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读后感
经典书籍读后感2000字(精选10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书籍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1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即诚信待人,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泛爱众”即众人平等,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当他人有困难时,应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
“亲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最后是“余力学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值得我们全心全力去研读,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不耻下问,要心平气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读好书并从中取得最大收益。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2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让我知道了只要我们像鲁滨逊一样,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求生的信念,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成功呢?
这部小说讲述了鲁滨逊出生在约克郡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就渴望冒险,所以他抛弃了家里的地位、钱财,不顾亲人的极力反对,在18岁时离家航海。不料,一次航海中,海啸把他的船打翻,让他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险恶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逊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逊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逊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逊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逊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读完小说,我心绪万千。最为我欣赏的不是鲁滨逊的智慧、勤劳与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个孤零零的大活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没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与一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会儿话都不可能。整个荒芜的岛上没有房屋,没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其实鲁滨逊也是一个常人,他没有什么惊人的本领可以在这环境中久久地挣扎。可是他承受了这个打击,发挥出超凡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重新拾起勇气,鲁滨逊写了一张差异表,把种种可能都分析出来。无论是出于消极还是积极,这使得他能够冷静下来,学会从只会空想的日子解脱了出来;学会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勇敢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我们也应该向鲁滨逊这样,要敢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一个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的自我。
比起鲁滨逊来,我们这些当代学生似乎太糟糕了。不要说像鲁滨逊一样经历那样的磨难,即使是一些不顺心的芝麻小事也会轻易把我们打倒。报纸电视也常报道,每年都会有许多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残生命,其中起因往往只是和父母吵两句、考试没取到理想的成绩,或者是老师批评严厉了些……有的人甚至还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其实这正是心理脆弱的表现。这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呀!就拿我来说,小学时,我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而被老师批评。由于我想到自己出发的意愿是好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委屈。那几天上学总是走神,恨不得逃离这个深渊般的学校,走得越远越好。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之极。
“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从这句描写中,不难看出鲁宾逊初登孤岛时的绝望心情。他需要面对的不是凶猛野兽,而是人类最大的弱点—孤独。他,在这种环境与可怕情绪的摧残下,依然活了下来,是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没错,是求生的意志,是生命的本能,是生的动力呀!“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学习的东西。”鲁宾逊拥有把逆境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环境的能力,他懂得如何总结好与坏、利与弊,并善于利用目前的利扭转逆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除了强烈的求生意志,还有鲁宾逊自己的冒险精神、毅力与冷静的头脑在起作用。他与我一样,与父母有隔阂,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可是,换作是我能否有他那样的毅力与勇气呢?他用双手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堡垒似的安全的家,储备充足的食物和药,勇敢地抵抗入侵者。真让我汗颜,若是我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会吓得手足无措,更别提防御工事和建造一个家了。我还在父母的庇护下,家庭的温床里,做自己的春秋大梦。虽然我与鲁宾孙的年龄无法相比,可单单在精神上,我却是逊于他许多的。几乎没有挫折,我的道路是平坦的,可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一直抱怨这抱怨那,懒惰地生活在吃饱穿暖无风无浪的生活中。
