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优选3篇)
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少数民族汉化的原因与影响
摘要:本篇报告旨在探讨少数民族汉化的原因与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汉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也体现在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本报告将重点分析这些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少数民族汉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族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减小,汉化逐渐成为其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本报告将从少数民族汉化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少数民族汉化的原因
1.历史因素: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历史交往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融合成为可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汉化的原因之一。政府在文化交流和教育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的进程。
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少数民族汉化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少数民族逐渐迁往城市,与汉族混居,逐渐融入汉族社会。
三、少数民族汉化的影响
1.文化影响:少数民族汉化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所替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社会影响:少数民族汉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3.经济影响:少数民族汉化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后,他们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也为汉族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建议
1.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自主选择权。
2.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投入,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加强社会融合与和谐: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支持,促进社会融合和和谐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结论:少数民族汉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体现在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少数民族汉化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本篇报告旨在探讨少数民族汉化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汉化既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本报告将重点分析这些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少数民族汉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族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减小,汉化逐渐成为其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本报告将从少数民族汉化的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少数民族汉化的挑战
1.文化认同的困境:少数民族汉化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
2.社会融合的问题: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后,可能面临着社会融合的问题,包括语言交流、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困扰。
3.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后,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也是一个挑战。
三、少数民族汉化的机遇
1.经济发展的机遇: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后,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
2.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遇: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社会后,他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3.文化交流的机遇:少数民族汉化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建议
1.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自主选择权。
2.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提升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
3.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
结论:少数民族汉化既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少数民族自身也应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积极适应和融入汉族社会,实现个体和社群的发展。
少数民族汉化精选调研报告范文 篇三
篇一: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我于7月上旬深入中寨乡,采取访谈乡村干部、走访村民、查看实地等方式,对如何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寨乡基本概况
