间的矛盾激化,甚至引发农民之间的纠纷与冲突。这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还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3. 经济发展受阻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也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纠纷的发生使得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受阻,农民难以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或农业企业,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三、对策分析
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承包合同的权责,加强对土地使用权的保护和维护。同时,加强对非法占地、冒用他人土地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2. 健全土地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土地权属证明体系,加强土地权属证书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备案制度,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权属的明确。加强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加强对农村土地征收过程的监督。
3.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案件的宣传报道,增强公众对土地使用权纠纷的关注度,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
结论: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的解决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稳定。
农村土地使用权纠纷成因调研报告 篇三
农村土地纠纷是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既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我市农村村民上访案件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土地纠纷的已经占到相当的比重。因此,做好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件,是实践“xxxx”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强化耕地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
农村土地纠纷的实质是权属纠纷。无论是权属争议还是侵权行为,都是对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土地纠纷产生各有其历史根源和主客观因素,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土地多头分管、地界不清、土地权属紊乱、政策和体制的变更等原因造成的。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集体土地权属纠纷。我市在农村“四固定”以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原公社、大队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陆续兴办起了乡镇企业或被一些学校、机关占用等,这些土地被占用时由于有关政策不落实或手续不够完备,不同程序地存在如征地对农业税未核减、提留款未扣除、补偿费未兑现、补偿款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当时不存在土地纠纷,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法制意识的提高,以及有些单位的解散和人多地少等矛盾的产生,土地资产不断增值,土地越来越珍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把这些遗留问题重新提了出来,从而引起纠纷。
二、因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个人之间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土改时由于人少地多分给个人的有空闲宅基或多余宅基,在“四清”时已经由当时的大队收回集体,并规划安排他人使用。但由于当时的法律不完善,手续不完备,收回时往往是几个主要村干部在场,既没有记录在案,也没有将老宅基证变更或注销。在后来的村庄地籍调查确权换证时,一些当事人要求政府依据其土改时老宅基证的面积进行确权换证,而另一方也持有后来颁发的宅基证并已建房居住多年,由此引起纠纷。
三、宅基地实占与证载不符所引起的宅基地纠纷。我市农村中原有宅基上的房屋大多是土坯结构瓦房,多年来两家共趁50厘米土坯夥墙共建房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需要扒掉原有土房重新翻建时,将老土坯墙扒掉,换为24厘米的砖墙,由于新墙是否骑中,或宅基实占与证载不相符,从而发生了双方邻居的宅基地纠纷。
四、农村宅基地继承发生的纠纷。由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继承目前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太明确,对于祖传的老宅基地,大多是继承方式取得的。当事人认为老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人人都有份,即使自己在批划新宅基地时曾同意将老宅基留给自家的兄弟使用,但若出现兄弟不和,便要以继承祖业为由,要求重新对老宅基进行划分,从而因为老宅基的分配问题发生新的纠纷。
五、确权换证所引起的宅基地纠纷。我市从1992年开始进行村庄地籍调查,并重新确权颁发新的宅基地使用证,目前全市已有80%的行政村进行了村庄地籍调查并重新确权换证。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程序不够完善、四邻无签名、新老宅基证证载是否一致等种种原因引起宅基地纠纷和群众的上访。
六、农村建设占用农民责任田所引起的纠纷。我市从1982年开始的土地承包,到前几年新的一轮的30年土地延包,明确了承包责任制,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使一些村委会、村民组在批划新宅基地或创办乡镇企业时无空闲地可使用。一是确实需要批划宅基地的农民无地可批,出现了村民之间私下调整土地,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双方发生纠纷;二是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要,使一些村委会、村民组所办的企业占用村庄边缘一些农民的承包责任田。由于事先没有达成协议或补偿不到位,引起被占用了土地的农民的不满,从而引起了纠纷。这类纠纷往往是一方持有土地承包合同,一方持有建设用地许可证或宅基地使用证,双方到处长时间上访。
七、政府处理决定生效后因不能执行所引起的上访问题。当事人因宅基地使用权发生纠纷,政府或人民政府法院曾依法作出了处理决定,但处理决定生效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处理决定无法得到正常的执行,而引起群众的上访。
八、因为征地补偿不到位引起的群众上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占用一些农村村民的责任田和延包地,因为占用的是一部分村民的责任田或延包地,占地的村民既想全部得到土地补偿款,又要求村民组重新分配土地,从而因为补偿款的发放,村民组内部之间引起了大量的上访。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所引起的土地上访案件,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维护我市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地减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事件的发生,我们土地管理部门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采取提前预防、超前介信,积极调解处理矛盾纠纷、排查不稳定因素,把社会矛盾、不安定因素及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努力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力争把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树立**国土资源的良好形象,我们采取了以下各种措施和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解决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
一是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在日常的信访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的意见》的有关要求进行落实,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局里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法规信访科科长、土地监察大队队长等有关科室长为组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研究信访工作、接待上访群众、包案处理信访案件等制度;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办案质量责任制、执法质量考评制、案件责任追究制等,对每项执法活动和每个案件的办理流程都进行科学的管理,定期对执法质量进行评查、通报;三是完善接访工作机制,局领导轮流进行信访值班,充实信访科工作人员,在法规信访科原有的基础上,抽调专业性强、文化素质高、有责任心的同志到法规信访科,负责全市有关的土地问题的信访工作和对各类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四是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健全市、乡镇、村三级土地信访机构,每村有一名主管土地的村干部,各乡镇土地所的工作人员有一名专职信访工作人员,明确市、乡镇、三级土地信访机构的职责,实行联合接访、协调例会、备案通报、疑难案件处理等工作制度;五是完善教育惩戒制度,加强对上访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和违规行为的控制等等。
二是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牢固树立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要求局机关和局各二级机构、乡镇国土资源所等相关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刻认识我国的国情和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本着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高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用地。对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的,必须要求承担其法律责任。同时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要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监察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行政处分暂行办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是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批准增加安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做到同地同价,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度具体办法,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性意见。
四是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
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生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且未能及时
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备案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定要限给予行政处分。同时建立公开的土地违法立案标准。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重新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土地出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