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最新4篇)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篇一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罗曼蒂克消亡的历史进程,并对现代社会中的罗曼蒂克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罗曼蒂克消亡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现实中的罗曼蒂克观念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观》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罗曼蒂克观念的探讨,揭示了罗曼蒂克消亡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罗曼蒂克观念的消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罗曼蒂克观念的追求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的利益和个人的物质需求,罗曼蒂克观念逐渐被抛弃。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罗曼蒂克消亡的影响。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灵的需求和情感的纯粹。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外在形象和表面的交流,而忽视了真实的感情和深层次的交流。罗曼蒂克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表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冷漠和浮躁。
然而,我并不认为罗曼蒂克的消亡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罗曼蒂克的追求已经逐渐转变为对于真实和平等的追求。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加注重实际的行动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而非空洞的浪漫。这种转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使得人们更加理性和务实,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通过对罗曼蒂克消亡的历史进程的探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罗曼蒂克观念的消亡,并对此产生了深深的忧虑。然而,我也看到了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积极变化,对此我感到欣慰。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更加平衡和理性的罗曼蒂克观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篇二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通过对罗曼蒂克消亡的历史进程的探讨,作者揭示了罗曼蒂克观念的消亡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中的罗曼蒂克观念,并对其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观》中,作者提到了罗曼蒂克观念的消亡与科技的进步有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罗曼蒂克观念的追求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对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追求。这一观点让我深思。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实用性的东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们过度依赖科技,忽视了与人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罗曼蒂克观念被功利的思维所取代,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浮躁。
阅读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罗曼蒂克观念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培养真实而深刻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虽然方便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但也让我们的交流变得肤浅和虚假。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真实的感情和深层次的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建立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人际关系。其次,我们应该注重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平衡。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保持对罗曼蒂克观念的追求。最后,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不被外界的冲击和诱惑所动摇。只有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罗曼蒂克观念的纯粹性和真实性。
通过阅读《罗曼蒂克消亡史观》,我对罗曼蒂克观念的消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现代社会中的罗曼蒂克观念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平衡的罗曼蒂克观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篇三
为任性喝彩
这是一部很难让人说不好的电影。
《罗曼蒂克消亡史》原来的片名叫《旧社会》,其实整个电影说的事情很明确,就是讲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变化,时过境迁后的一声叹息。但程耳太任性了,他不单单是在挑战观众,他是在挑衅观众。
罗曼蒂克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1、抗战爆发前五年,2、抗战爆发前夕,3、抗战结束后。电影的故事线是2、1、3,先把矛盾最尖锐的抗战前夕展现出来,然后回溯这些人之前的状态,最后讲结果。这是一个包含心思的一个叙事策略,一方面从电影内容上避开了战争,一方面在却无限放大了战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部讲抗日的华语影片,主角是一个日本人。
电影是群戏,十几个演员个个演技在线,杜江和关谷传奇第一次触摸到了真正的演技,葛优不用说,上海话好听,女人们都很美,袁泉灵气十足,霍思燕浪荡妩媚,钟欣桐脆弱精致,但最动人的依旧是章子怡,再次让人感叹,这是一张360无死角的脸,一张怎么拍都美的脸,一张集合了英气、性感、不羁、狠绝的脸。
从时间成本上来说,影片的制作很奢华很精细,每一帧,每一秒,从画面调度到配乐都相当考究,透过银幕,你能感受到程耳的晚期强迫症,这是一个极其讲究仪式感的人,在美学和电影语言上都有极强的生命力,光辉,气盛。
而与之恰恰相反的华语导演,是冯小刚,他的故事可能很有意思,他的内容也可能很有意思,但他在视觉表达上从来没有用一个电影导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使是大制作的电影,也逃脱不出电视剧的运镜风格(我不是潘金莲除外),你根本想不起几个具有冯小刚特色的电影镜头,对不对?
