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最新3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一
《娱乐至死》一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媒体与娱乐的深入探讨,波兹曼揭示了当代社会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危机:人们对于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缺乏关注,而迷恋于娱乐和虚假的表象。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的冲击和启示。
波兹曼在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当下的观察,指出了电视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他认为,电视不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一种塑造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工具。在电视时代,信息的传递被不断包装、粉饰和娱乐化,观众逐渐对于真实和有深度的内容失去了兴趣。娱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主旋律,而真相和知识则被淹没在一片娱乐的海洋之中。
波兹曼的观点让我深思。在如今的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冲击下,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也越来越弱。我们沉浸在短视频、小说、综艺节目中,追求刺激和娱乐,而忽略了对于真实、深度内容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被虚假的信息所欺骗和误导,失去了对于真相的追求和思考。
然而,波兹曼并不是完全否定娱乐的价值。他指出,娱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娱乐可以带给人们快乐、放松和交流的机会,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娱乐的表面,忽略了生活中更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有能力去区分真实和虚假,有意识地选择对于自己有益的娱乐方式,并保持对于真相和知识的渴望。
《娱乐至死》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对于真实和深度内容的关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不被娱乐和虚假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有意义的未来。
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二
《娱乐至死》这本书让我对于当代社会的娱乐化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尼尔·波兹曼通过对媒体和娱乐的分析,揭示了信息过载时代的一种危机:人们对于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缺乏兴趣,而迷恋于娱乐和虚假的表象。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当下社会的思考,并让我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对于娱乐和信息进行更加理性的选择。
在当代社会,娱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娱乐,但我们却忽略了在这种过程中对于真实和有深度内容的追求。电视节目、综艺节目、短视频等娱乐产品大量涌现,它们通过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获取观众,却很少能带给观众真正的思考和价值。人们逐渐对于真相和知识失去了兴趣,对于娱乐和虚假的追求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波兹曼并不是要我们完全否定娱乐的价值。他认为,娱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身是有一定价值的。娱乐可以带给人们快乐、放松和交流的机会,但我们需要有能力去区分真实和虚假,有意识地选择对于自己有益的娱乐方式。我们需要保持对于真实和深度内容的关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不被娱乐和虚假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有意义的未来。
读完《娱乐至死》后,我对于自己在娱乐和信息选择上的责任感更强了。我开始更加注重选择有深度和真实的内容,而不是盲目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娱乐。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学会对于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我相信,只有通过理性和有意识的选择,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有意义的未来。
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三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哲学层面的书籍,如果只是从市场、媒体、广告、受众等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肯定会有失偏颇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娱乐至死》讲的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和产生该种社会现象的思想层面的原因,而并非要得出一个必须这样或是那样的结论。毕竟这本书是完成于1985年的,现实意义会差许多,但是哲学意义却绝对是不容低估的。
在中国文化的传说里有无字天书、无字真经的故事的,我觉得这个无字的概念和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印刷业对于社会的破坏是一个意思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一旦落实到了书面文字,必然会受到限制。用我的理解来看,历史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但是我们学到的历史因为受限于文字、图片、视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永远不可能是历史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大部分的历史时空,而只是被记录的那一小部分而已。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这种可能,我们看到的基于媒体、记载的东西,只会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人类的大脑通常会帮助我们补足其它的内容,这也让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有了不同的认知。《娱乐至死》中提到:凭借一个人的智力,不可能理解全部的真理,所以,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正视的,不是我到底都会什么,比身边的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而是我们的无知!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娱乐性的事情更容易被大众记住,娱乐性的行为更容易被大众支持,书中他列举了课堂讲座与竞选等很多例子,其实这对市场营销工作是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我觉得国内的市场营销圈是在近几年才了解到娱乐与大众心理的关系的。
虽然这本书的本质并非是讨论营销与广告,不过我觉得波兹曼评价广告的一句话非常有趣:广告的一半是大众心理学、另一半是美学。这本书写于1985年,距今已经30年了,我不知道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市场营销人员能够这么去理解广告(或者是营销)吗?一半是心理学,指的的是广告必须要以引导大众消费为最终目标,而一半是美学则保证了广告的可传播性,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深刻。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思考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什么都要用文字记载袭来?比如评书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我觉得如果只有去茶馆才能听到评书,要比向大众出售评书本子更能够保留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文化精髓!
在和甘夫人聊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我们在社会学领域对于西方还是整体落后的,在我喜欢的经济、管理、营销、心理学领域尤其明显,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国内的社会学学者不抄袭、有调研、有观点地写出自己的有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并被翻译成英语出版!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让我不大喜欢的地方:没什么用处的附录居然占到了整体页数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