中寨乡位于巧家县东部,距县城49.2公里,东临崇溪,南接金塘,西与白鹤滩接壤,北同药山相连,是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时由以上五个乡镇割补组建而成。全乡国土面积83.1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910亩,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1个党(总)支部,129个村民小组,共2878户12392人。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732万元,人均纯收入1973.95元,人均有粮349公斤。乡内以汉族为主,分布着少数彝族、苗族和布依族。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可以概括为:交通闭塞、国土零碎、山高谷深、封闭偏僻,具体表现为:一穷二差三优势。一穷,即地方经济贫穷。二差,即一是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从县城到乡集镇所在地仅有49.2公里,但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目前尚未通客运车辆,群众出行较难,且该公路属断头路,致使中寨乡封闭、偏僻。7个村的公路也是晴通雨阻。由于交通闭塞及供电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群众尚未从人背马驮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水利化程度低,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缺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二是自给能力差。三优势。一是资源优势。煤矿资源储量大,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随着中金公路改扩建的启动和中寨到药山镇法泥公路的建设,中寨乡将从交通死角变为交通要道,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是产业优势。中寨乡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非常明显,适于发展蚕桑、烤烟、畜牧、核桃等产业。
二、2010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烤烟生产。
中寨乡共有6个村种植烤烟,今年共种植1900亩,产值高达400万。
(二)蚕桑生产。
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的方式,抓桑园管理、蚕房建设、养蚕服务和蚕茧收购各个环节,目前已嫁接桑树14万株,养蚕220张,收购鲜蚕9.27吨,收购金额达21.468万元,单张产值975.8元,单张产量41.94公斤。
(三)计划生育工作。
中寨乡已完成结扎任务72例,其中二孩结扎48例,完成一孩放环23例,收取社会扶养费30万元,计划生育率88%,新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4户。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中寨乡农业人口13774人,截止于2010年6月30日,年满60周岁的农民已全部领取养老金,参保率为100%;全乡应参保人数7974人,已参保缴费6417人,参保金额651200元,参保率为80.47%,其中重症残疾57人已全部参保,享受国家代缴政策。
(五)“两基”工作。
第一,中寨乡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3-15周岁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6.1%。第二,小学在校生1096人,学年内辍学8人,辍学率0.72%;初中在校生400人,学年内辍学7人,辍学率1.75%。青壮年文盲率严格控制在0.9%以内。第三、“两基”迎国检工作。中寨乡于2010年4月30日召开 “两基”迎国检动员大会,成立了“两基”迎国检领导组,开展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能整改的及时整改,不能整改的报上级主管部门。认真整理“两基”档案,对适龄儿童及少年、成人技校、扫盲工作等表册进行了微机录入,规范了各项表册。第四,严格按照有关收费标准,按县教育局批准后公示收取,全乡无违反规定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发生。第五,周边环境更加和谐。对校园周边环境和食摊点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全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制约中寨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方面:条件较差、后劲不足、设施薄弱,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特别去冬今春百年一遇的旱灾,使小春遭受巨大损失,大春粮食生产及人畜饮水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交通设施方面:一是中金公路。等级低,属断头路,坑凹较大,雨后车辆极难通行,晴通雨阻情况时常出现。二是需列入通达工程改造项目2条。拖租村经鱼毕村至大岩洞公路,途经拖租村的石院子、村子等8个村民小组,鱼毕村的鱼毕卡、熊家村等5个村民小组,老店镇的大岩洞。全长23.1㎞,2个乡镇3个村14个村民小组2500余人受益。该公路修通后,将与昭巧二级路相接,贯穿巧大公路,形成交通主干线;乡政府驻地至吉兆村委会公路,全长13.3公里。三是岩脚村公路。该公路始于拖租村引荞水利工程取水口处(中寨乡拖租村煤厂小组),延伸到岩脚村炭棚小组,全长15㎞,两个村27个村民小组3000余人受益。该公路修通后,将贯穿白鹤滩镇的复兴、杨家湾等村直至县城。
四、加快中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招商引资促煤资源开发。
中寨乡是巧家县的“煤海”,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煤质好,燃率高。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寨乡党委政府在保护与开发上狠下功夫。县里招商引资探矿的江西德天公司,乡党委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抓扶持,在扶持中求发展”原则,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群众的协调工作,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为公司的探矿全力搞好服务,同时,组织、指导、督促公司科学合理探矿,保护环境,增加群众务工收入,让入住企业立足三农,惠及民生。外来投资企业有好的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有力推动中寨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惠及三农,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煤炭资源乡的地位得以彰显,中寨将成为名符其实的煤炭资源乡。
(二)稳量增效促烤烟产业快速发展。
中寨乡的烤烟关键是在精品、在科技、在效益上狠下功夫。重点是吉兆这个千亩大村和4个200亩以上科技种烟示范园。烤烟产业实现增量到提质转变,2008年烤烟亩产值达2000元以上,实现烤烟产值近400万元,烟农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2009年烤烟产业高标准种植1789亩,开始步入精品化道路,精品烤烟乡的效益明显显现。
(三)蚕桑产业加快发展。
蚕桑产业是中寨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 “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布局区域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已建成“中寨蚕桑长廊”,呈现出“远看一大片,近看一条线”,精品桑园9100亩,平均单张产茧量和单位亩产值均居市县之首,分别达到45千克以上和3000元以上,被确定为县长样板桑示范