罗曼蒂克的缺点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故事总量和电影时间长度总量不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遗憾,最突出的就是整个材质都变了, 明明可以是亚麻或者丝绸的,就变成了华达呢,密度太高呼吸不过来,很赶,所以复杂故事怎么讲透,大格局怎么注焦,很多时候是无解的,如果片子多留点气口,规整严谨的齿轮有一个豁口,密不透风的暗室透上一丝风,就会显得自然大气得多。但我喜欢程耳,他是严肃认真拍电影的人,他是懂得电影语言的人。
上次给我有这种感觉的是《长江图》,无论如何,它在影像上它是极端优质的,对于美学,对于电影语言,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我至今忘不了,一群菩萨群像背影旁边是女人飘动的头发,一艘小船在大风大雨的江上飘摇,恍恍惚惚,像是出现在梦中,遥远,但切近。
没有多少导演能完全靠天分吃饭,不论名气大小,每当创作一部电影他们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但有人却愿意争取一次放飞自我的机会,不惜代价;也有人深谙如何在一部作品中放入作者理念,无论大小。无论是新导演,还是老司机,抛却过去的经验和习惯都需要勇气。导演是很难任性的,因为拍电影,太贵了,但是,就是有一些人挑战常规,甚至挑战观众,让你们跟着我变,而不是你要什么给你什么。而艺术从来不需要乖乖牌,艺术需要任性。
现有的华语片导演,提到任性,怎能不提到姜文,宏观上来说,姜文的作品不具有任何时代的风格,他的每部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显然十分偏爱"马"这个姓,这些马姓的角色看似是不同的人,但他们的原型都是姜文自己。即使是拍具有敏感G点的片子,例如《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也总会绕开敏感话题,而只通过自我意识的表达和黑色幽默来呈现主题。我个人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他最为任性的一部,整个片子充满了复杂的环形叙事和魔幻史诗的风格,不断的挑衅着主流观众,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完都在问一个问题,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中国这十几年来,票房的确有几何式的增长,但导演的表现却整体归于平庸,不再有之前的革命性的发展。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导演,又怎么来的信心,敢去做这种任性的事情呢?在目前中国的观众还有票房的现状下,我们知道,即使是在美国一个如此民主和自由的国家,想要任性的拍一部电影都很难,因为好莱坞的制片制度是很刻板的,想要跳出框架以外自由的书写要靠运气。
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是怎么通过华谊、英皇的绿灯系统,程耳又是怎么既能享受资本的便利,又能保证一定的艺术特性,拥有对这个电影绝对的指导权。华谊和英皇的老板都说,他们在请演员上,没有说过一句话,是程耳自己拿着剧本给明星们打电话。
这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战俘营里光着身子的日本士兵,转头看着画面。
我觉得这就是历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篇四
昨天本来是想看《长城》的,但是听说副标题是《景甜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初恋》,再加上时间最近的一场刚开,我就选了葛优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完之后,心中只剩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声:好!
我尽量少点剧透,不过没事,反正剧透也透不明白。
自古以来优秀的电影都伴随着难以磨灭的人性光辉的绽放而大放异彩,从《战舰波将金号》开始,电影诞生,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琢磨电影就成了观众和作者的一场长久撕逼。
中国电影挖掘人性很直接,人性究竟是本恶还是本善?好莱坞则更商业更模式化,对环境与人的共存挖掘的更深些,更婉转,即使残酷也带着优美。从《阿甘正传》里就能看出美国人骨子里还是天性乐观的,他们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
不过一味的说教终归让人觉得无聊,所以我们就找人性中的恶在哪里,这恶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它能不能吃人。《罗曼蒂克消亡史》(以下简称《罗》)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看到的人性之善,很可能就是恶给你留出来的小尾巴,而它就在暗处伺机而动。
电影背景在1937年前后的上海,时局动荡,人人自危,黑白通吃的陆先生在某天接触了两个想合伙开银行的日本人,故事从这儿展开。这件事牵扯到的每个人都声嘶力竭的挣扎,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渴望掌握他人的命运,一张张美丽精致的面孔在上一秒还说着婉转缠腻的上海话,吃着精致的点心和餐食,下一秒或许就倒在血污里归于历史。
