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推荐3篇】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 篇一
近年来,我多次重读了陶行知的作品,每次都能被他真挚的情感所打动。陶行知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思,让我不禁产生了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陶行知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他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权威的存在。这种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陶行知的作品中也经常提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呵护。他关注自然的美丽和脆弱,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他的观点与我个人的价值观相契合,让我更加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陶行知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真诚和信任对方,是否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注重与对方的沟通与理解。
通过重读陶行知的作品,我不仅对教育、环境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反思。陶行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我希望通过实践陶行知的思想,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给予他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 篇二
陶行知的作品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真诚、善良、关爱他人的人。他的文字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索,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陶行知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和倡导。他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而不是一种束缚。这种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陶行知的作品中也经常提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呵护。他关注自然的美丽和脆弱,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他的观点与我个人的价值观相契合,让我更加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陶行知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否真诚和信任对方,是否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注重与对方的沟通与理解。
通过重读陶行知的作品,我不仅对教育、环境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反思。陶行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我希望通过实践陶行知的思想,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给予他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 篇三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 篇一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近我重读了陶行知的一些著作,深深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和真挚。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对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些新的体会。
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主张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和理解知识,而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接受。
在我重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他鼓励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是 passively 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
在我重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被他的热情和真挚所感动。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使命,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我在教育事业中更加努力和奉献。
重读陶行知的著作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的教育理念也启发了我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和探索。我相信,在陶行知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重读陶行知的著作是一次深入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 篇二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近我重新阅读了陶行知的一些著作,深深感受到他的真挚和激情。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对他教育思想的新的体会。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他主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理解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技能。他认为学生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依靠记忆和死记硬背。
在我重新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他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
在我重新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被他的热情和真挚所感动。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令人钦佩。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我在教育事业中更加努力和奉献。
重新阅读陶行知的著作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我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的教育理念也启发了我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和探索。我相信,在陶行知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重新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是一次深入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 篇三
陶行知在1919年7月一次关于“新教育”的演讲中,提到了新教育对新教员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要有信仰心”,他认为,对教育的“信仰心”,不仅来自教育本身的意义,“是永久有益于世的”,而且还来自教育所带来的快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读陶行知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
拿到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一书,淡雅、简约的封面上,陶行知先生正以深沉的目光注视着你,似乎若有所思,又满含期待……来不及细想,底封上“不读陶行知,何以为师”八个字赫然入目,不禁让身为教师的我面红耳热。对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我了解的只是一些故事或语录的碎片(如,“四颗糖”的故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等),他的著作确实从未读过。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倒是读过两本,至今案头还有一本《爱心与教育》。在我心目中,李镇西老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他高举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对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卓有成效的探索,结出的累累硕果,成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范本,他本人也成为我的偶像。现在带着虔敬之心,跟随偶像走近他的大先生陶行知,真可谓一场美丽的遇见。阅读旅途中一场场心灵的对话,一次次精神的洗礼足以自我勉励。
有情怀的教育者
书的“后记”中,李镇西老师介绍了他读陶的历程:40年来一直都没有中断读陶行知,但多数时候是断断续续地读,真正比较集中阅读陶行知有三次。他坦言:前两次一是为写文章找“理论”,一是为完成博士论文而读,都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但这次重读,是于病榻之上,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系统阅读。他称之为“地毯式轰炸”般的阅读。读了全集读选集,不仅读教育类文章,连陶行知的诗歌、小说、书信、甚至便条都不肯放过。这种如饥似渴的嗜读状态,不能不令人感佩。不仅仅是读,还随时写,有感想便及时写下来,写完继续读。边读边写,病榻之上,两个多月,一本《重读陶行知》诞生了。李镇西说:“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从心里流出来的。这也算是献给我敬爱的陶行知先生的学习汇报。”这种学而不止,行而不辍的精神不正是对教育工作的一往情深吗?我被他赤诚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了。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学“陶”、思“陶”、践“陶”,以实干的精神在教育界树起了一面大旗。如果说他带有功利目的读“陶”,无意中践行了陶行知“为教而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等理念,体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极端热忱,饱含着极强的敬业情怀和学术情怀;那么,退休后于病榻之上的读“陶”、思“陶”,应该是一种更为深沉的道德情怀与家国情怀吧!他以一位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坦露心声:“翻开陶行知的书,我总感觉他的一双眼睛依然并始终注视着当代中国教育,注视着我们。”他以一位教育前辈的身份在大声疾呼:“亲爱的同行,无论你教了多长时间的书,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你的初心至今一尘不染,只要你还想当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胸襟、有智慧的中国教师,恳请你捧读陶行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李镇西在陶行知思想的引领下,学习、受益、成长,他希望更多教师能在陶行知思想智慧的感召下,承担起当代中国教育的重任。“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做个有情怀的教育人吧,用心、用情、用力!
