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最新6篇)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一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崛起和发展。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仅对西南联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深受其所传递的精神力量所感动。
影片以西南联大的创建为起点,详细讲述了该校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在国家危难之际,一批志士仁人决定将西南地区的大学合并为一所大学,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服务。这种伟大的精神和牺牲精神令我深感敬佩。影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的教授、学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家庭,毅然投身到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中。他们不仅要处理好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还要承担起校园的管理和后勤工作。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不仅要自己动手,还要组织学生一起劳动。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令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明白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影片中,我还看到了西南联大学生们的团结友爱精神。在那个年代,学生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团结友爱的力量。在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学生们一起组织劳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修建校园,修缮教室,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通过观看《西南联大》,我不仅对这所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历史画面和亲历者的回忆,将那个时代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从中了解到了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到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和奉献精神令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力量的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我们就能够在今天的奋斗中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二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题为《西南联大》的纪录片,这部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创建和发展。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坚毅精神和为国家奉献的情怀。
这部纪录片以西南联大的创建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历史画面和亲历者的回忆,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影片中,我看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在极度匮乏的物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精神令我深感敬佩。
影片中,我还看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爱国情怀。在那个年代,国家正处于亡国的危机之中,师生们都怀揣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西南联大,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令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为国家贡献的真正含义。
通过观看《西南联大》,我对这所学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历史画面和亲历者的回忆,将那个时代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从中了解到了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到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和奉献精神令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精神力量的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我们就能够在今天的奋斗中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四
假想一下,一所大学,如果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等人担任老师,而周围的同学又尽是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穆旦等人,同时它的校舍又是由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设计…&helli
p;那么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可以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战争时局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正式成立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南联大完成战争使命,于1946年宣布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重新迁回京津。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8年,但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欧美的教育人士称,当时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的昆明。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组们历时两年多,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采访了49位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采访收集到极其珍贵的资料。
怀着对这些世界级学术泰斗的绚怀之情,我观看了这系列纪录片。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五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篇六
假想一下,一所大学,如果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校长,由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华罗庚等人担任老师,而周围的同学又尽是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穆旦等人,同时它的校舍又是由林徽因、梁思成亲自设计……那么这样的学校,是不是可以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当然,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战争时局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正式成立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西南联大完成战争使命,于1946年宣布结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重新迁回京津。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8年,但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从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欧美的教育人士称,当时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的昆明。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的导演组们历时两年多,走遍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采访了49位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采访收集到极其珍贵的资料。
怀着对这些世界级学术泰斗的绚怀之情,我观看了这系列纪录片。在那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爱国是西南联大的灵魂,是学者生命力的源泉,是其精髓和核心的所在。
刚毅坚卓是它的校训,更是抗日战乱中的突出表现,敢为天下先是各位联大学者共有的高贵。西南联大,国难中诞生,苦难中坚守,是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联大师生置任何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日建国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愿大师之风骨永不朽。
以上就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800字(优秀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的思路有所帮助,快选择一篇你最喜欢的摘抄或者模仿起来吧,相信通过日积月累的范文阅读,各位同学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