基地和县委书记样板桑示范基地。中寨乡的蚕桑产业不但保持了水土,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而且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09年创收400多万元,1万元以上的蚕农40余户,全乡单养蚕户均收入就达到2500元以上。蚕桑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明显体现,精品蚕桑乡的品牌初具雏形。
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蚕桑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来扶持,形成了一盘棋的大格局。同时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多次深入到中寨乡蚕桑发展现场,为老百姓发展蚕桑产业鼓劲,乡班子领导不时深入到田间地块,与群众畅谈蚕桑产业发展大计,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强硬措施是抓手。蚕桑产业从起步开始至今,党委政府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采取政策鼓励,加大宣传,措施强“逼”,要求蚕农按党委政府的规划发展,禁止在蚕桑规划区域内种植其它作物。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中寨乡的蚕桑产业显现出崭新容颜。
配套政策是基础。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有国家的退耕还林、好田好地栽桑等政策的支持,解决了群众吃饭的后顾之忧,群众可以放手大干。
比较效益是动力。按照“合理规划,优化区域,挖掘潜力,壮大规模”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坚持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的标准,选择最适宜蚕桑发展的下寨、中寨、付山、拖租4个村69个村民小组1880户农户作为蚕桑基地进行重点扶持。桑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养蚕数量逐年增加,产值快速提升,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积极性及其高涨。
保护价收购是保障。在蚕茧收购管理过程中,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收购不放开,价格不放开,经营不放开”的“三不”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建立了蚕桑发展风险基金,从根本上防范蚕茧市场混乱及由此带来的折腾,从而合理兼顾企业、蚕农两者利益。
仍然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一是经营规模过小,蚕农重视程度低。蚕桑都是农户的副业,分户零星养殖,投入不足、管理放松、可养可不养思想存在。二是养蚕人员年龄老化,技术措施难以到位。大多数在家养蚕的都是老年人、妇女,中年人外出务工较多。老年人、妇女养蚕体力弱,最主要还是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消毒防病意识淡薄。三是蚕桑生产水平低,科技推广仍感乏力。桑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桑不养蚕,多桑少养蚕,养蚕设施原始落后,技术手段原始粗放,单张产茧量不高,桑园管理粗放,多数蚕农养蚕技术差,效益低,科技推广乏力。四是蚕房建设资金缺乏。五是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合力不足。乡、村两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认识尚不够统一,全乡抓蚕桑的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面对蚕桑产业发展的不足,中寨乡应该在以下几面狠下功夫:
突出认识,在理清思路上狠下功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性,尤其是与中寨乡相邻的乡镇发展蚕桑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给了中寨乡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刻的启示,认识到必须把蚕桑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工程来抓,提出了蚕桑产业“发展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布局区域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了“片桑为主,埂桑为辅,退耕还林相结合,用好田好地规模化、规范化建桑园和争取投入、强化科技、提高单产”的工作思路,把蚕桑产业作为该乡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
突出管理,在科技兴桑上狠下功夫。自2003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以来,中寨乡始终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蚕桑生产的动力,走科技兴蚕、科技强桑的路子,向科技要产量,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益。一是科学种植。大力推广杂交良桑种植和“6215”、“5215”一步成园种植模式。二是科学管理。在冬管期间要组织工作组分别对桑区进行冬管工作培训,指导桑农做好锯除树枝枯巴、修枝、石灰或石硫合剂防甘、翻土、除草、烧毁落叶等工作。三是科学养蚕。强化小蚕共育管理,实行共育室与养蚕户责任挂钩,共育户对饲养、消毒要进行跟踪服务,同时技术人员蹲点分片包干服务。大蚕食用桑叶在投放前必须用石灰水清洗,保证桑叶清洁、新鲜供给饲养。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的使用,实行百分之百使用纸板方格簇上簇,确保了蚕茧的优质。四是科学指导。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组,下设产业办,落实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指导蚕桑产业发展。聘请养蚕能手,长期深入到蚕农家中,指导蚕农科学养蚕,提高了单产和蚕茧质量。
突出效益,在规模发展上狠下功夫。打破行政区划,坚持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的标准,选择了最适宜蚕桑发展的下寨、中寨、付山、拖租4个村69个村民小组1880户农户作为蚕桑基地进行重点扶持。
突出亮点,在样板桑种植上狠下功夫。要把好田好地栽桑作为蚕桑生产的重点和亮点来抓,通过深入调研,落实样板桑种植地块。
突出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乡党委政府要把水利、蚕房、蚕具等基础设施配套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有效地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篇二:关于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8月,县委统战部一行三人,在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朱国庆的带领下,深入全县五个民族乡,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干部问题开展调研,听取了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行了座谈并交换了意见。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20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424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其中苗族35527人,彝族5925人,回族712人。回族主要居住在县城,苗族和彝族主要分布在五个民族乡和南面乡镇。
