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学校中等教育调查报告(经典3篇)
有关于学校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学校中等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深入了解学校中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本篇文章将介绍调查的目的、方法以及调查结果。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校中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涵盖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教学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动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等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较高。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较高,并认为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学校中等教育的教学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动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激励。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和激励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等教育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资源配置,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有关于学校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篇二
学校中等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为了了解学校中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本篇文章将介绍调查的背景、方法以及调查结果。
调查背景是为了了解学校中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我们选择了多所学校进行调查,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通过访谈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不同参与者,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意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中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学校的教学质量不稳定。一些学校教学水平较高,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其次,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较为丰富,而一些学校的资源相对较少。此外,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学习动力,需要更好地关注和引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和激励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中等教育存在教学质量不稳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等问题。通过我们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有关于学校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篇三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活动,希望通过实习能让我们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并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个人教学技能的形成。这次实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实习总结。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个人有了很多收获。同时,我以我所实习的中学―郑州市第五十四中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老师教授方法方面。
我所在的中学,虽然是郑州市比较好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套公式化的教法,解题、介绍时代背景、泛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分段、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过程单一、枯燥,加上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语文课堂显得更加沉闷、无趣。老师在讲台上根据固有的模式大谈特谈,学生在讲台下作自己的事,少数认真听课的同学看起来也是抱着某种利益的心态――高分。整个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体。这样不仅束缚着青少年活跃的思想,使学生不动脑筋想问题,同时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固,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
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第二,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
我发现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会连续提问,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很简单的是非问,或者选择问、填空问、甚至是自问自答,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回答,或者说都能回答得上,但学生的回答显然都是很仓促,且习惯性地不加
以深入思考而快速作答,而这些答案一般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课堂牢牢地控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及问题的生成性都大大降低。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其实整个教学质量并不高。
第三,教师的课堂点评。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候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同学偶尔会有一些充满灵气的回答,袒露出他们不一般的思维痕迹,但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不够敏感,对学生的回答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者不置可否??有的老师点评语言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到老师的语言空洞。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价值量有多大,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使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随意应付。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是对教学、也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教师的讲课内容。
听了一个月的语文课,我发现老师讲课期间常插入诸如此类的话:这个字、词很重要,考试的时候常会考到;这个句子注意它的翻译,考试会可能有所涉及;这种阅读理解题需要同学们好好看看,考试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题型??
整堂语文课都在语文老师的善意提醒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们每次一听到此类的话,都会条件反射地集中注意力。真的是因为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吗?不是的,很显然,是为了考试。考试独立于教育、教学之外,考试内容取代了教学目标,分数成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记得课间,我试着跟语文老师交流教学方法,我说:“老师,您看,我们这堂课可不可以再这样拓展延伸一下,或许课堂的趣味性会有所增加。”老师很干脆地回答:“没有必要,考试不考!”我愣了,考试不考,就不讲吗?语文教学难道也纯粹是为了考试吗?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上说:中学语文教学设定的总目标是“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人文素养、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理论上的目标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反差。
老师讲课以课本为主,课本上有的,就进行模式化讲解,课本上没有的,老师便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会提及。不要说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甚至应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然后,在做班主任代理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律,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上进,希望考出好成绩,让生命更充实、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曾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校生活的评价是累并快乐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里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近90%的同学反映本班同学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所见习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在4小时以上,而有些科目每天作业时间都要超过2小时。如果每门课程的作业都如此,学生如何应对?即使只语数外三科每门作业要2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的学生抄袭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了。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家长及老师的不间断督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这便是我这次见习所见所感,也是这个月我调查的收获,在当今新的教育体制下,好的教育方法及教育理论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与实际教学实践相一致,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我们只有期望教师的个人素养能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能越来越顺应实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