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实用3篇)
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县级脱贫攻坚中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对某县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政策落地难、资金分配不均等。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贫困户教育水平,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一、引言
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是县级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教育资金、减免学杂费、改善教育设施等措施,政府希望帮助贫困户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政策并不总是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报告旨在分析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
我们选择某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与当地政府、教育机构、贫困户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综合。
三、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政府提供的教育资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了部分贫困户解决了教育问题,提高了其学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然而,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贫困户对教育支持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导致很多人并未享受到相关政策的好处。其次,资金分配不均,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资源不足。此外,一些地区的教育设施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四、改进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同时,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培训,提高贫困户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其真正受益于政策。
2.增加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政府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增加教育经费的分配。同时,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师资力量,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服务。
五、结论
贫困户教育支持政策在县级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增加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贫困户教育水平,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贫困户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农村产业扶贫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县级脱贫攻坚中农村产业扶贫的效果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对某县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产业扶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贫困户增收和脱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产业选择不当、技术培训不到位等。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强产业规划和培训,提供更多的支持措施,促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一、引言
农村产业扶贫是县级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政府希望帮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脱贫。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产业扶贫并不总是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报告旨在分析农村产业扶贫的效果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
我们选择某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与当地政府、农业合作社、贫困户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综合。
三、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农村产业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政府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了部分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帮助。
然而,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产业选择不当,某些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产业效益不佳。其次,技术培训不到位,贫困户缺乏相关技能,限制了产业发展的潜力。此外,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也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四、改进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扶贫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加强产业规划和培训。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产业的规划和引导,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进行扶持。同时,加强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相关技能,增强产业发展的能力。
2.提供更多的支持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例如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促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结论
农村产业扶贫在县级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培训,提供更多的支持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帮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脱贫。政府、农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应共同努力,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县级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篇三
通过深入村组,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调研。对全县贫困人口现状,致贫原因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初步形成了帮扶策略和脱贫思路。
一、贫困现状
(一)贫困人口数依然庞大。人均收入低2500元涉及全县17个乡镇239个村30634户114570人。
(二)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达5万元不足50%。据统计截止2009年低,村集体收入全部破零且达5万元以上的仅114个村,占全县村47.7%,不足50%。
(三)村基础设施较差。村庄内部道路多为泥面土路,逢雨泥泞不堪。有些村庄虽然通上了自来水,但未经净化处理,有许多河塘沟渠坑未被利用,灌溉水渠质量差,效益低。
(四)滞留村中劳动力少。年轻人大多到外地打工,家里仅剩的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且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
(五)村中人居环境比较差,村容村貌不尽如人意。村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环境卫生差,无下水道和污水处理系统及垃圾处理设施,农户仍然使用传统的家庭粪坑,没有集中的化粪池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村内乱搭滥建乱堆放比较普遍。
二、贫困原因
(一)历史和地理因素。泗阳县历史上处于黄泛区,是遭受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除靠近洪泽湖的地区,其他区域优质自然资源较少;没有工业、特色手工业的基础;加之以前交通不便利,接收不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这些都造成当地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且一遇自然灾害就会减产歉收,甚至给农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二)人多地少,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作物成本高。以省定45个经济薄弱村为例,人均只有一亩耕地且水田少,旱田多,粮食用物成本高。水稻亩产1000斤,毛收入700元/亩,成本包括化肥、农药、水电费、栽插、收割、刨地、种子在内达357/元亩,实际纯收入仅有343/元亩。小麦亩产600斤,毛收入有360元/亩,各类成本在内达186元/亩,实际纯收入仅有174元/亩。即使全部实行低产田改造,平均每人1亩水田,每年栽种两季水稻,农作物人均纯收入也不过700多元。
(三)村民文化程度偏低。由于素质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机会十分有限,只能在一些工作环境差、劳动报酬低的岗位上从事简单劳动,这样不仅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而且降低了转移的稳定率。前几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目前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阶段,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要,劳务输出技术含量低。
(四)村民合作化经营程度低。村中蘑菇种植、粉丝加工、板材加工,以及鸡、鸽、猪、羊等家禽的养殖,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效率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五)农村基础设施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副产品、各种农村资源等无法运往市场,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卖不出去,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六)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不畅。通过交谈,发现制约贫困户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首先是缺少资金。家里没积蓄,信用社贷款难,让他们事业起步艰难,如养殖、扩大企业规模等,这些项目少则要投入万余元,多则几十万元。其次是缺乏科技指导。新品种植和特种养殖不仅投入多,对技术的要求也高,包括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保存、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村民没有固定的渠道去获得,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市场信息不畅,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且速度慢,主要靠电视和电话联系,没有互联网。由于对新品种、新事物以及市场行情的了解滞后,使农民不能及时根据市场来主动、超前地调整生产经营品种和规模,不能及时发现商机,种养基本处于盲目和跟风的状态,非常容易吃市场变化的亏。
