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赛第十一期观后感【优选6篇】
主持人大赛第十一期观后感 篇一
主持人大赛是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每期都能看到各路主持人的才艺展示和精彩表演。第十一期主持人大赛也不例外,让我看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首先,我要说的是比赛的选题安排。第十一期主持人大赛的选题非常新颖,既有经典的综艺节目环节,也有与时俱进的互动环节。这样的选题设计,不仅能够满足观众对于经典节目的期待,还能够引入新颖的元素,让整个比赛更加有看点。尤其是互动环节,通过观众的投票和点赞,让观众们成为了比赛的一部分,增加了互动性和参与感。
其次,我对于选手们的表现也非常赞赏。第十一期的选手们无论是在舞台表演还是在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中,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才华。他们的综艺能力和主持风格各有千秋,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同的惊喜和感动。无论是幽默搞笑的段子,还是温情感人的故事,都让我看到了选手们的努力和才华。他们的表现不仅让观众们大笑不止,也给了其他想要从事主持工作的人们很多启发和激励。
最后,我要提到的是节目的制作团队。第十一期主持人大赛的制作团队在节目的策划和执行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专业素养让整个节目更加精彩。从选题的设计到舞台的布置,从选手的培训到观众的互动,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这档综艺节目能够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保持创新和进步,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精彩的节目。
总之,第十一期主持人大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选题的设计到选手的表现,再到制作团队的付出,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了节目的精彩和专业。我相信,这档综艺节目会越来越好,给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欢笑和感动。期待下一期主持人大赛的到来,继续感受主持人们的魅力和才华!
主持人大赛第十一期观后感 篇三
即兴考核这个环节,是考核主持人快速理解材料,调用新闻或知识储备,实时理清思路、组织素材并最终呈现的能力。
如果用万能水话来应付,其实是在偷机取巧,失去了考核的意义了。
比如,即兴表现中,大量充斥赞助商信息、频繁请大家互动、扫二维码,或把开现场主持人撒贝宁或康董二位点评嘉宾的玩笑,硬性拉入,我认为都属于没话找话型,太水了。
董卿说‘“真的就成了你们单位的一个联欢会了”。
犀利!
与李礼的驳杂迥然不同,冯硕给我的感觉是纯粹。
无论是自我展示还是即兴考核,他都有是思路清晰,集中,注重对比和联系,在走动中运用道具,用道具辅助内容的表达。让人一听就明白,指向非常明确。没有芜杂的信息干扰,直指核心。
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因为选手往往想要表达的太多,既讲故事,还想融入自己,有些还想显摆一下。各种考虑,都会让内容展现中或多或少掺杂了一些杂质。
而冯硕,胜于纯粹。
在今天的选手里,无论从内容的架构还是语态上看,冯硕是最像一个新闻节目的主持人的。
后面的杨光我也很喜欢,但他的主持中,“我自己”的成分有点多了。
作为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这里面有三个“我”:第一个是作为自己的我;第二个是作主持人的我;第三个是作为记者的我。
自己的我,要渗入个性化色彩和情感、温度;主持人的我要引导和服务;记者的我,要冷静观察,深入思考。
冯硕把这三者比较好的融合了起来,既能够感到三者的存在,又彼此均衡。
另外,他的语言表达也很好,基本上没什么明显的毛病。比如“速度”、“高度”、“深度”三个并列重音,处理得当、准确呈现。对引导听者理解他表达的内容,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主持人大赛第十一期观后感 篇四
第一个选手梁婧是女主持人里语言表达最好的,可惜止步于本场。
8年财经节目主持人,出手不凡。在短短的三分钟节目里,还做了一次财经知识小科普。专业的财经知识其实是很难讲的,3分钟实在太短,所以虽然讲的通俗易懂,但我还是有点一时反应不过来。比赛时的一遍过,其实我并没真明白,回看之后才彻底清楚。
我的理解是,一圈下来,厂家、黄牛、闺蜜都赚了钱,但其实谁也没见到月饼的实物。大家都在把一张纸买来卖去,这就是“资产证券化”。但这个概念明白之后,对我们这些观众有什么用呢?
康辉老师点评说要有态度和提示,我觉得一下把我的困惑说清楚了,那就是只有科普还不够,还需有引导。
但是,时间到了……
所以,这场自我展示,输在内容的布局有点不够合理。
不过,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非常好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特别是重音表达非常精准清晰!