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是个狠辣的文人,尽管狠辣,但还是个文人。文人做事可以不成,但必须要体面,可以杀人如麻,但心里得留着诗和爱情。从他把亲妹妹嫁给日本人,并且一直相信他就能看出来,他对力量的渴望仅限于保护自己和家人,但人生太莫测了,在大势面前,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片中的女人们都与陆先生有过不少的接触,都敬重或倾慕陆先生,但互相之间的爱意就如生活中的旁枝末节一样,被战争或时局打碎,如果能够昙花一现,就是最好的结局了。程耳电影里的女人属于典型的中国女人:忠贞不渝,为爱赴汤蹈火,始终带着体面和优雅,带着东方女人骨子里的使命感。
这种女人,实在让人不得不爱。
浅野忠信饰演了陆先生的妹夫,他的死而复生,奠定了这部悬疑电影的成功基础,我本来还是想把这部电影归类到文艺剧情片,但是浅野忠信这条线索,立刻让电影有了丑陋,有了肮脏,有了欲望,立刻跳出不知所云和轻声呢喃的文艺片雾霾,像一束强光照进心里。
浅野忠信(饰演渡部)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开启了电影,故事讲一个穷小子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习惯了上海的生活节奏,学会了上海话,连生活习惯都装的很像,并且刻意讨好老板的千金,千金也喜欢上了他,但老板不肯,认为小伙计穷,千金就去求老板夫人,老板只好问小伙计: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小伙计心里想的是:就是你女儿这样的。但嘴上却说:只要人好,丑点没钱我也喜欢。他以为他很聪明,但老板是老江湖,立刻觉得他不是个好玩意,就把下人的女人许配给他了。
这个故事是渡部讲给别人听的,却带有森森寒意和凌厉的笑,因为他的一生,其实就和小伙计一样。影片后半部分他在日军战场上,日军已节节失利,他躺在壕沟里喃喃自语:从来不希望战争结束,也从来不希望自己能活着。但是突然很怕死。
这就是战士的姿态,虽然粗暴且丑陋,但我们都不能刻意回避一个问题,人类生来好战,如果可以随意使用武器,人类终将灭亡,最后一个人类将会把枪口指向自己。你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其实就是战场,不管你在里面种花还是种草,终有一天你会无聊的发疯然后恶狠狠的掀开草皮,践踏花朵,然后享受施暴带来的快感。
但这种快感短暂而稀少,自我认同感又会跳出来和你争夺理性的控制权。陆先生的两个打手,就是被欲望驱使的年轻人,他们起初会被金钱诱惑,而后被权力诱惑,最后被肉欲诱惑,接下里的诱惑也必定是无法抵挡的,于是一个死在乱枪里,一个消失不见,泯然众人。
这两个年轻人的另一个映射是两个孩子。别懵逼,这俩孩子是渡部和陆先生的妹妹所生的。在权力的争夺中,孩子就是上帝都要谨慎使用的砝码,因为孩子在我们心目中是天使,再冷血的观众都不希望无辜的孩子无辜的死。陆先生也不想,再说这两个孩子还是他妹妹的亲骨肉。于是他把一封认罪书放到渡部面前,希望他承认错误,让自己也能找出理由不杀两个孩子。
但是渡部朝认罪书上啐了一口。他说出了我们心目中的话:你不会杀他们俩的,谁也不会杀他们俩,我太了解你们了。
陆先生支撑了数十年的大厦,终于在此刻崩塌了。他示意手下,一枪打死了哥哥。渡部慌了,他看着自己的儿子倒在血泊里一动不动,心如刀绞,却无可奈何。我想起了《看见恶魔》里走火入魔的警察残忍的折磨杀死自己爱人的罪犯时的样子,有的时候,以暴制暴胜过一切惩罚。
这一枪,让我的愤怒与怨气有了宣泄口,也让观众有了喘口气的时间,但看着无辜的孩子倒在地上,内心又像是结了蜘蛛网一样挤压滞涩。
同样这一枪,代表了陆先生从一个狠辣的,藏着诗和爱情的,体面的文人,变成了一个自我保护欲重,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自私的人。
罗曼蒂克,从此消亡。
一点题内话。
因为很多人可能还没看过,我就忍住了没和你们分享剧情的脑洞,剧情故事线很丰富,串联的也很精彩,很多前期埋下的伏笔在之后的场景跳出来帮你解释剧情,非常刺激,有一种消消乐的快感哟(虽然我不玩消消乐)~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做The Wasted Times,我解读为流逝的时光。其他中文译名为"浮生如梦","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名字其实更像导演的一点小趣味,看你怎么理解了。
片中有一段程耳自嘲的对白,很有意思,你要是看的话可以找找。
这部电影的配乐非常棒,每首曲子和每段音乐都能让你听进去还忘不了,两段长长的歌曲会把你拉进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的。
这部电影和喜剧无关,完全无关,抱着看葛优逗乐的目的就别看了。
如果你带女朋友一起去看最近的电影,请谨慎选择这部电影,剧情还是比较复杂的,太多揣摩和暗示,如果你一直跟他解释,可能要多买两瓶可乐,这就要给万恶的电影院小卖部增加更多收入了。最可怕的是,她问你这段是啥意思的时候你也懵逼着呢。
最后,如果你要看《长城》的话,少喝点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