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最新4篇】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 篇一
影片《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励志片。故事发生在印度,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摔跤梦想,带领两个女儿一起奋斗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摔跤的精彩和激情,更揭示了家庭、亲情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父亲马哈维尔的坚持不懈和对摔跤的热爱,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马哈维尔退休后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摔跤手,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然而,在女儿们的鼓励下,他重新振作起来,决定帮助女儿们实现摔跤梦想。他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指导女儿们的训练,鼓励她们坚持不懈。通过马哈维尔的努力和教导,女儿们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摔跤选手,最终获得了成功。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决心的世界,激励着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梦想。
其次,影片强调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马哈维尔是一个非常疼爱女儿的父亲,他把女儿们的幸福和梦想放在第一位。他不仅帮助女儿们实现摔跤梦想,还为她们争取到了参加比赛的机会。在女儿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始终坚定地支持和鼓励她们。这种无私的父爱让人动容,也让观众们反思了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态度。电影中的家庭关系温暖而真实,让人们意识到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亲情是人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最后,这部电影还探讨了性别平等的问题。在印度这个男权社会,女性摔跤选手并不被社会所接受。马哈维尔的女儿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质疑,但她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打破了性别壁垒,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摔跤选手。这部电影呼吁人们消除性别偏见,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权利,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总之,《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它通过父爱、亲情和性别平等的故事,让观众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还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勇气的世界,激励着每个人去坚持自己的梦想,并珍惜家庭和亲情。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 篇三
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感人和励志的影片。它以摔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家庭和梦想的故事。影片通过主人公马哈维尔的坚持和奋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影片中,主人公马哈维尔曾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摔跤手,但为了对妻子的承诺,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过起了平凡的生活。然而,他心系着摔跤梦,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实现他未能实现的梦想。于是,他决定让女儿们接受摔跤训练,并希望她们能够成为出色的摔跤手。
电影中,马哈维尔的小女儿盖塔是一个非常聪明、勇敢和坚定的女孩。尽管她身边的人对她的梦想持怀疑态度,但她从不退缩,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在训练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受伤,但她从不放弃,一直努力向前。她的坚持和毅力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地追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
影片中,马哈维尔的妻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一直支持着丈夫和女儿们,尽管她对摔跤这个运动一无所知。她从不干涉丈夫和女儿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决策。她是一个非常理解和包容的妻子和母亲,她的存在让整个家庭更加温暖和和睦。
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我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主人公马哈维尔为了女儿的未来,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毫不犹豫地为她们付出一切。他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她们成长,让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父爱让我感到非常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爱人。
总的来说,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感人和励志的影片。它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父爱和梦想的故事,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要坚持追求,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这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梦想更加坚定。我相信,只要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 篇四
当戏不够,爱情凑成为一些专业人士的灵丹妙药之时,电影界或许应该反思,没有爱情戏份、以真情动人的《摔跤吧,爸爸》,为什么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1】
电影排片是院线系统对产品投放的预估动作,其实是非常依赖经验和相对主观的。
此次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的首日排片只有大约13%左右,还有排片门事件伴随。显然引进方的先期宣传也是不足够充分的。这可能都是从经验出发,没有给予这部片子足够的眼光和重视,让片子失去了最宝贵的黄金票房积累周期。
尽管如此,片子还是慢慢随着口碑发酵起来,上周末开始发力,从首日的1800万左右,连续两天将近单日近亿进账;到今天为止,排片陡然上升到30%。
一部印度影片、一部印度农村背景的现实题材戏,为什么会击中看惯好莱坞大片的普通中国观众的情感?为什么一部看上去是所谓的体育励志片的小众片,会引发中国观众的口碑力挺?