(七)教育卫生等费用高,一些村民因病教而致贫。在村中,许多农民得了病,由于缺钱进不起医院,因病致贫比较普遍。同时,农村初中生平均学杂费每年800元左右,高中生学杂费高达1200元,有的家庭有二个甚至三个孩子在上学,教育负担过重。
(八)其他原因。也有部分村民因为好吃懒做,超生被罚而导致生活窘迫。另外社会治安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一些地方的盗抢案件和小偷小摸的频发使农民不敢、不愿投入。
三、脱贫攻坚思路和策略
更新村民观念,汇聚村民人心,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培育村民自主创业平台,逐步达到八有、力争3-5年时间实现人均纯收入超2500元的脱贫目标。
(一)分类实施,多种渠道地进行扶贫。要充分相信我们政府和群众,做好整村发展规划,从发展产业、改善条件、提高素质等方面整体推进。适度开展一些群众看得见的项目,首先让村民理解扶贫工作,然后支持扶贫工作,最后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办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不同项目,要齐头并举,分类实施。对于有能力的,实施采取救助式扶贫。同时将整村推进与加强发展乡镇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壮大乡镇经济,带动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发展和致富。
(二)点面结合,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学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只有真正领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扶贫工作才能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成效更大。要努力营造农民创业的氛围、环境和条件,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从而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小农意识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实现农村民营经济大发展。要大力扶持村中能人大户,在资金、技术金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鼓励村中的优秀分子跳出农村,有胆略的优秀商人进入农业,形成城乡资源的对流融通。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是想方设法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三)标本兼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治标就是让贫困户脱贫,让他们摆脱因贫带来的困扰。治本就是要解决残留在村民观念中的对传统扶贫的一种等、靠、要观念,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通过宣传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同业联合体等,或通过经纪人和能人牵头兴办中介组织、创建专业服务组织等方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各村的实际可逐步形成水产养殖支柱产业、养鸽产业、养牛产业、同时,还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四)内生外联,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生就是要结合我县特色经济和优势资源,探索一条长久的经济发展之路。加快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和低收入农户的脱贫致富步伐,根本在于形成内生发展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外联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招商引资、用好政策、用好外来人才,从而可以使本镇村的发展驶上一条跨跃式的发展之路,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扶贫工作的一条有途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业内部挖潜增收的主要方式。要结合各村实际,大力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优质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在农业内部加快养殖业和林业内部要适当减少粮食面积,大力发展一些高效经济作物,提高经济作物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一批周期短、门槛低、见效快的增收项目。适
当推进农户规模经济,把土地向会种地、爱种地的农村经济大户集中,帮助这部分农民解决持续增收的问题。(五)结合实际,加强乡村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查研究、对症下药,结合各村的实际,从小处着眼,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要与该村的贫困实际结合起来,与具体的村情结合起来,与村干部的工作激情结合起来。针对各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的特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各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村内道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科技教育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的建设,为生产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要按村容整洁的要求,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存环境,当前要重点对庄内部道路、村庄供水设村庄排水设施、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村内乱搭滥建、人畜混杂居住、村庄废旧坑塘与河渠水道等进行集中整治。
四、帮扶重点和项目
(一)帮助强化基层组织和双强班子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村组干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规范他们的做事行为,激发调动其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共同建设一支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强的领导班子。
2、完善村里的致富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培养年轻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帮助树立文明村风,加强村容整洁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塑造一个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1、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进一步组织和发动群众,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自力更生意识,教育村民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做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定期举办农民经纪人培训班和农民技能培训班。
2、利用适当的时机开展新农村文明农户的评选活动,组织发动群众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打造一个环境整洁优美,具有乡村特色的新农村。
3、利用省委驻泗阳县扶贫队员和后方单位的智力优势,在适当时候开展如科技大篷车等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三)帮助规划整村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帮助制定发展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乡镇整体规划和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建设,与乡村干群一道制定一个思路清晰、重点明确的新农村五年发展规划。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扶贫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争取资金。争取资金又分为两种:一是请求扶贫后方单位和其他单位进行无偿资助;二是通过逐级上报,向省交通、水利等各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列入全省建设规划。由于历史的旧债,苏北的镇村交通有待提高,从扶贫角度来看,无偿资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很大的资金缺口靠政策争取。目前有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中心。二是公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大多数村民已充分认识到公路对他们的重要性。想办法筹资,结合投工投劳方式,修通村内公路。在形成全村纵横连贯的村内公路框架沙石化。彻底改变经济薄弱村的交通状况,让农产品拉得出去,农资和日用品拉得进来。三是造桥。道路修好了,但如果没有桥或只有危桥,那么道路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村民的致富之路也就会受到影响。
四是兴修水利,确保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成轻自然灾害冲击力。
(四)大力发展村级物色产业。
目前各村主要单一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而要致富,除了改造低产田外,还要发展特色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一是结合我县种植实用菌的基础,发展菌类种植。可以让农户通过小额贷款获得启动资金,免除他们贷款利息。按要求科学管理,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力争2-3年形成村内支柱产业。二是积极扶持养殖业。通过目前的分析,现阶段养猪、养鸡赚钱不多,养鸽和养牛的收益较高,因此可以发展一些贫困户养鸽、养牛。通过扶贫贴息贷款,资助养鸽户和养牛户,形成规模养殖。三是继续鼓励支持劳务输出。在鼓励劳务输出的同时吸引能人回村投资企业,加强对返乡打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技术,成为脱贫致富有带头人。
(五)帮助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民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农民生活宽裕。建立健全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制度要,构建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实在没有自救能力的村民实行救助式扶贫,让广大村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温暖。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事业,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标准,围绕有双强领导班子、有科学规划、高效农田、有特色产业、有配套设施、有保障机制、有整洁村容、有文明村风的整村推进八有目标,围绕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资金和技术的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踏实工作,为广大农民兄弟做好产业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信息传递、市场开发等服务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我县扶贫事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