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邹碧华电影观后感(通用3篇)
观看邹碧华电影观后感 篇一
《霸王别姬》:永恒的经典之作
邹碧华的电影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而《霸王别姬》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两位京剧演员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他们在战乱年代的坎坷命运。我最近重新观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首先,我要称赞电影的剧本和故事情节。《霸王别姬》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通过两位京剧演员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和现代化带来的冲击。剧本紧凑而又充满张力,情节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了持续的悬疑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又真实,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观众深感共鸣。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密有序,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其次,电影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张国荣和巩俐分别饰演了两位主要角色,他们的演技真实而又精湛。张国荣在片中饰演的程蝶衣是一个性格复杂、内心矛盾的人物,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多面性,让人对他的命运充满同情和悲痛。而巩俐饰演的霸王之妻菊仙则是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女性形象,她的演技让观众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心疼和震撼。两位主演之间的化学反应非常强烈,他们的对手戏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电影的艺术表现也是令人赞叹的。邹碧华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手法,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氛围。电影中的舞台表演和京剧元素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电影中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它与画面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的情绪共鸣。
总的来说,《霸王别姬》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邹碧华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独特理解,同时也揭示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破坏。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电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相信,《霸王别姬》的影响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观看邹碧华电影观后感 篇二
《卧虎藏龙》:武侠之美的绝佳呈现
作为邹碧华的另一部代表作,电影《卧虎藏龙》在2000年上映后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广泛关注。这部电影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基础,讲述了几位武林高手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江湖恩怨。我最近重新观看了这部电影,被其华丽的武打场面和深情的爱情故事所深深吸引。
首先,电影的武打场面堪称惊艳。邹碧华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戏和精准的剪辑手法,展现了武侠之美的绝佳呈现。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动感和张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电影中的武术动作优美而又独特,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特技的运用,呈现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场景。同时,电影中的武侠元素与剧情相得益彰,让观众对武侠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电影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儿之间的爱情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两位武林高手,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观众为之动容,同时也让观众对他们的命运充满同情。电影通过这段爱情故事,探讨了爱与责任、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冲突,给观众带来了深思。
最后,电影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邹碧华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美术设计和摄影手法,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氛围。电影中的场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腻,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中国的武侠世界。同时,电影中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它与画面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的情绪共鸣。
总的来说,《卧虎藏龙》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作品。邹碧华通过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他对武侠文化的独特理解,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武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电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相信,《卧虎藏龙》将会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武侠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观看邹碧华电影观后感 篇三
近日,观看了《邹碧华》这部电影,电影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的生动形象。以下是分享的观看《邹碧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观看《邹碧华》心得体会1
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法官,二十余年精于法律,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内生品质;他是一名法院的管理者,知识渊博,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他是一名乐观主义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中国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参与。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成就感,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他从大学毕业就一直活跃于审判台,处理了无数的难案、要案。对于法官这一职业,他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热情与真情感动着当事人,维护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然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却并不是邹碧华儿时的梦想,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意外开启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据邹碧华回忆,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不是按系来报的,而是按照专业填报,那时的他对经济比较感兴趣,便填报了北大的世界经济,而世界经济的边上写了个经济法,邹碧华当时误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以为经济法和世界经济是一类的。直到拿到通知书,上面写着“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才知道自己选择了法律。就是这样,邹碧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律界,中国的司法界也在无意中网罗了一名学者型的法官。进入法律系后,爱好阅读的他大量阅读法律书籍,书中许多疑难、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了他的眼球,使他开始对法官职业有了向往。