比如这一句:“一百五十亿”。
这个数量的重音处理,和一般的数量词不太一样:重音不在数字“一百五十”上,而应在量词“亿”上。
一般我们对于数字的重音处理,多数是在数字本身,比如说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一定是重音在“8848”,而不在“米”。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山峰高度的衡量,基本上都是用“米”这个单位,没有特殊,不需要强调;而8848是这座山峰和别的山峰的本质区别,才要强调。
但“150亿”这个数量词比较特殊,150这个数字没什么亮点,但它的单位“亿”是个非常庞大的量级。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字,很少用“亿”做单位。所以,这样的词,我们要强调它的量词,而不是数字。
这个数量词在重音方面的微妙变化,一不留神就容易被忽略。而且重音放在“150”也并不算错,只是显得平庸了。而梁婧表达得十分精准、精彩!
但语言表达上的精彩,不足以挽救内容上的不足。可惜了。
主持人大赛第十一期观后感 篇五
这次写点评,我特意看了一下网友的评论。许吉如是争议比较大的。
首先,她的语态上,有点不太像新闻。现场也有主持人提出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不少新闻类选手的共同问题。
其次,人物亮点没有充分的展示。她经过准备的稿件,似乎还不如董卿老师的现场点评更有亮点。何振梁先生最精彩的话是“载入史册”和“创造历史”,这一对对比,是何振梁故事的真正的精华所在。可惜,这些话是董卿说的,不是许吉如说的,铺垫做了那么多,点睛之笔没点到。可惜呀!
许吉如的语言表达上也有点奇怪,她的语势经常莫名其妙地就突然下压了,往往因此错过了重要的重音,大大削弱了语意表达的清晰度。
比如工作人员建议何老先生“坐着陈述”,这个“坐”的重音表达很到位,但何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只要我站在那个陈述的台子上”,她却没强调那个与“坐”对比的“站”字,而是把重音放在“台子”上了。
这两个字明明是对比重音,“站”字没到位,前面的“坐”也就白铺垫了。
后还继续说他“独自站立”的事,“长达二十分钟”的“二十”也应一脉相承地设计为重音,但也被忽略而过了。
这些最能够体现语句目的的词,就是重音啊!
另外还有网友置疑,把讲话稿“又一次通读、重读”这句话里,“重读”二字“重”字的读音是zhòng,意思上好像解释不通?是不是读chóng更合理呢?
主持人大赛第十一期观后感 篇六
言之有礼,李礼。
这个节目名称,和前面的“财婧”是一个思路,把自己的名字嵌入节目名称里。借助谐音,改变现有的词汇,产生陌生化的效果,现在看起来, 这个手法其实已经比较老套了。如果运用巧妙,文质相符,当然没问题;但如果仅仅流于形式,那反而显得急功近利。
还有,这种曾被称为“飞白”的修辞手法,实际上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学生的误解,带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混乱。这也是为什么商店的牌匾、广告用语不提倡此种手法的原因。
今天的《言之有“礼”》其实感觉就与内容脱节,两张皮了,如果主持人在主持的时候,特别是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多一些和“礼”有关的设计,是不是会更好呢?“礼”不同于“理”,可以更多地从文化的层面去诠释,那就不会“礼”无落脚之处了。
而且他设计的互动,也与内容有些脱节。这一点董卿老师点评时指出了。这和“礼”字的设计,可谓殊途同归,都是形式大于内容,考虑不够细致。
再说语言表达。
他说话时,调子有点高,导致声音听着有点哑,缺少亮音。这一点可以调整用声习惯解决掉,倒不是大问题,但可能会影响到成绩。
我注意到,他一开场说自己在美国布朗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的时候,重音在“硕士”上,会让人感觉到他在显摆自己学历高,而不是后来他解释的“理工男,学了十年计算机”。如果出于强调“理工男”的话,重音会在“计算机”上。
一个文艺类节目主持人,却是学“计算机”的,比“硕士”二字的冲力力大得多吧?
也许他本人没有这个意思,但这样表达的结果,就是这个意思。语言表达方法不当,会带给人误会。
这是需要自己负责的,不要埋怨观众多心。因为你是个做语言工作的主持人。
还有,下面这句话“他对声音就仅仅有一点点感知”,重音应该是“一点点”,而不是“感知”。
细节决定成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