在中国市场,由于生活背景的差异,很多印度佳片表现都差强人意。而《摔跤吧!爸爸》却不一样,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对于我个人也是受到先入为主的成见影响,没想到观影感受如此强烈,印象中印度背景的电影里,只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给过我这样强烈的观影刺激。
《摔跤吧!爸爸》的逆袭密码到底在哪里?到底蕴含什么道理?有哪些宝贵的启示?咱们说点实在的。
第一,好故事要有出色的戏剧核
戏剧核的设计是最难的,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独特性、品相,而且对于电影内容的情感、情怀的渗透扩散,对于电影故事的兴趣吸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泛而论之,不仅是电影,电视剧、网剧其实都一样。
比如电影《捉妖记》,核心设计就是废柴青年身怀妖胎,在一个不被兼容的社会环境里怎么对待小妖王的故事。核心亮点男人怀孕、萌态小妖王、一般的环境考验过渡到大BOSS现身的生死考验,以喜剧为主的方式一路直面戏剧压力走下来,电影的成功就在预料之中了。
比如电视剧《潜伏》,一个出色的地下工作者期待之下,盼来了不靠谱的队友翠萍,整个谍战剧的戏剧抓手有了,观众被牢牢牵引住了。
仔细思索,每一部成功火爆的戏,没有出色的核心戏剧性设计,想要具有独创性和牢牢牵引观众兴趣,难度是很大的。而这正是我们很多项目里最缺乏的部分。
《摔跤吧!爸爸》的戏剧核就是,一个出身于农村的怀有冠军梦的印度退役国手,被迫通过培养两个女儿延续自己的远大梦想。独特性有了。在印度那样的重男轻女观念主导的国家里,男孩子不行,不独特,必须是把培养两个女儿作为独特的戏剧动机,独特性和抓手就都有了。这个故事背景还必须是印度,如果是在当下的中国,就不具有独特性。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通常是影响故事传播的印度背景,在戏剧核设计里就变身为强项,变身为异域故事的必要世界观的规定性。
这个道理,大抵和中国老电影《女篮5号》相似,在
50、60年代,那个时代是具有独特性的。而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一部标准的体育片,也不是一部标准的励志片,而是一部梦想片!只有梦想才可以联通主人公的欲望动机!
绝妙的戏剧核是电影故事内容生产的第一步,它关乎故事材质成色、起点的两难特征、情感的真实度、结构链条的严谨度和戏剧高潮、主题的质量。当你的故事缺少最明亮的戏剧核的时候,最好踌躇再三,直到有价值的戏剧核出世。
第二,好戏要有标准的戏剧开端
有些人会把戏剧开端部分设计的规律性当作教条,不愿意理会,也不愿意尝试去那么做。别人电影里出现这样的精彩设计,通常也不会引起电影圈主导项目、有话语权的权威人士的重视。
其实不要说你把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性娱乐性俱佳的高票房电影做一次大规模的实证考察(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即便是短短的中国电影市场化历程里出现过的高票房电影做一次认真的实证研究,你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电影由于观影时间限制、社交性群体娱乐方式特点的制约、影像和戏剧性的最佳结合角度考量,标准的戏剧开端对于抓住和牵引观众兴趣,是重中之重,有一定的讲究,不可以任性随意。
比如从《英雄》开始,无名近十步的极端戏剧任务的起点就出现了,而刺与不刺就成为标准的两难特征的戏剧矛盾隐含在主人公动作线之中;比如《天下无贼》,男主面对女友金盆洗手的要求,做出的第一个戏剧动作就充满两难特征,说出的第一句台词:我当你是高原反应,说他妈胡话呢!就牵引着观众兴趣,刺破了故事开端。戏剧结构沿着主人公的压力开端,一直运行到了男主为了回答女友的献身部分,高潮戏就会自然伴随情感效应高扬出现。无独有偶,同样是张家鲁担任编剧的《寻龙诀》,主行动线是主人公打破心结,戏剧开端部分同样是金盆洗手老调重弹,由于核心设计的不同,这个两难起点还是非常出色,非常管用!
至于我们常说的铺垫场景的设计,其实也一样重要。中国优秀电影故事里,既有《天下无贼》这样的一场戏铺垫,也有《捉妖记》、《唐人街探案》和《捉妖记》、《老炮儿》里标准的15分钟以内启动故事的精彩铺垫戏。这并不是好莱坞的专利,而是优秀影视故事的通律通则。
《摔跤吧!爸爸》令人惊奇的是:首先,具有标准的冲突式铺垫场景出现,每场戏都精彩,大约是5场戏吧,和《老炮儿》一样。比如第一场戏一言不合的摔跤较量,戏就是从看电视摔跤比赛开始的,动作性非常强,人物出场气场非常强!接着,用盼望生儿子实现梦想的桥段,巧妙打开了故事通道,直到两个女儿在学校欺负了男孩,被家长找上门的戏出现,激励事件的钩子和临界点出现了!
故事两难起点设计,自然从人物强烈动机的基础上,获得一眼可以辨识的两难特征:主人公竟然要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获得金牌!兴趣度陡然上升!这就是电影院里普通观众最敏感的代入点,就是遵循故事开端设计一滴水反映大海的定律,打通了基本的故事通道!
