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课件(通用6篇)

高三生物课件 篇一

进化与适应性

进化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性是一个关键的特征,它指的是生物种群的遗传特征在环境选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以适应生存和繁殖的需求。

进化的基本原理是自然选择,它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认为,生物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变异,这些变异使得某些个体在环境中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并传递自己的基因给下一代。而对环境适应性较差的个体,则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适应性是进化过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可以分为形态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两个方面。形态适应性指的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外部特征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例如,鸟类的嘴型和羽毛颜色可以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更好地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行为适应性则是指生物体的行为模式和习性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例如,候鸟会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迁徙的路径和时间,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适应性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经过数代的累积和积累。适应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等方式来实现。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变,导致新的遗传变异产生。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的重组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组合。基因流则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迁移,导致基因的混合和变异。

进化和适应性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复杂性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进化和适应性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揭示生物界的奥秘,并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高三生物课件 篇二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物种多样性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方式,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形成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其次,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使得物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抵抗病害的侵袭。再次,生物多样性对于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和物质循环的稳定性。

然而,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破坏和压力,包括森林砍伐、土地开垦、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平衡破坏。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强立法和管理,制定并执行相关保护政策。公众需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需要加强研究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认识和理解。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珍贵的生物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高三生物课件 篇三

第四节 免疫调节导学案(第一课时)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一、本节聚焦

1、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2、特异性免疫如何起作用

3、艾滋病传播的预防

4、器官移植在临床运用上主要面临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p35免疫系统组成,填写下列空格:

免疫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 细胞

(迁移到 中成熟)疫

系 免疫 细胞 (在 中成熟)

(位于淋巴液、血液、淋巴结)

统 免 疫 : 、 、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资)

1.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

2.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 的物质。

3.抗体:机体的浆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专门抗击某种 ,本质是 。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 功能; 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 ,以及 。因此,免疫系统在维持

方面有重要作用。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阅读p36,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如溶菌酶)和 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③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2)资料分析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阅读p36“资料分析”,讨论相关问题。

(3)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第三道防线主要由 和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②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 和 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哪里产生的?

④读图2—15,归纳体液免疫过程。

讨论:(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试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⑤读图2—16,归纳细胞免疫过程,补充在上图中。

例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 )

a.皮肤和黏膜 b.血液和消化液

c.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 d.溶菌酶和肝脏

例2.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噬病菌

达标训练:

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d、肝脏

2、在胸腺中成熟的是( )

a、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 c、t细胞 d、b细胞

3、关于浆细胞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多数来源于b细胞直接受到抗原的刺激

b、记忆细胞在外理抗原后能够产生浆细胞

c、浆细胞多数产生于t细胞呈递抗原后

d、b细胞在胞腺中发育为浆细胞

4、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是(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抗原决定簇

a、①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5、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中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6、关于记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7、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8.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9.抗体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 )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10.艾滋病毒(hiv)主要侵染的是 ( )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神经细胞

11.下列哪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

a.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b.接种卡介菌预防结核菌感染

c.新生婴儿从母体获得抗体 d.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此病

12.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

(3)右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

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

曲线___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

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

答案:

12、⑴蛋白质或糖蛋白 b淋巴 浆细胞 ⑵排斥 t淋巴

⑶c b 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

高三生物课件 篇四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策略

1.关于章节引入的设计

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题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由于本章内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也可以考虑从人类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入手来引入。

节题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若有条件,可以出示装有血液(离心后)和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代替图片,这样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有关人体内环境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血浆实物,或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曾经做过的观察活动;也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这样都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细胞外液的感性认识。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教材写得比较具体,而且配有插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参考教科书中的图1-1和1-3,进行独立思考,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者间的关系。在看图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在联系的基础。教材提供的插图只反映人体局部组织中的情况,要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必要再提供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细胞外液的整体认识。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图1-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高三生物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 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 知识方面

(1) 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 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高三生物课件 篇六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用简约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已建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体验和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三、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语“无酒不成席”、“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酒和醋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传统发酵产品。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以果酒、果醋等为例学习一些传统发酵技术。

(二)进行新课

(阅读“果酒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基础知识

1.1果酒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明确酵母菌发酵的反应式:①有氧条件:

②无氧条件: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

①酒精发酵是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范围内,在20℃时最适宜。

②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阅读教材资料,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1~4。)

〖思考1〗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思考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思考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思考4〗酵母菌是如何进行生殖的?

酵母菌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环境不适宜时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

(阅读果醋制作的原理,引导考学生自学基础知识)

1.2果醋制作原理

(1)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明确醋酸发酵的反应式。

(2)醋酸发酵的最适宜温度为30~35℃。

(师生讨论并完成思考5~6)

〖思考5〗影响醋酸发酵的环境因素还有哪些?氧气和ph。

〖思考6〗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2.实验设计

2.1实验流程

课件展示流程图

(讨论并完成思考7,提问)

〖思考7〗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

(阅读[资料],学生讨论完成发酵过程的设计。)

2.2设计发酵装置:根据图1-4a、4b回答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12h)拧松瓶盖或打开排气口,其原因是什么?在发酵过程中产生co2,防止瓶内气压过高引起爆裂。

(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要持续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

(3)在图1-4b装置中:

①充气口的作用是在醋酸发酵中补充氧气;

②排气口的作用是在发酵中排出co2或残余气体;

③出料口的作用是便于取样检查和放出发酵液;

④排气口胶管长而弯曲的作用是防止防止空气中杂菌感染。

3.发酵操作

3.1材料选择和处理

选择新鲜优质的葡萄,然后依次冲洗、除去枝梗和榨汁。

〖思考9〗先冲洗后去枝梗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杂菌感染。

3.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为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实验中所用的榨汁机、发酵装置等器械进行消毒,并使发酵装置处于封闭状态。

〖思考10〗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消灭发酵液中的杂菌。

3.3控制发酵条件

(1)发酵液装瓶后保持1/3的剩余空间。

(2)酒精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18~25℃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10~12天左右。

(3)醋酸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30~35℃范围内,发酵时间控制在7~8天左右,并保持不断充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思考11~12)

〖思考11〗在发酵液装瓶后问什么要保持1/3的剩余空间?