追求真做真人
陶行知为了民主之中国投身教育,致力于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探索。办学校、创刊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主之魂,教育之光”是人民对他最好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倡导“知行合一”,一辈子教人求真。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他说:“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我心想,这大概与孟子倡导“舍生取义”一样吧,是为人师的最高境界!号召是应该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
但先生的一件小事却给予我莫大的震动:1940年底,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应聘,厂方催索学历证明。但陶晓光没有正规的学历,他只好背着父亲向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求助,很快要到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闻讯后,立即电告晓光将此证明书寄回,同时又开了一张“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证明信,要求晓光“追求真理做真人”。陶行知将道德追求化为真实的行动,即使是关乎子女工作的大事,他也依然能做到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真是:知行合一求真理,高风亮节做真人!
我想,世上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陶行知完全可以争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置可否嘛!我们生活中,言行相悖的人还少吗?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是否做到了?教育学生言行一致,老师是否说一套做一套?又有多少人为了眼前的苟且,在不自觉的弄虚作假?这种心灵的拷问让人觉得很不爽吧!生活中人们太习惯于以双重标准来行事了。对标“大师”,反思自我,羞愧难当。他的人格、胸襟、学问、思想高山仰止。难怪李镇西老师说:今天,我们对陶行知最好的纪念,就是像陶行知那样做人、做事、做教育!
有思想的行动者
跟着李镇西老师读“陶”,有一种故友重逢、促膝谈心的亲切感。翻开目录(注:带双引号的是陶行知原话):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
“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我们要创造儿童的世界”
“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
“要解放小孩的自由”
“看他开花,看他成熟”
教育首先是心灵的艺术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
“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的泉源!”
“自然而有温度的教育”
“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将这些饱含真情与温情的理念连缀起来,难道不是一首语重心长的哲理小诗?你的脑海中是否会闪出“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民主教育”“平等对话”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呢?是的,我们当代教师头脑中不缺理念。我们大多数教师十分敬业,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每天备课、上课、批作业、找学生谈心、接待来访家长、处理突发事件、组织班级活动……但李镇西老师称之为“无思想的行动者”。这里的“思想”,更多的是指伴随实践的自我反思。他直言:中国教育需要一批有思想的行动者,或行动中的思想者。他们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李镇西老师是这样呼吁的,也是身体力行的。他从教几十年,读书学习、教书育人、实践反思,先后出版了八十余部作品。这些作品有客观的记录、有心灵的写真、有实践的反思与升华,记录了他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着实让人敬仰。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与其临渊羡鱼,不如行动起来,“做有思想的行动者”,让自己的教育生涯丰富充实一些吧!
感谢遇见,一次仰望,一路追随,不再彷徨,不再怯懦,风雨兼程,此生无憾!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
暑假,我校启动了“共读一本书"活动,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体验了一回遨游书海,品悟教育经典的书香之旅。
《新教育之梦》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这是一部振奋人心的新世纪教育经典,一幅让所有人向往的教育蓝图,一首洋溢着理想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气息的教育诗篇。
细读本书,我被朱教授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所折服,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书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性强,生动的案例中饱含了教育的哲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走进第七章“理想的教师”章节的学习,我收获满满,感触颇深。“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书中说到:“走上教育岗位后,必须为自己设定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于是,我重温了自己的教育
理想——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用爱心守护每一位学生。为了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我必须满怀激情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行。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正确解读自信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树立迎接挑战的信心,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让教育效果更优化。任何时候,我们都无需否定自己,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鼓励与赞美,需要自信地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读了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合作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做好了与同事、学生及家长间的合作,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去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亦是如此。尊重学生不会减弱我们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反而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助于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分享。分享能使我们快乐,能让我们收获更多。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我爱孩子,孩子爱我。”教师只有热爱孩子,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孩子,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孩子。试想,如果学生能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上我的课的话,那学习效果将大踏步前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更加愉快。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创新是灵魂,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甘于平庸,安于现状。在教学路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去开拓教育的新绿洲。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曾几何时,发现自己已经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闲聊中,学习已经变得陌生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学习是提升自我、促进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学习的心,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是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榜样示范所需。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知识不是唯一,试想,一个冷漠的人拥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意义?唯有胸怀天下,拥有大爱情怀的教师,才能教出爱国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材。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把社会责任感放在心中,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我们的学生。
