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优质3篇】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一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也是我高一时期的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与人性的复杂。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与纷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蜀国、魏国和吴国三个势力之间的争夺。作者通过大量的描写和对话,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深刻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三国演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被书中的英雄人物所吸引。他们机智勇敢、智谋过人,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例如,在书中,刘备为了保护百姓不受战乱之苦,舍弃了自己的王位,选择了在蜀地建立一个安定富饶的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其次,我也被书中的智谋与计谋所震撼。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曹操是一个善于用计谋和战略的人,他能够在战争中抓住敌人的弱点,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来削弱对手。而刘备则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虽然不如曹操那样狡诈,但他却能够以自己的诚信和人格魅力赢得人心。这些智谋与计谋的展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最后,我觉得《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部作品中,不仅有英雄人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反面角色,如董卓、吕布等。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不惜伤害他人。这种人性的复杂性让我深思,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真正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和智慧的东西。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历史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这部作品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二
《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古代历史小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底蕴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我被书中的历史背景所吸引。《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势力之间的争斗与纷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知道了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曹操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孙权则是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故事情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被书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深刻的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品质和人格。例如,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他以德服人,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我被书中的智谋和计谋所震撼。《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曹操、刘备等人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地盘,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能够在敌人的弱点上下功夫,巧妙地利用各种策略来削弱对手。这种智谋和计谋的展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和智慧的东西。这本书让我从历史中汲取了智慧的精华,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这部作品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三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
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上海市松江一中
原高一
(12)班
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