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活着》有感【优质3篇】
观电影《活着》有感 篇一
《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经历。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观影过程中,我被主人公的遭遇深深地震撼,同时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复杂。
影片以农民福贵为主角,通过描绘福贵一生中的艰辛和磨难,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福贵经历了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等一系列的灾难,在这些灾难中,他失去了家庭、亲人和朋友。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活下去,他的坚强和勇气感动了我。
电影中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残酷。在饥荒年代,人们为了活命不惜吃自己的亲人,这种场景令人心寒。而福贵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了不吃人肉,他守住了自己的人性。这让我思考,面对生死的抉择,人们会不会失去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力量让福贵坚守人性?
电影中,福贵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他的女儿,她给了福贵生活的意义和希望。然而,女儿的突然离去,让福贵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他开始变得消极和绝望,甚至想要死去。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可贵,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希望,即使生活再艰难,也要坚持活下去。
通过观看《活着》,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并不容易,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珍惜生命,坚持活下去。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人性的尊重和坚守。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人性往往被欲望和利益所掩盖,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观电影《活着》有感 篇二
《活着》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影片中的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痛苦,他失去了亲人和朋友,他的生活一度变得毫无意义。这让我思考,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福贵经历了战争、饥荒和政治运动等一系列的灾难,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一刻是安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失去了家庭,亲人也相继离去。他一度变得消极和绝望,甚至想要死去。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可能在一瞬间消失。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活?
电影中,福贵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他的女儿,她给了福贵生活的意义和希望。然而,女儿的离去让福贵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他开始变得消极和绝望,甚至想要死去。这让我思考,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谁而活?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
通过观看《活着》,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生活的意义并不是在于追求权利和名利,而是在于珍惜当下,关爱他人。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为他人带来幸福和希望。尽管生活中会有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坚持活下去,为了自己和他人。
《活着》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我们要珍惜生命,坚持活下去,同时也要保持对人性的尊重和坚守。尽管生活中会有各种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价值。
观电影《活着》有感 篇三
赵艺伟
《活着》在我心中觉得是最好的电影之一。
从一个富家子弟落魄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的社会底层人物,再一家团聚兢兢业业求生活,又因战争夫妻两人咫尺天涯,重逢后小心翼翼地当着小市民,儿子死后悲恸却坚强地继续操劳,女儿出嫁的不舍与幸福,女儿生完孩子不幸去世后绝望中又燃起希冀地前行,残缺而和谐的一家等着小鸡长大变成鹅,变成羊,变成牛,盼着馒头长大成人。
随着京胡绵延不断的弦声,福贵犹如一棵在风雨中不断摇曳地柳树。春风中焕发出的几茬新芽早已在一夜风雨中飘零殆尽,枝干也似乎被冷风刮弯了腰,但怎么也不曾倒下,即使断了几根枝条,柳絮全飞地无影无踪。老柳树依然在春天挥舞着日渐老去而略有葱茏的枝条,夏天为根须旁的小草稍遮艳阳,秋日里长长的柳枝扫过遍地的落叶,冬日里顶着厚厚的积雪伛偻着躯干。
没有泰坦尼克号般壮烈的爱情故事,没有雪国列车般刻骨铭心的人性挣扎,没有终结者般救世主英雄式的形象,没有阿甘正传般感人励志的故事,没有上帝之城般交错时空的叙述,有的只是夕阳下一曲婉转曲折又洞彻人心的独白。本分而小心地沿着时间轴缓缓前进,没有壁立千仞,只是一个个的坎,需要不厌其烦地跨过去,没有犹豫,不能后悔。
被故事中人物的韧性深深打动。全部都是平凡的人,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岸事迹,也没有凄苦之极的冤屈控诉,只是以市井小民的姿态努力地在这个时代坚强的活着。虽然遭受了命运的一系列捉摸,面容中透着饱经世事的沧桑,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并没有麻木不仁,眼神中依然跃动着名为希冀的神色。
英雄其实离我们很遥远,蜘蛛侠超人之流更只是存在于理想之间。福贵夫妇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动乱年代的写照,对政治的选择只是迫于生存,多灾多难也练就了他们敏锐的嗅觉,苦难无法打倒他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华民族的韧性可见一斑。
再和老谋子另外一部电影《归来》的原著《陆犯焉识》作一下对比。陆焉识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年少有成,出国留学,回国任教,风流一时。然而世事弄人,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列运动,把陆焉识打下了地狱,他被打上反革命的烙印,被判无期徒刑,被流放到西北荒漠上改造,曾经满腹经纶的教授体验到了人世间种种的不美好,终于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文革结束后,他回到了城市中,然而他的妻子突然失忆,儿女间的血脉之情似乎也早已稀释至尽,风华正茂的他也早已伛偻不堪。知识分子的时代悲剧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和徐福贵想比,陆焉识作为知识分子更值得我们敬佩,其遭遇也更为凄惨,最后陆焉识整个人已经失去了风骨,被生活所抛弃。反观徐福贵,虽凤凰落地成鸡,但鸡前顾后盼,小心翼翼,反到在夹缝中渐渐成长,有合家之欢,有天伦之乐。这似乎是一种黑色幽默,凄苦的控诉化为了轻轻扯动嘴角的讽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活着"始终贯彻着他们的人生,无论何种风浪,家庭的牵挂都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死亡才是最大的懦弱。
时代的悲剧无法避免,即使断手断脚,却也要颤颤巍巍地走下去,迎接新的黎明。如同福贵说的"总是要过去的"一般,生活总要继续,努力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