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最新6篇】
《芳华》观后感 篇一
《芳华》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影片,该片通过两个年轻女兵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青春岁月。我观看后深受触动,下面就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对影片的剧情抱有高度的赞赏。《芳华》通过两位女兵的视角,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年轻人的奋斗与成长。影片围绕着女兵王琼和她的战友们展开,通过她们在军营中的生活和训练,呈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士兵们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影片不仅仅是一个青春成长的故事,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其次,我对影片的演员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黄轩饰演的女兵王琼,一路从年少青涩到成熟坚强的女性,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兵在特殊时代下的成长和坚守。她的演技自然真实,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黄轩,其他演员们也都表现出色,他们的演技使得整个影片更加真实感人。
最后,我对影片的拍摄手法和艺术呈现也非常欣赏。冯小刚在《芳华》中运用了多种镜头语言和影像手法,通过细腻的画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的摄影、服装和音乐等方面也都做得非常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影片的情节中去。
总的来说,我对《芳华》这部影片评价非常高。它不仅仅是一部青春成长的故事,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一次回忆和思考。影片的剧情、演员表现以及艺术呈现都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观看《芳华》,我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奋斗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这部优秀的影片会一直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芳华》观后感 篇二
《芳华》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对影片中的情感描写感到非常震撼。《芳华》通过两位女兵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军营中的成长和奋斗。女兵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都让人心疼,他们在生活中付出的努力和对国家的热爱令人动容。影片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真实,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
其次,我对影片的剧情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芳华》通过两个女兵的成长故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青春岁月。影片中的情节紧凑有力,扣人心弦。故事情节既有悲伤的瞬间,也有温馨和感动的时刻。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精心设计,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最后,我对影片的艺术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芳华》采用了多种镜头语言和影像手法,通过细腻的画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的摄影和音乐都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很好的视听享受。整个影片的艺术呈现非常精致,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总的来说,我对《芳华》这部电影非常满意。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青春岁月。影片的剧情发展紧凑有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去。我相信这部电影会一直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引起人们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思考。
《芳华》观后感 篇三
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倍受十亿人簇足观看并倍受争议电影《芳华》也落下帷幕了,除了刘峰何小萍两人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外,影片中的政委角色也满是话题。
政委是文工团最高领导,如果不是政治的需要,他总希望自己的部下兵强马壮,争优创先。既便不能增光出彩,也希望团队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绝不会盼着出幺蛾子。
很多人都觉得影片中政委腹黑,而我却觉得政委作为管理者正常行驶着自己的职责,不管其中有没有惩罚和报复的成分,前提是何小萍先做错了,装病撒谎,才有后来先表彰再发配的情节,特别是要队医不要声张,恰恰保护了何小萍,要是舞蹈队的人都知道了,何小萍在舞蹈队还呆得住的吗?把她调走了,即使队医后来说了,对何小萍也无济于事了。这正说明了政委是非分明,处理适当,这是我的观点,不喜勿喷。何小萍到底错在哪?
第一,作为一名军人,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执行命令是天职。何小萍虽然在道具组,她并没放弃舞蹈,还偷偷练功,本身能胜任上台表演,更何况她依然是一名军人,领导召唤她,慰问战士演出需要她,而她不仅不临危受难命,还一口拒绝、装病,不知道她到底是觉悟不够高还是不够善良。