图片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坚忍、顽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rdquo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我们常常是这样教导学生的。然而,在教学路上,教师也会遇到挫折,也需迎接各类挑战。面对它们,我们是否也有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变得强大起来,争做一名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书中所描述的虽说是教育理想,但我们教师可以朝着理想的教育方向前行。感谢朱教授为我们所描绘的教育蓝图,在今后教学中,我将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奋进在成为幸福理想教师的路上。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3
作为文化名人,陶行知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大先生。其思想理念、教育方法一直以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效仿的标准。怀有初心,追随大师,成为陶行知式的教育者,是我从教以来的崇高梦想。以前,只断断续续读过一些陶行知的文字或者别人介绍陶行知的文章,对陶行知的理解很零散很片面。现在,有幸认真阅读了李镇西的著作《重读陶行知》,算是对陶行知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灵魂深深地被震撼,思想再次受到洗礼,从教初心重新被唤醒。
读了《重读陶行知》这本著作,我从陶行知身上读出了三个字------人,爱,真。
首先是“人”。在教育思想上,陶行知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当做“人”,有对独立思想、有健全人格和尊严的人来看待。在《活的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特别指出:“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做活的,莫要当做死的。”“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他还举例,比如儿童合群,有好奇心等待,教育都要符合儿童这些心理特点。不但如此,教育还要依据儿童不同的能力。同在一间教室教一群儿童,教师要按照各个儿童的能力去教授。
在陶行知眼里,每一名受教育的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堪称是一篇解放儿童的宣言书。从旗帜鲜明的标题就可以看出陶行知的主张:接触儿童的痛苦,让他们快乐。他认为:“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非常痛苦。”成人不但要解放儿童,而且还要帮助儿童自己解放自己,和儿童一起把地狱敲碎,一起建立乐园。在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就提出“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特别是生命权。
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是给儿童以幸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重在我们认为应该给儿童什么,而忽略了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什么。
目前的教育现实是我们教师把握着话语权,总是一位地强调学习强调成绩,总是渲染夸大现实社会的丛林法则,压迫着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其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无趣和痛苦,更有甚者使个别学生产生悲观厌世心理。所以,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当“活人”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其次是“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爱”字。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陶行知对师范生大声疾呼:“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陶行知先生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若要教育好学生,真心真意爱学生,把学生当做一般大的朋友,是我这名教师应该时时牢记的原则啊!
第三是“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也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追求。
晓庄学校建立第二年的时候,陶行知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上一年的收获。在文章结尾,先生这样深情地说:“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的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认为“心心相印”这四个字,一颗“心”属于教师,一颗“心”属于孩子。这两颗心只有相印了,教育才是真实的。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我们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中国人民和学生。真心爱学生,真心爱教育。这种“真”发自于内心,付诸于实践。
“陶行知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光,温暖而明亮,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还有我们的灵魂……”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一书让我们领会了“教育”二字的真谛,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明显地看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差距。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教师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随先贤的足迹,净化灵魂,坚定信念,笃志从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4
像陶行知那样,做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智慧、有胸襟的中国教师。
——李镇西
今年暑假潜心研读了李镇西的著作《重读陶行知》,我受益无穷。这本《重读陶行知》不仅是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笔记,更是李老师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追随这些杰出的教育家,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成功的做法,反思自己的教育之不足,在平时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的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浅谈几点我的读书体会:
一、学—“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重读陶行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陶行知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教师,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首先需要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可以引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实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信息技术学习对老师教学工作的作用是很大的,例如微课录制、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学会这些技术,教学既直观又形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二、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重读陶行知》中写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爱,是教育的前提。”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1.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地,尽心尽力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教学任务和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障碍,托我去给孩子做做心理工作,我就会在第一时间找孩子聊天,及时化解孩子心理的疙瘩。另外,我从学习,生活,做人方面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践行教书育人的工作使命,让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2.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
3.收获爱的回报
苏霍姆林斯基所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才能亲其师则信其道。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下面是我的几个学生在《您在我心里》作文中的摘录:
(1)“老师,您的鼓励让我难以忘怀;您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您的提醒让我铭记。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珍惜就流走了,可您永远在我心里,愿时间可以慢一点儿流去,愿一切都可以宁静安好。”
(2)“转眼间,六月即将来临,离别也即将来临,在这三年里,我们早已把您当作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感谢您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感谢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们感谢您在初中道路上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离别之际,我只想说:您在我心里,不论何时,不论何地。”
(3)“您的关心,让我们感到很亲切。我将永远记住,这里的一切,那些像繁星闪烁的记忆,因为,您在我心中。”
学生们在作文中书写的真情,字字句句都是对我工作的评价与回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把爱心献给孩子,献给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三、合——“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理论,也是教学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依——“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以前在教学中,我们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单一地理解为朋友关系,今天读了《重读陶行知》一书,我深受启发,一是认识到自己的观念的陈旧,理解的狭窄;二是我理解了“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的内涵。
在1926年12月发表的《我之学校观》中,陶行知先生强调师生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
以后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改变观念
师生关系不完全是朋友,而是亦师亦友。就是共学和互学。所谓“共学”,即师生共同生活;所谓“互学”,即彼此为师。因为“共同生活”,因为“共甘苦”,所以师生之间精神沟通,感情融治。一句“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2.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自己不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自己做不到的绝不要求学生做,即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亲共守”,同时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
3. 向学生学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承认自己的不足。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在人生路上不断战胜生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5
看到《重读陶行知》书名时,我就心生敬意。细思,原因有三:其一,陶行知是中华千千万万教育人皆景仰的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大师;其二,此书作者李镇西是我语文人中的骄傲与楷模;其三,“重读”二字,值得品味,即强调再读、三读,且读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并付诸笔端形成个人论著。
该书共有李镇西老师读书随笔75篇。此书中,李镇西老师尝试用大先生陶行知的教育观来解读现代中小教育,颇为客观地阐述了可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对广大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01
与先哲对话
仰视人类浩瀚的知识殿堂,我们常生渺小无力之感:生命太匆忙,生活太纷杂,时间太有限,可撷取之知识只是点滴。唯有聚焦,与经典相逢,与先哲对话,来丰盈思想,让灵魂不那么干瘪。
请看:陶行知师从杜威、孟禄等影响世界的教育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其老师的教育理念。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继承并提出切合中国教育实际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创新性教育观点;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这些适合中国国情且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思想,正是陶行知师从大师杜威,在面对面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
今天的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就像李镇西老师一样,捧起大先生陶行知的论著,捧起先哲们的论著与经典,与先哲对话,汲取其思想精华,让大师们的思想引领我们前进,让我们的前进方向更明晰,让我们的行动更有力量。
再看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的论述:“现在还有许多教员先生们,他对书籍还不十分注意。当他初当教员的时候,也还肯买一两本书看看,到了后来,他不但不买,连从前所有的几本书都借给人去了。这样教员,教育界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他既不能多买书看,对于一切新知识,他自然是不知道的。他既不能有新的知识,那一定就没有新的教材能供给学生,只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这种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我们现要希望教育成活的,当教员的就要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论述中,陶行知先生所指的是当年的教育现状,但又何尝不是今日之教育现状?
今日之社会,在迅猛发展。做老师的我们就更应当“多看书——多看些活的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以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华,此皆是我教育人之责任。
02
与自我对视
现代哲学大家孙正聿强调:“学问不是凭空得来的,它的真实根基、真实前提就是读书。”孙教授在谈读书方法问题时还强调:“读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悟出自己的道理,写出自己的文章。”
说得再具体些,孙教授的观点可解释为:多读名家作品、经典作品、专业书籍,多学习,多汲取别人的经验,然后悟出自己的道理,并将悟出的道理写成文章,这就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细想来,陶行知的成长如此,李镇西老师的成长亦如此。以李镇西老师《重读陶行知》一书为例:全书共75篇小文,历时两个月半,均成文于李镇西老师生病卧床期间。除开篇《大先生陶行知》及后记《不读行知,何以为师》两文,其余随笔几乎都是李老师读陶行知先生的某一篇文章时的所感所想。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见李镇西老师“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
细读《重读陶行知》,有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请看来自该书的一组统计数据:李镇西老师于2021年10月31日写文章6篇,2021年11月16日写文章5篇;这两个月半,李老师其中有3天每天均写文章4篇,有8天每天均写文章3篇,有9天每天均写文章2篇,还有10天每天均写文章1篇。75篇文章历时两个月半,在病榻上完成。这是何等的专注与执着?如若不是赤诚的热爱,哪来的这般高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镇西老师从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天天写日记。至今,已出版作品数十部。《重读陶行知》是李镇西老师将读书与写作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李镇西老师教育成就卓著的有力见证。
李镇西老师每天的“五个一工程”中,要求自己“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他在担任班主任、语文课、学校管理工作及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坚持如一、从未间断过的生活常态。且不论成就,就光这两点做法,就令我辈汗颜。请问:我们的工作有李镇西老师那般繁杂与忙碌吗?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值得记录的教育故事吗?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可圈可点的精彩瞬间吗?
李镇西老师说:“写作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还伴随着反思、提炼、梳理、总结、升华……模糊的变真切,纷乱的变清晰,被动的变成主动,偶然的变成必然。所以我说过,写作不仅仅是写作,还是基于实践的反思;只有精彩地做,才能精彩地写,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自己更加精彩地去做。真正的名师便是这样自然而然诞生的。”
读书万卷始通神,文章自得方为贵。让我们读好先哲的书,写好自己的文章,尽好教师的职责。此乃我教育者之本分。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真挚最新五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更多最新优秀范文请继续关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