我们的功夫一定要下在这里,一定不要在还没搞懂故事带入的关键钥匙是什么的时候,就对自己创意过分自信、自满、放任和随意放过!
第三,深刻的电影思维
关于电影思维,大家各说各话。我们只讨论对观众起作用的电影思维。
1、 看戏剧动作的丰富性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14种以上的戏剧冲突形态,就单个戏剧动作设计里而言,这就是电影思维里的最小差别。
我们的剧本,通常只有对白和肢体对抗两种显性戏剧冲突动作,所以作品形态往往会呈现为千篇一律的单调。而实际上,观众从生活经验而来的对戏剧动作的敏感,要远远超出这两种形态。
看好莱坞的现实题材中小成本辉煌期的作品,比如早些的《卡三布兰卡》,到
80、90年代的《西雅图夜未眠》、《克莱默夫妇》、《雨人》、《母女情深》、《金色池塘》等等一众佳片,都具有丰富的戏剧冲突单个动作作为扎实的戏剧冲突的基础,与我们的文艺片区别是非常之大的。
中国的优秀现实题材中小成本故事,也具有丰富的戏剧动作对抗系统存在,既有隐形的单个动作,也有心理对抗和情感对抗,出色的喜剧性格对抗和外部喜剧包袱,还会有形象象征系统出现,构成是丰富多彩的,绝非只有呆板的对白和动作戏。
《摔跤吧!爸爸》也是如此,对白和动作戏只是冲突系统的必要构成部分的基础,眼神压力、喜剧性、小道具运用、女性专属小动作系统以及摔跤部分的技术语言,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地支撑着整个故事的一个又一个丰富的戏剧动作。这就是电影思维的基本功。
2、 出色的场景形态
场景的形态、效率、功能设计,其实是最考验电影思维的。电影的线性时间,绝不等同于生活里的自然时序。我们很多编剧是不大理解这种区别的。
看《摔跤吧!爸爸》,你会发现场景设计不仅可以一句话提炼场景的核心词,而且进点出点和戏剧功能是清晰强烈的。这样的因果强烈的关联性场景段落出现,通常代表编剧超强的电影思维。例如,父亲的严格训练,引起了两个女儿的恶作剧,一个小闹钟,一把剪子在两个场景之间昭示着场景的设计效率。再比如,在一个土法训练蒙太奇段落出现之后,女儿在下一场戏就长大了等等。
这样典型的电影思维下的场景设计,通常会很好抓住观众兴趣,很好地完成电影故事从起点到终点的戏剧任务的完成,引导编剧在戏剧时间线上悠然起舞,让故事不再呆板单调,沿着简单的结构框架,用深刻创造性和充满意想不到的变化,自然生成结构起伏,沿着主人公的欲望动机找到故事通道的密码,提高讲故事效率,形成传说中的不二结构。
凭记忆(未必精准),《摔跤吧!爸爸》用从被动到主动接受训练、从不理解到理解父亲苦心、从小胜到大胜大体几个小段落,形成了第一幕结构;从送大女儿去体院的失落、女儿的变化、大女儿战胜父亲等段落,一直到大女儿在国际比赛中失利,给父亲打来电话痛哭,形成了明显的第二幕低点,令整个第二幕充实饱满而充满情感效应;第三幕开始从父亲来到体院外围,遥控女儿训练开始,一直到三次比赛的动作戏为高潮戏做平台期,最后的高潮戏危机点设计是在关键比赛时间把主人公锁在体育场的地下室,用父亲的祈祷、女儿比赛关键动作前的插入闪回场景作为父亲精神力量支撑;赢得世界冠军作为物理高潮,父亲在地下室听到国歌作为情感高潮,然后一场戏结束故事,固化观众的感动。
3、 灵动的节奏变化
其实蒙太奇是我们的长项,从新浪潮学习而来的电影主观性也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保留科目。
但恰恰是,我们的这些长处,很难和经典的故事讲述方式结合起来。现在大家都懂按照商业性原则去弄剧本,但弄出来之后,我们常常会发现,要么我们忽略了类型片最重要的固定桥段,写爱情把邂逅和为爱情付出代价忘了,写悬疑把红鲱鱼和层层剥茧忘了,写喜剧把喜剧人物性格写丢了。稍好些的剧本,也会发现对白喋喋不休,动作戏不给人喘息机会,要么就是背景音乐毫无来由存在,要么就是一个节奏赶羊赶鸭子。
看《摔跤吧!爸爸》你会发现,精简了过度的印度式歌舞场面之后,节奏释放点显得更好了。或者是蒙太奇段落维持着女孩成长过程的冲突特征,要么是给音乐和歌曲的植入恰到好处地留足空间,让整个故事随着情绪的自然流动,凹凸有致,灵动自然。这些节奏释放点,还很好地平衡了农村生活背景的反差和隔离效果,让影片的现代感时尚感亲近着观众的感官。
其实我在讲解《西雅图夜未眠》的时候,就指出过节奏释放的重要性。节奏释放不单指近似体育比赛的动作类型戏,不能老是大力扣杀,也会烦,还要有胶着、僵持、停滞什么的;即便是冲突设计非常好的非动作性连续高强度戏剧压力对抗的场景(无论是外部压力还是内心压力)运行一段时间后,其实也需要这样的释放点,舒缓一下,休息一下,回味一下,优雅一下。
第四,扎实的情感效应
我们写戏还有一个最大的弱势,一方面是不走情感,一方面是竭力想走情感,却走的相当的艰难、沉重、像穿了宇航服,笨拙而撩不动观众。
《摔跤吧!爸爸》凭借简单的人物关系,举重若轻,情感效应经常会出其不意地抵达移情级别。
所谓移情,是突然出现的情感波动,上一秒没有,下一秒要哭。这种移情效应,是可遇不可得的剧本质量认证标志,在这部电影里竟然达到了
4、5次之多!