但理想国度的美好画面,在活脱脱的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然而,智者之智不在于对现实的抱怨,而在于从现状中挖掘自己能够实现价值的地方,也正是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现实的进步。大学毕业后,邹碧华进入了上海市高院从事书记员工作。工作以后,邹碧华对法官职业有了一些了解,并且认识到这项职业与我们印象中的法官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平常我们都只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法官与律师的工作状态,殊不知期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邹碧华到基层法院实习了一年(在虹口区法院当书记员)。那时候的开庭就是一个办公室里来两帮人,各坐一边,书记员在写字台边记录,法官就在写字台对面(也就是当时法官的办公桌),就这样坐成一圈。“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法官,很不像法官。”然而,略显无奈的过往,也掩饰不了他现今对这份职业的挚爱与迷恋。
也许对于法官来说,这些形式的东西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办案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如果法官把案子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的话,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让邹碧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东西,就是这种东西让我们慢慢地有了一种成就感,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追求。”也正是由于对这种成就感的向往,在许多法官因为工作量大、工资不高而纷纷转行之际,邹碧华始终坚持着自己对法官职业的追求。
有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那时候高院的法庭已经很正规了,一中院的大楼也已经造好,有些高级法院的案件放在一中院开,法官的工作也已经很有压力。当时那个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邹碧华对他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结果,老律师坐下来不到一分钟就把材料找到了,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我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这也是法官职业里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会到法官职业的价值,可能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而这种幸运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他感情的细腻、真挚。
正如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写道:“自我激励是影响人生成就的一大原因。”成就感也许就是最初激励邹碧华不断奋进的力量。从事法官工作二十余年,邹碧华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勤于思考,思考让他拥有了健康而强大的内心。法官不能仅仅是“办案机器”,在办案时必须用心积累。面对复杂案情,邹碧华总能保持清醒,理性思考。在研讨案件时,邹碧华绝不迷信权威,对于专家观点的态度是:“我们关注的不该是专家说过些什么,而是专家所持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他勤于笔耕,把实践和思考凝于笔端,二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勤于学习,他常讲:“对法官来说,积累是一种过程,而多看书才能培育理论素养。”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归纳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2011年,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这些成果,无不凝结着邹碧华的智慧之光。
优秀,是一种品质
也许最初,邹碧华对于法官职业的热爱是源于成就感的激励,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十余年,绝不仅仅是自我激励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已经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一种内生的品质。
“你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首要前提是你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样你想成为一个好法官的前提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法官。”但我们眼中当之无愧的优秀法官,却对于“优秀法官”这一称呼非常谦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只是想要做一名自己所追求的法官,并愿意把它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会畏惧风雨兼程。自从事法官职业以来,邹碧华始终坚持着作为法官的职责,丝毫不敢懈怠。“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法官的责任异常之重,不仅要协调好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要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如果单单把法官职业看作是生存工具,在面对当事人时就会极度烦躁,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啰嗦,那个人又如何如何,内心很难平静,会产生一种抵触感。
但若真的想要做一名好法官时候,就会觉得法官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都是这个职业所要承载的,就会想办法把这些该承载的东西处理好,接着冷静地去研究、分析这个案件及其法律问题。所以,只有在内心重视法官这一职业,才会想方设法去琢磨思考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时候,当事人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说,有的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庭上最激烈的就是,你敢判我离婚,我就把手指头砍下来,而另一方就说,你敢判不离,我马上就跳楼。这时法官就面临着双方情绪极度激烈的冲突状态,这也是职业里所要承受的。其实很多这种矛盾激化的案件,都是在法官的说服中慢慢地也就调解了。”邹碧华充满自豪地说:“上海有很多法官在这方面的功夫是很厉害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在从事法官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成的一种法律以外的职业素养,包括怎么接待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觉得这个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你就会很耐心地去接待当事人,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你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作为一个好的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邹碧华时刻要求自己多读书、多积累。无论是在讲座还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之中,邹碧华都很乐意推荐几本好书,建议多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邹碧华在研究探索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眼光。