在五个民族乡中,石坝彝族乡有少数民族170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水潦彝族乡有少数民族人口47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枧槽苗族乡有少数民族343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9%。白腊苗族乡有少数民族258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合乐苗族乡有少数民族292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5%。
五个民族乡都分布在我县南面山区,都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主产烤烟、水稻、玉米、洋芋、生猪、肉牛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财政收入缺乏稳定来源。
五个民族乡基本上都是山高路险、坡陡灾重,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水、电、路等是制约民族乡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调研中了解到,尽管民族乡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生活条件较差,但各乡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富有朝气和活力,针对各乡实际提出了各自发展的思路,做到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水潦乡、石坝乡公路硬化建设已经开工,预计明年底完工。明年合乐乡、枧槽乡、白腊乡公路硬化将开工并于年内完成。可以说,到明年底,五个民族乡的交通状况将从根本上大大改善。饱受交通条件制约的少数民族同胞对此感受颇深。在认真配合通乡公路建设按期完成的同时,各民族乡对通村公路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正在加紧列入计划和施工中,争取早日完工,以求彻底改变交通制约瓶颈。比如白腊乡今年启动了三条通村公路建设。石坝乡今年改造完成了赤石公路、坛子口人行通道、石林公路改造。合乐乡小岩至三河9.3公里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平铺块碎石2.5公里,三河至四美村公路路面硬化即将施工。枧槽今年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第一条通往苗族村寨的水泥路4.2公里,即将动工修建枧槽到采山通村水泥路。
2、开展优势优先战略。
五个民族乡在经济发展上各有其优势和特点。如何找准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了民族乡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水潦乡盛产烤烟,出产有独特的冰脆李,还是三省边贸重镇,发展前途很大。乡政府根据其优势,发展烤烟10000多亩,现已建成上万亩甜橙基地,预计完全投产后年收入可达1800万元以上,人均可增收500元以上。干果业方面,全乡已种植核桃10500亩,待全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以上。颇具特色的冰脆李目前已发展到了3000多亩,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石坝乡根据其立体气候的特点,在高山地区巩固烤烟生产,扩大肉牛产业,在河边村发展水果、干果,打造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和5000亩干果基地。枧槽乡狠抓烤烟7200亩、肉牛5000头、笋用林5000亩、茶果林5000亩和“丰岩乌骨鸡”10至30万只项目。合乐乡在公路两侧和水库周围大力开展造竹,狠抓休闲旅游业发展和竹产业。白腊乡在工业发展上提出了实业优先、工业项目优先、加工工业优先的工业强乡战略,狠抓以肉牛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和养殖业。
3、重视民族干部培养。
目前,五个民族乡乡长都由本民族公民担任,各乡都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各乡都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不拘一格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人才。在合乐乡,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把去年毕业的一名大学生和今年毕业的一名大学生集中到乡上实习,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招考公务员考试。
篇三: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广西人口3%)
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广西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广西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0.66%。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广西仫佬族人口15.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广西人口的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广西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广西人口的0.15%。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
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广西回族人口2.74万人)
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部分。)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广西仡佬族人口0.29万人)
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广西的。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二、广西民族特色文化
1. 印象·刘三姐(广西桂林市阳朔县)
《印象·刘三姐》是利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广西刘三姐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纯朴自然的渔村景观与现代曼妙的声光色彩等资源优势,再现桂林秀美迷人的山光水色,特别是“白色印象的梦幻漓江、红色激情的欢乐漓江、银色画境的烟雨漓江、金色诗圣的锦绣漓江”的开创世界先河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