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编剧在用心体会人物,在认真写人物,在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变化。简单的父女关系,对印度社会(对我们来说是异域故事的世界观)规定情境里的男尊女卑的反抗和反弹。其中有句群演台词:我羡慕你们,你们不用象我这样一辈子围着锅台转,你的父亲是想要改变着你们的人生。这就是父爱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你就可以举重若轻随意来撩懂观众的情感。
同时,人类的情感是世界语言,只要你的剧作里具备了这种世界语言,传播的障碍例如背景差异就会很好地被平衡。尤其是简单的人类情感,比如父女之情。
第五,灵活的人物功能
《摔跤吧!爸爸》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故事绝对主人公是爸爸,欲望动机属于爸爸,而行动线在女儿,女儿承载了爸爸的欲望动机,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融为一体。
我们有时候会发生困惑,你不是讲故事绝对主人公要推动故事发展吗?这并不矛盾,我给你举例,戏剧压力的承载和对抗性推动,绝不是一个古板和一成不变的僵化模式,它可以根据故事的题材、前提设计、人物关系特点和主人公命运变化曲线而灵活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不偏离主人公开启故事的欲望动机点,它就可能是极其有效的部分。这包括了支线人物对主线戏的影响,它可以独立出去,但必须像风筝一样能收放自如地回来,形成和主人公欲望动机相关的戏剧新变化。
你看韩国的《七号房间的礼物》,主人公肯定是被冤枉的爸爸,而围绕着昭雪的动机,中间可以换人推动,比如开始时对爸爸有成见的科长,比如长大后的女儿通过模拟法庭证明了爸爸无罪。
这部戏也一样,当女儿的动机与父亲的动机高度重合之后,物理高潮戏里的高潮动作,可以由女儿完成;而情感高潮戏,再交还给父亲。都对,观众都懂!
这和《坏蛋必须死》里,主人公躲起来,由不相干的神父歪打正着冲击高潮,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有时候,女儿和女儿们还可以化身为老爸的外部阻力和情感阻力,实现戏剧的对抗性。这也是对立统一问题。
第六,激烈的思想分歧
我在分析大卫芬奇的《七宗罪》时,反复讲解了什么叫做不同思想争论的戏剧对抗形态。在那部戏里,作者设置了复合主人公,一新一老两个警察破案,两证思想的声音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戏剧结构,非常精彩也非常有效,是这部戏戏剧变化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在圈子里,我们最近几年听到最多的话是强情节、强对抗模式,一番实践下来,发现并不是百分之百管用。尤其是历史片、武侠片领域,我们会发现,有时候看上去很美的动作场景会失灵,例如徐皓峰的《师父》就是一例。单调的冷兵器对抗和过时的情怀特征,让这部戏出乎意料不被市场接受。
在剧本观察工作实践中,我也发现很少有人能把不同思想的争论做成必要和出色的戏剧内容,让故事的内在张力彰显出来,不大走这根筋,也不熟悉这个管用的故事方法的作用。
在《摔跤吧!爸爸》里,整个第二幕就是大女儿和爸爸之间的不同思想争论作为主要方式支撑着故事发展。女儿认为爸爸的方法过时了,不仅用证明自己的方式斗狠战胜了上年纪的父亲,而且在第二幕结束的时候,两种思想争论的结果出来了,女儿是错的,父亲是对的!