转变角色,从容应对
从业二十余年,邹碧华从一名普通的法官成长为法院的领导,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优秀。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最初,作为一位法官时候,邹碧华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问题。他平时的工作就是围绕在案情和法律之间,所要做的即是彻底地研究案情,不断磨练自己运用法律的知识技能,并在实践法律的同时积极地撰写与实务相关的文章。除此以外的事情就很少关注。这时的心态可说是一名追求司法严谨的学者型法官。
之后,在上海市高级法院做庭长时又是另一种心态。作为庭长,首先需要具备的是丰厚的法律知识技能,在对案件的判定上需要有坚实的法律功底作依据。其次,身处高院还应当考虑许多外来的情况,因为其他区县有很多的疑难案件报送到高院进行审核,作为高院的庭长,邹碧华即是这些疑难案件的最后一关,必须要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给当时的邹碧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对一个疑难案件的定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影响、法律的伦理等等方面。由于自己的爱好即是如此,所以他在其中也找到了很多乐趣,像他自己讲述的那样:“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大量的书籍,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直到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期间,可以和很多专家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触类旁通,研究很多东西,这让我收获颇多,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很强的领导能力。”这时,他的心态可能一半是一个法律精髓的追随者,另一半则开始了全局性的思考。
2008年,邹碧华调任为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这时的境遇又让他学习和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到了基层法院后,其职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层法院的院长,关于法律专业技能方面的比重减少了很多,与以前相比大概只有10%-20%,而剩下更多的是关注法院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措施等。作为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者,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只是单纯地去研究某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带头人,去带领整个团队进步。而人才的培养、资源的配置、人事关系的掌握、社会方面的沟通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邹碧华始终保持着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他开始学习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等,开始着手从大局把握问题,对法院的宏观发展做进一步的设计,努力确保法院工作高效运行,确保核心的观念不能变,确保卓越的成绩让人民满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定位也开始慢慢转型,开始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开始从一个纯粹的法律研究者转变为一个以管理为主的领导者。
从庭长时触类旁通的学习,到院长时带领法院取得卓越成绩,境遇随着时间不断变迁,而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心态。从最基础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到管理研究法律的工作者的领导,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法律的热爱,这也就是他所阐述的对工作的一份尊重。
身兼数职的邹碧华对于时间的管理也颇有心得,他认为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时间管理的基本技能。从时间分配来讲,要学会怎样巧妙地分配自己的时间。邹碧华平时既要处理法院的工作,又要带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工作虽多,但是他可以巧妙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将本职工作都做到最好。对于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导师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思维的启迪,老师也没有必要每天监督学生,重要的还是一个引导过程。他说道:“由于我一边要带学生,一边要工作,就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有很多时间去教课,但是,我会让我的学生学会如何做自己的学习规划,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让他们把学习计划制定好并交给我,我会督促他们看看是否完成计划。而且为了防止我临时有事出差,我会让学生提前一段时间交论文。这样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时间。”他总结道,时间管理的精髓在于平衡工作价值。
此外,邹碧华不仅有着法律人的严谨,还有着艺术家的品位。他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学习美术,虽然后来由于太耗时间而放弃,但是对艺术的欣赏品位仍然保留了下来。所以当谈到业余爱好时,他认为不仅仅是音乐和电影,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放松精神、缓解压力。
爱你所选,实现价值
对于已经或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邹碧华建议,“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享受,才能找到成就感,这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我们常常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正在做的事情能获得什么成就。或许这能够让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恢复平静,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又能维护公平与正义。也就是说,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
如今,法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非法本学生在考研时,选择法学专业。但是当他们在学习或者选择职业时,常常会因为自己的非法学专业背景感到自卑。邹碧华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法律,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些。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一定会发生质变。本科学的是不是法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有没有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只要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只要不断去积累,就一定会成功。他建议,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好好钻研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说到这里,邹碧华谈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1999年读完博士回到高级法院的时候,被指派去管理公司法方面的案件。而他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完全没有学过公司法,实际上这方面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差。他按照自己的方法,逐步去研究公司法方面的问题,每遇到一个就研究一次,这样日积月累,两年以后在公司法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积累,如今邹碧华所著书中有许多就是关于公司法方向的。