暂时存储发酵产生的co2,起到缓冲作用。

〖思考12〗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发酵液中补充氧气,你认为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向发酵液中通入无菌空气。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实验现象:

4.2检验:

酒精发酵后是否有究竟产生,可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1)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方法:(填表,注意对照原则)

5、相关链接

为了提高果酒和果醋的产量和品质,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还应直接向发酵液中加入人工培养的优良菌种。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

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4.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学生应当重点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并且学会分析操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联系生活来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实例探究

例1.生产果醋用的醋酸菌等细菌都具有的特征是()

a.都是异养生物b.仅在有水条件下繁殖

c.仅在有氧条件下生长d.生存温度都超过80℃

解析:细菌的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其中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因细菌种类的不同,所需的种类也不一样,而水是所有微生物生长共同所需要的物质。细菌按同化作用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按异化作用可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答案:b

例2.发酵过程中,不会直接引起ph变化的是

a.营养物质的消耗b.微生物呼出的co2

c.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d.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

解析: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可能造成酸碱物质消耗不均,从而引起ph的变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还会产生大量的co2引起ph的变化;同时产物的种类也能引起ph的变化。答案:c

☆综合应用

例3.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啤酒。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异化作用的特点是。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

(3)酒精主要是啤酒酵母菌进行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

(4)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其它发酵产物。其余1.5%则用于。

(5)请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时酵母菌能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增加很快,无氧时能分解糖类产生酒精,释放出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发酵产物中,极少数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答案:(1)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2)出芽生殖(3)无氧呼吸(4)自身的生长繁殖

(5)c12h22o11+h2o→2c6h12o6c6h12o6→2c2h5oh+2co2+能量酶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资料]------葡萄酒的类别

葡萄酒若以颜色区分,可分为白酒、红酒和玫瑰红酒,但无论是红葡萄或白葡萄所压榨出来的果汁都是没有颜色的,所以白酒可以用红葡萄酿造,红酒是由于在酿造时连葡萄的皮一起发酵,吸收红葡萄皮所释放出来的色素而成为有颜色的红葡萄酒,如将红葡萄皮提早分开,让酒的颜色变淡,即成为玫瑰红酒。每家酒厂的玫瑰红酒由于葡萄皮与酒接触的时间长短不一,故颜色的深浅也不一致。白葡萄皮因没有色素效果,故酿造时并没有连皮一起发酵。

葡萄在成熟后便含有果糖、果酸,所谓酿造葡萄酒,简单来说,只是把葡萄压榨后的果汁,在发酵过程中将果糖转换成酒精,如果果糖全部转成酒精,则我们称这些为不甜或乾(dry)的酒,如在转换个程中,提前终止发酵,保留多一点糖份,便变成甜酒。

葡萄在发酵过程时,并同时产生热能和二氧化碳(汽泡),通常一般葡萄酒会让汽泡跑掉,但如把汽泡保存于葡萄酒中,便成为汽泡葡萄酒(sparklingwine),香槟便是名闻世界之代表作(只有在法国香槟产区依规定酿制之汽泡酒,才能命名香槟,法国其它地区或世界各地之酿制,只能称作汽泡酒)。

课题2腐乳的制作

(一)知识与技能:说明腐乳制作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注意实验流程的操作环节;动手实践,体验其中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章

秋天【最新3篇】

我爱生机勃勃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不过,我更爱绚丽多彩的秋天。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谷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火红的高粱像喝醉酒的大汉...
高三作文2014-05-02
秋天【最新3篇】

爱美的妈妈(精彩6篇)

我的妈妈今年33岁,个子不算高,比较瘦,她的眼睛大大的,眉毛浓浓的,高高的鼻子下面长着一张樱桃小嘴。我的妈妈特别爱美,有一天早上,妈妈很早就起床了,我睁开眼睛的...
高三作文2012-06-04
爱美的妈妈(精彩6篇)

可爱的堂妹【优质3篇】

可爱的堂妹,出生于2014年4月21日,体重6斤,身高49厘米。堂妹长着一头又黑又细的头发。她的眼睛小小的,黑黑的,可是只能看见红色的东西。还有她的樱桃小嘴...
高三作文2012-05-05
可爱的堂妹【优质3篇】

母亲【经典3篇】

母亲,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母亲,给于我们真心的关爱。我的母亲,不是明星,不是富豪,更不是世界名流。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那一天,我和...
高三作文2014-02-02
母亲【经典3篇】

我家的“工作达人”(最新3篇)

他,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灰色的眼镜,瘦瘦的,个子不高——一个很平凡的人。但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工作达人”。他就是我的敬爱的爸爸。一个星期天,...
高三作文2015-02-07
我家的“工作达人”(最新3篇)

和蔼可亲的钟老师【实用3篇】

三年级过后,我们班迎来了一位语文班主任-------钟燕青老师。钟老师声音十分响亮,个子很高,她总是梳着一个马尾辫,留着侧一边的刘海,那双眼睛又大又亮,架着红色...
高三作文2014-05-01
和蔼可亲的钟老师【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