在X单位里,有一次曾接到上级通知,需要单位委派一名业务强的员工协助完成某项临时而重要的工作,局长考虑后安排汪科长,因为他在核心科室且专业水平足够,但汪科长居然不愿意,理由是科室太忙,不想做这吃力不讨好的额外工作,领导又安排另一重要科室的宋科长,宋科长得知是汪科长不愿意做的工作,又要配合别人工作,不想被人指挥,所以他也找理由不去。领导当时就黑了脸没吭声,直接安排一个刚进单位不久的大学生,尽管领导担心他业务不熟练怕出差次,但这位大学生在工作中干得非常出色,处处听调遣执行力强,上级领导非常满意,任务结束后,对单位和个人都进行了表彰。不久后一次人事调整中,汪、宋两位科长被安排到两个闲差科室挂了起来,坐起了冷板凳。局长在一个小会上专门说到:如果人人都不执行领导的工作安排,单位岂不完蛋了。
一个单位是否有战斗力就是看执行力强不强,更何况是部队,是军人。
第二,装病欺骗领导和组织,这是大忌。在单位或任何组织,你天生愚钝老实都没有关系,就是怕你有小聪明,撒谎欺骗不拆穿可以暂时没事,一旦事发,有时看似小事,却能耽误大事,甚至贻误终身。何小萍如果不装病也许就不会上战场,也许就不会疯。
还是在X单位,科长安排小刘去基层单位找秘书拿个报告,第二天早上不用到单位上班,下午小刘来上班跟科长汇报,说去了基层没有碰到秘书,明天再去一次。科长笑着点点头没说话,小刘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小方看见他连忙招手喊他过去,小刘问什么事,小方说:你早上没去拿报告吧,小刘脸一红说,去了没碰到人,小方说:快别说了,那个秘书中午来单位了,说等了你一上午你都没去,因为急着要所以只好送来了。小刘后悔极了,他头天晚上玩了一晚上的游戏第二天早上睡到快中午才起床,耽误了拿报告。第二年单位需要派人到偏远基层帮扶一年,科长极力推荐他去,并说有了下基层的经历以后好提拔,在这一年里,他还失去了到大学进修的机会,最后到大学进修的同事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小刘虽然也觉得科长是小题大做报复他,但也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后悔也晚矣。
《芳华》观后感 篇四
9月21日,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在甬城展映,笔者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
冯小刚用很有度数的红酒来形容电影《芳华》,一大杯酒喝下去,整个人就晕在其中了。自古青春和爱情从来都不会局限在时代的隔膜里,热血、激情、躁动、纯真、美好,两样人生一样青春,都散发着追逐理想的芬芳。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以70至80年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正值芳华的文艺兵,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里,初尝成长中的懵懂爱情,经历出乎意料的命运变数。
你的故事我的芳华
你的故事写满我的芳华,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但那些故事在彼此的芳华里绽放着奕奕光彩。
电影中“活雷锋”刘峰(黄轩饰)是一个在文工团里不被认可的存在,而受到刘峰照顾被文工团破格录取的何小萍(苗苗饰),从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成为了一个“笑话”。文工团女兵萧穗子(钟楚曦)作为何小萍这个“笑话”的见证者,因为父亲被打倒这样的经历,萧穗子对何小萍和刘峰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在刘峰和何小萍无意中卷入残酷的战争之后,命运巧合,萧穗子与二人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影片以萧穗子的第一视角“我” 作为电影的叙事者,见证了刘峰、何小萍等文工团青春少年们大相径庭的命运,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美好岁月悲情泣歌
影片开始部分营造的都是欢愉的气氛,欢快的舞蹈、音乐,食堂里的愉快用餐,“活雷锋”街上抓猪的戏谑搞笑,让人感觉放松,但美好之后往往是令人心酸的`疼痛。有多美好就有多悲情,这正是导演的聪明之处,伏笔埋的悄无声息。就像心掉在地上摔碎还要被踩上千脚,前后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很能抓住观众的心。
刘峰表白喜欢的女孩,情不自禁拥抱女孩被好事者撞见,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刘峰被下放到边防伐木连;受到刘峰照顾的何小萍对文工团失望透顶,因为抗争被迫离开文工团到野战医院当护士;而萧穗子终于有勇气送出第一封情书的时候却被战友截胡。这些打破美好的意外让人深感无奈,无力反抗。
从战场回来后的刘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但是没人清楚英雄背后承受的东西。一场残酷的战争,刘峰丢了一只胳膊,从小就遭人白眼受尽欺负的何小萍,突然之间成为英雄让她精神崩溃失常美好再次被撕碎,毁的彻底。当何小萍被音乐唤醒,操场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撼动人心。这是理想的光华,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两样人生一样青春
电影用一镜到底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战场的残酷,6分钟的长镜头非常考验演技、摄影技术,但是冯小刚运用的炉火纯青,整个画面都处理的非常好,直击人心,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观众仿佛就置身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中。虽然影片中有战争戏,但是导演选择了模糊战争,弱化战场厮杀,而是以此为故事背景,以此为故事跌宕起伏的诱因,促使这群文工团的青春少年成长成熟。
即使我们和那个时代有距离,即使我们并不了解那样一代人的经历,但是电影《芳华》做到了让我们无障碍触碰。这是一段隔着时空的对话,向我们讲述属于那一代人的热血青春。一样的青春特质,点燃人们内心的热血激情的火花,向理想致敬,向各自的芳华致敬。
电影《芳华》不只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一种对青春的留恋。虽然面对命运的安排,渺小的人们无力抗争,但是酸涩无奈里有我们不屈的追求。谁的青春不芳华,理想终将在青春里绽放光彩。
《芳华》观后感 篇五
寒冬季节,冯小刚以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芳华》打动了无数观众。我坐在影院里,两个多小时,不停地擦拭着眼角。当电影片尾镜头定格,响起韩红唱的《绒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我和身边的许多老人一样,坐在椅子上久久不愿起身。
《芳华》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在一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所经历的成长以及充满变数的人生轨迹。我被电影的一个个镜头拉回到了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