在很多学生的观念里,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向,体制内受到的约束比体制外更多一点,就也可能意味体制内可能就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作为一名法院的管理者,邹碧华觉得这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忧的问题。人各有志,假如一个人愿意报考公务员就说明他愿意接受这些约束。反过来说,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约束的,只是看我们承不承认它、接不接受它而已。首先,从内外比较来看,体制内的约束并不见得比体制外多。比如说,外企内部的约束也很多,虽然表面可能对上下班、作息时间没有约束或者没有约束那么紧,但是企业中的人际交往等基本规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的,如果三两下就把人都给得罪光
了,也难以生存下去。体制外对人的要求和体制内不同,可能哪天就突然让你卷铺盖走人了,看上去自由,但实际上并不自由。其次,在体制内,也训练我们工作上的品行,如果能在很多规矩的约束下,照样能把事情做成,实现我们的想法,虽然很难,但是做到的时候,会有价值感、成就感。最后,如果在这种约束的环境中都能够生存下去,而又不丧失自己的理想和激情,或者说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成为了一个胜利者。如果连这个都做到了,那么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差。很多体制内的人运用在体制内所受到的训练,到体制外面去,照样可以做得如鱼得水。所以,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辩证地去分析,并不是有约束就一定不好,其实它反而可以让我们更有规范、有规则地去做事,因此体制内的约束也能给我们很多训练和帮助。观看《邹碧华》心得体会2
2014年12月10日,原上海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在司法改革调研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时隔三年,我们不会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位战士工作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邹碧华以身践行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有志之士,更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饱满的热情、崇高的理想及坚定的信仰践行作为一名法官的誓言。“知行合一”就是对邹碧华最好的阐释,他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博士,学识渊博,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以身作则,为民扬正义。三年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过客,只有做些事情才能留下永恒。”“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因为有我,这个世界更美好!”邹碧华同志的话就像黑暗中的灯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向我们传递了法治的思想、人生的信念和理想的力量!他的这种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精神必将不朽,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为中国法治建设发光发热,为中国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法律工作者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与时俱进、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他是成功的,呕心沥血,孜孜不倦耕耘在法治工作的前线,先后有六大优秀的成果:“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这被广为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断学习进步,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学到的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不仅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保证工作量的同时也注重工作质量。在邹碧华主管的法院信息工作上,他注重实践体验,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这是一种敬业精神,邹院长工作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实际,落实到细节,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体现了一个人民公仆形象。勤奋、工作细致入微就是对邹碧华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他是真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司法公开就是一个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工作,他曾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他还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邹碧华用他的一生践行着这个过程。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死不是悲剧,亦非喜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死亡的路上,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人生会在何处止步。人终有一死,我们可以丈量生命的长度,但无法揣测生命的厚度,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们身处死地,只能向死而生,人终有一死,你要怎样度过你的一生才不负韶光?邹碧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花开花谢,树荣树枯,一生之中,我们曾有多少理想,又有多少理想能够坚持?你是否还记得你最初的理想?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强大理想的人,不会因蝇头小利而被蒙蔽,不会因暂时挫折而被击溃。只有把你的工作和职业作为理想,你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被迷失。作为一名大学生,更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以邹碧华为榜样,学习好专业知识是本分,更重要的是学习邹碧华的精神品质,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责任、担当、勤奋、创新、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积极追求的品质。观看完电影《邹碧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观看《邹碧华》心得体会3
近日,观看了《邹碧华》这部电影,电影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事迹为蓝本,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的生动形象。
观影结束,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仍在耳旁回荡,“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非常不简单。”“你就是你的时间,有人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是时间在流逝,而是我们自己在流逝……”邹碧华的光辉形象仍在眼前浮现,勤奋短促的一生,鞠躬尽瘁用生命诠释了“燃灯者”。
作为普通员工我们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呢,我认为首先要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三是注重日积月累、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在“认真”上较真,尽职尽责,用心做事,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以上就是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观看《邹碧华》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新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