第七,简单有效的动作节点戏
如果整个故事都是摔跤,这部戏不会好看!
恰恰相反,摔跤只是这部关于梦想的戏的背景,一切的和摔跤有关的动作场景,都打在了主人公的欲望动机上,形成了易于被普通观众辨识的价值变化节点。女儿进步了、理解父亲苦心了、赢得了比赛,是明显的上扬戏剧动作;而闹情绪、恶作剧、斗狠摔倒父亲、比赛失利,都是明显的价值下沉点。
一切动作戏细节设计,都围绕着和父亲动机有关的价值变化有序进行,并不是简单的古典式摔过程的训练记录,简单靠摔跤的技术名词、技术细节在吸引观众。因此,我并不倾向于把这部片子界定为体育励志片。
至于赞美之余,稍有不太满足的部分,就是片子过长,剪掉了29分钟并不影响中国观众的理解就是明证。
最后的高潮戏之前的平台动作,有比赛场景叠屋架梁的简单重复通关感觉。但其实这就是好故事也避免不了的人物、题材、核心设计的诸多元素背景整合的难于处理的客观难点,不可过分苛求。
假使我们每年能有1520部同等质量的电影剧作出现,相信中国电影高级工业化阶段很快就会到来,制片企业的制片业绩将会有效提高,市场份额很快就会恢复到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
《摔跤吧!爸爸》电影观后感【2】
今天终于抽时间观看了《摔跤吧!爸爸》,很多年没有看印度电影了,记忆中的印度电影一般多为爱情题材,以歌舞见长,也不乏俊男靓女。然而,《摔跤吧!爸爸》令我对印度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该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了一位印度前摔跤全国冠军马哈维亚倾其毕生的心血来完成为国家实现摔跤世界冠军零的突破的故事。
故事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始讲起,马哈维亚站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直播,遗憾自己不能上场为国争光。
于是,他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即将分娩的妻子能生出一个儿子,让儿子帮他实现梦想,结果妻子生的是女儿,令他很沮丧。接下来,全镇人都帮他想办法生儿子,可是,上天弄人,马哈维亚直到第四个女儿出生,终于准备放弃了。
突然有一天,马哈维亚回
到家看见院子里聚集了很多人,原来是他的两个女儿因为某些原因把两个男孩儿打得浑身是伤。惊讶之余,他不但没有责备女儿,还仔细询问她们是如何打人的,他突然意识到,女儿们如此有天分,完全有希望帮助他实现摔跤世界冠军的梦想!
自那天起,他开始对两个女儿进行严苛的训练,不顾世人的冷嘲热讽,不顾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为了训练方便,给女儿换成短裤T恤,甚至还剪了被认为是女孩儿标志的一头秀发。
面对父亲残酷的训练,姐姐吉塔和妹妹开始反抗。直到姐妹俩参加一个年仅十四岁小姐妹的婚礼,她们对新娘抱怨父亲的严苛,可是小新娘却说,至少你们的父亲是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希望你们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就把十四岁的女儿嫁给没见过面的男人,从此每天只能与繁重的家务打一生的交道。
第二天,父亲照例早早的被闹钟闹醒,照例去女儿房间叫早,可是,令他意外的是,床上空无一人,他来到自己给孩子们在农田边搭建的简易训练场所,发现吉塔姐妹正在自觉地训练。
马哈维亚觉得是时候带女儿们出去闯荡江湖了,大家都嘲笑他带着女孩来参加男子比赛,可是,尽管吉塔第一次出战没有赢得比赛,但她出色的表现足以令世人大跌眼镜。
顽强的吉塔回家继续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刻苦训练,她期待着下一次比赛机会。没有太久,吉塔就捷报频传,抱回了许多奖杯,人气高涨,镇上的居民也以她为傲,特别是镇上的鸡肉店老板,因为他曾经超低价照顾急于给孩子增加营养的马哈维亚。
吉塔拿到全国冠军后,照例要离开家去印度体育学院接受专业训练,由其他教练统一管理,马哈维亚非常失落,为吉塔的训练担心。
果然,在伙伴的影响下,吉塔的生活发生很大改变,不再那样全身心投入在训练中,加之教练要求她们把过去学的全部忘掉。结果,吉塔错失了几次在国际大赛上取得胜利的机会,直到教练对她说出:也许你注定不能赢得比赛。
8.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