到处传出的标语、口号,飘扬着的红旗、张贴的海报,悬挂的领袖像……唤起我那个年代难以磨灭的记忆。文革、越战等特殊历史事件,勾起我那个年代深埋已久的情怀。
大学毕业后不久文革爆发了。那时候,我在苏北一个小县城的中学教书,我只比学生打七八岁。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我们无比虔诚;贴大字报,开批判会,我们曾经疯狂。我曾和学生一起,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们自己创作节目,像电影里那些文工团的战士们一样排练、演出。到工厂车间,到农村田头,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凡事都不世故,处处为别人着想。影片中的《洗衣歌》,那熟悉的旋律,让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当年学生演出的场景。70年代初,文革前的不少学生,特别是那些宣传队的队员,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雄心踊跃参军。他们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有的还像刘峰、何小萍一样经历了越战的战斗洗礼。我曾听他们讲过许多悲壮的战斗故事。
前不久,当年的宣传队员给我发来一张摄于1968年的宣传队员的和合影。相片里的我和学生一样意气风发,满溢着青春气息,让我久久地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芳华》不仅仅唤起了人们青春的记忆,还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美好和善良,激发起了人们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热爱。男主角刘峰从基层连队进入文工团,又从文工团再次下调至基层连队,后来在社会变迁中他成了一个以踏车送书为生的打工者,历经沧桑磨难,少年意气已不复,唯独不曾忘记的是善良。同样的,女主角何小也将青春献给了战场,她不眠不休好几夜抢救伤员;当飞机空投炸弹,在qiang与火的洗礼中,绽放了最美的青春。尽管她目睹了无数战士倒在眼前,以致精神失常,但还是那么纯真和善良。
我们常常以为,当人在遭受持续而又强烈的不公境遇时,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绝望,要么愤恨。但刘峰和何小萍却依然选择与人为善,选择用善良去理解这个世界,选择做一个好人。他们走过风光尽收眼底的高峰,也经历过被众人不屑一顾的谷底;他们初心不改,坚守善良本色,一刻不曾停止内心的给予。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对善良的坚守使他们仍然保留了从容的面孔。那一刻,我周围的老人在抽噎,我扑簌簌地流泪了,许多年轻观众也潸然泪下。
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曾的一句话:“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好人难做,但我们仍然要做个好人。因为那足够美好,那让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年华会消逝,但善良会永存,做一个善良的人,本身就足够美好,因为你的善行终会影响一个又一个懂得善良的人。一心向阳,灵魂才能闪闪发光。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但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不容忘却。同时,更多人的芳华正在到来,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得到善待。
《芳华》观后感 篇六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来最喜爱的一位作家,偶然从她的第一本《陆犯焉识》开始,紧接着从《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鹤》、《妈阁是座城》,从《霜降》、到《老师好美》、《谁家有女初长成》···一发不可收拾。严歌苓的文字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她塑造故事总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需要听外面的评价,读着读着你就能感受到她太会写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着屏幕的第一眼,脑海里跳出来的两个字:优雅。严歌苓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听严歌苓讲座,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来我才知道,严歌苓新作《芳华》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小说的最后,刘峰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顾了三年,直至去世,这是小曼对刘峰当年touch的回报吗?我想,那远远不止是回报,更多的是在人生际遇不经意的偏离和嘲讽中似冷似热的依恋。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毫无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每一本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心塞很久。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人果然还是自私的动物,面对刘峰“老好人”的完美,人们一边享受着他的善意,又见不得他的出类拔萃,总想从他身上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好佐证这一类人也有如同他们自己一样的狭隘,卑劣和阴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这样,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可有可无的,善良总是最廉价,我们从小受着那些“向雷锋学习”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贴上“好人”的标签,那些肆无忌惮地猜疑和背叛随之都来了。而面对这些,你,只能是一个好人,否则你之前的种种,都会是“作秀”,此时那些人就终于可以扬起他们的嘴角,嘲讽道:“看啊,这就是那个好人···”
命运无常,人性多变。书中最后的结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没有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曼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