2. 壮族锦宴(广西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
《锦宴》以广西壮乡特色风俗民情为主题,凸显广西“无处不飞歌”的歌海特质及宛转灵动的舞蹈魅力,淋漓展现着一片有情有义、色彩斑斓的壮乡风情。
3. 侗族坐妹(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古宜镇)
坐妹是侗族和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行歌坐夜,侗族“坐妹”在不同的侗族地区又分别称为又称玩山或走寨。《坐妹》突出三江侗族生活中节日的欢乐气氛,呈现侗族行歌坐夜、出嫁婚庆的神秘风情,并且展现芦笙、木叶、牛腿琴、琵琶的独特魅力,展示侗族服饰、芦笙踩堂、多耶舞的美轮美奂,演绎侗族大歌、木叶歌、多耶的天籁之音。
4.壮族歌圩(广西南宁武鸣区)
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万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续两三天﹐白天唱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间举行﹔晚上唱为夜歌圩﹐在村中举行。每当歌圩来临﹐壮族男女青年便著盛装﹐带上礼物﹐从四面八方向歌场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之际便形成对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对歌。有集体对歌﹐也有二人对歌。对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农事歌﹑花歌﹑盘歌等等。
5.壮拳(《中华拳械录》中收集) 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
桂南龙州农式丰、钦州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都精热祖传的壮拳。壮拳与泰拳极为相似,就连所跳的拳舞都100%一样,拳法上的区别是一般不起高腿。
6. 瑶族抛花包 (云南富宁) 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瑶族抛花包做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是瑶族聚居地区世代传承的体育活动,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和原创性的体育运动。通过对瑶族抛花包运动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展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性与娱乐性。
7.毛南族木面舞 (广西环江)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8.京族唱哈(广西防城港各县)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待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选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9.京族,壮族,瑶族竹竿舞 (广西防城港)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竹杠(竹杆舞)、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
杠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间体育游戏色彩的舞蹈。
10. 京族独弦琴(广西防城港)
又称独弦匏琴、一弦琴,京语称之为睹演旦匏(Du yan Dan bou)。长期来,虽说独弦琴的形态、制作材料及其工艺不尽相同,但在民间,大体可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皆由琴体、摇杆、弦轴及挑棒等构件组
11.仫佬族 走坡(广西罗城)
又称坡会、歌坡、走坡节,是仫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春节期间或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一般选在野外风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场间,“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看准哪家姑娘,便以歌传情,
篇四:少数民族语言发展情况的调查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和多语言的综合型大国,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基于这样的现状,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发展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今以少数民族地区苗族语言使用情况为视角,剖析当今新生一代苗族选择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情况,和苗语的发展情况,分析苗族语言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措施。 关键字:苗族 苗语 传承发展
苗语简介:
一.苗语是苗族人语言的统称,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分布在中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苗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分支: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当中以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可以分成19种不同的方言。
二.苗语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也有学者对苗瑶语的语系归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苗语分三大方言:东部(湘西)、中部(黔东)、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或土语,其中川黔滇方言分为7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据专家考证,苗语各方言的共源词达60%以上。
三.东部方言在湘西自治州、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区大约有110人使用。中部方言使用人数大约为210万人,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东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融水和三江等县的苗族使用这个方言。
四.西部方言是苗语三个方言中内部差别最为复杂、分布地域最为宽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该方言7个次方言分别是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贵阳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使用人数总共250万人以上,分布在贵州省除了黔东以外的所有地区、川南、桂西北及云南各地。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湘西苗族的苗语现状:
(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苗文在学校教育中急剧萎缩,苗、汉双语教学班越来越少,苗文扫盲基本停止。湘西当地的苗族主要使用苗语和汉语。使用苗语的频率,主要看他们交谈的对象和场合。大体上,如果交谈对象会苗语就使用苗语,如果在民族村内更多地使用苗语。在外界社会交往中,由于会苗语的交谈对象一般较少,所以使用苗语较少,几乎不使用苗语。现在村内的社交中也一般性地使用汉语。苗语教育更是糟糕,大多数苗族人都被汉族的人汉化了,现在说苗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二)不同群体使用苗语的情况不同。一是长期呆在家里的中、老年村民,他们能够流利的使用苗语交谈。这类人占苗族的65%左右;二是经常在外的村民(读书、打工等),这部分人多半都是中青年人,能听懂苗语,因为经常在外只有回家的时候才偶尔说苗语,用苗语交流不太熟练,这类人占苗族20%;三是年龄在10岁以下以及在外面长大的村民,既不能说、也听不懂苗语,这类人占苗族的10%;四是通过婚嫁从外地迁居的村民,能听懂苗语并能说苗语的人群,占5%。
湘西苗家人的风采
调查过程
(一)基于苗族语言的发展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主要是上网了解资料和去当地实地考察,采访了一些村里有威望的长者。之后,在同学的带领下去拜访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苗家人,并向他们了解村里的苗语使用情况。最后还依据不同年龄层次的苗家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通过调查后笔者得出了一些结论:
1、苗语的发展正面临语言危机,能熟练说苗语的只是一些老一辈的人,中年人仅仅能听懂。而新一代的苗族人基本听不懂更不会用苗语交流。
2、苗语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与汉语的融合过程中,逐渐被汉化。
3、政府未采取措施来挽救濒临灭绝的苗语。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忽视了苗语。
5、大多数苗家人没有意识到传承苗语的重要性,苗族语言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其的全面认识。
原因分析
一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无形中威胁着苗族语言文化的共存和发展。如
苗族语言中没有政治、科技、电视、手机等的名词,很多现代词汇都沿用汉语的说法。由于苗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很有限,而苗族本身又没有文字,掌握苗族语言的老一代人去世后,这种靠口耳相传代代相袭的语言将会出现“传承危机”,面临消亡。
二是民族村苗语的传播仅依靠语言环境,没有正规化的语言教育,使苗语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村里尽管有一所双语教学小学,但是老师大多都是刚招的汉族老师,他们本身自己都不会使用苗语,当然无法教学生苗语了。目前仅有校长一人教学前班的苗语单词,加之没有教材,教学中只能简单的教一些苗语词汇。学校没有给学生创造出用苗语交流的环境,学生缺乏语言使用的氛围和条件,所以目前学生仅仅能说单词,而不能进行交流。
三是在汉语占主流的社会,多数苗族家庭更看重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部分苗族家庭要求孩子学会汉语,主动教儿童学汉话。有的家长为了给小孩创造学汉语的环境,在家里也不说苗语。从小在汉语环境长大苗族村民对本族历史知之甚微。事实上他们对苗文化,特别是苗语言越来越不在意,苗族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四是新一代苗族人对苗语的不重视。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优点,而一味的学习汉语。加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让苗语面临很大的挑战。新一代的苗族人为了过上好的生活,开始出门打工,在外基本上不说苗语,在家也说的就更少。
对策
(一)政府在资助研究课题方面给予“倾斜”,组织民族语言专家深入调查民族村的语言,记录、描写、录制、保存民族村的语言、声像资料,尽量延缓苗语的流失。
(二)成立保护苗族语言的专门机构,由民族、教育、文化等部门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指导全县苗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保证苗语语言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三)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有利于学习、使用、发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各类活动。
1.是加强汉苗双语教师的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从娃娃抓起,鼓励、督促他们学习、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是举行学习、使用、发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研讨会、举办“放歌苗寨,苗语歌王赛”、“苗族服饰风采展”等各类艺术比赛、举办苗语教学创新课教学观摩评选活动、开展苗族风情摄影大赛、开辟征文栏目,介绍苗族文化等。
(四)制定有关苗族语言保护的条例或法规,让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并且有法可依。
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做好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关系到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文化部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项目也正在实施中,这对我们保护苗族语言,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事情。
参考文献
① 石茂明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② 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贵州省黔东苗文试行工作总结报告[J]贵州民族研究,1996,
③ 熊玉友等川黔滇苗文试验推行工作总结报告[M]//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著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④ 黔东南州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著黔东苗文试行工作总
结报告(黔东南州民族委员会内部资料)[Z]1996[5]李大明川黔滇苗文使用情况(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内部资料)[Z]1996⑤ 熊玉友等川黔滇苗文试验推行工作总结报告[M]//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著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⑥ 杨忠信等威宁苗族语言文字教育篇[M]//威宁苗族百年实录编委会编著威宁苗族百年实录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