鲁宾逊会成为青年们崇拜的人物,是因为他是有活力、有创造意识、不怕艰苦、善于团结人的一个发展、进步人物。不得不承认,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是我的也是大多数青少年的缺点。是的,要培养扭转逆境和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我得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锻炼自己了。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3
(一)
第一次读三国我跑遍了全城大大小小的图书商店。终于买到了一本像样的原着。于是那个暑假,总是在家里抱着很厚的一本书,到处跑,各种姿势看,我想我是很难再有时间把它从头到尾再读一遍了,但是每每翻起,每一页都是精彩
再读《三国》,又是在几年后,不知是什么理由了。再从废物堆里找出那本满是灰盗版书。看到八十几章,诸葛亮死了以后,便再也看不下去了,因为知道,大耳刘的江山要崩塌了,那时还是为“刘皇叔”的桃园梦想所笼络。也就不忍心的又把书搁置了。
三国时期这段历史跌宕起伏,为人们所熟知,我想《三国演义》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书从中体现出来的机谋、权谋、历史知识兵法知识,是十分博大精深而蕴含丰富的。 还有就是主要人物数,每个都是机谋百变,治国策、玩弄权谋、这些都是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体现出来的。单从这一点讲,我觉得《三国演义》便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它还可以让我们学会更加理智、冷静和聪明。
一次偶然和朋友聊起,一说到三国,他的兴趣之浓厚!没想到他那么喜欢三国,我也喜欢三国,但远没有他那样的境界,我想这就是男女有别吧。说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当然是不胜枚举,刘备、关羽、张飞、赵龙、黄忠、黄盖、孙坚、孙策、孙权、曹操……各人自有优劣,要说最喜欢谁,还真是难以决择。朋友说他最喜欢孙权,因为年纪轻轻就成大事。而我却固执的以为他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之上,就如如今的“富二代”,俗话说,人找钱不易,而钱找钱不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言:论天下英雄,惟吾与汝!而我倒觉得,刘备与曹操相比,则显得优柔寡断了点,当然也非以成败论英雄,刘备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都太感情化了点,在取荆州这件事上两次相让,而后痛失关羽后又感情用事,我想,此为英雄所不取罢。
后来,便是百家讲坛听易中天教授分析,又以新的眼光去读三国,便判“蜀”投“魏”去了。尤为喜欢军师郭嘉,发现他几乎百战百胜,也遗憾看不到他与诸葛亮的对决。
我想与三国的情缘不会这么断了,有空还是会再去读第四遍,第五遍……
(二)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
——题记
慢慢地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情早已是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甜咸样样全。二十八年!鲁滨孙在一个连人都没有的荒岛上呆了二十八年!我不禁想到,若是我也被流落荒岛,我会怎样。
《鲁滨孙漂流记》通过17世纪一个航海冒险家的自述,以一种生动风趣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运用人类的智慧,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断探索创造,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顽强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的故事。故事里充满惊险和传奇,展示了人与自然的斗争,表现了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人性以及人类智慧的巨大创造力。
人是群居动物,鲁滨孙也是人,但他却独自一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好朋友“星期五”的到来。大部分人遇到这么不顺的事情,不自杀也会疯。但鲁滨孙却不是呆坐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来,而是感谢上帝令他绝处逢生。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对他有什么好处。他认为,在船上所有人中,只有他一个幸免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他还活着。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人都怕死。鲁滨孙在荒岛上害怕自己得之不易的生命消逝,第一步就是找隐秘的住所。他没有助手,没有工具,就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作了篱笆。若鲁滨孙没有智慧,就算有双手也没有什么用。这让我领悟到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并且让我感叹到了生命的伟大。金钱并不是在所有环境下都是有用的,至少在那个荒岛它是一无所用,除了占位置还会发霉。在荒岛上,所有的财富都得靠自己一点一点地创造出来。鲁滨孙在荒岛上所进行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作者都把细节交代得非常清楚。比如,写鲁滨逊如何做篱笆,“我插了两排结实的木桩,两排木桩之间的距离不到六英寸;木桩打入泥土,仿佛像木橛子,大头朝下,高约五尺半,顶上都削得尖尖的”,一步步描写地非常详实,甚至连木桩的具体尺寸都描绘出来了。这启示我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鲁滨孙是一个不为现实束缚的人。他本可以在父亲安排下的平静的中产阶级生活,做一个平安健康的人。这是当时社会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但他却把遨游四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尽管出海遇到了那么多的挫折,但他仍不畏艰险,大胆地追求理想和自由,以致后来自己独自在荒岛生活的事件发生。但他的这种敢于追求自由和冒险、不随波逐流、不安于现状、敢于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鲁滨孙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4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记》,会不会太幽默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
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5
《中医体质养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傅杰英教授所著,傅教授,是黄帝内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针灸学博士研究生,中医养生专家,长期从事中医美容、中医养生、中医体质的教学及临床工作。在这本书里,傅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人与人是非常有个性差异的,有的人月经21天一次,有的人月经45天一次,但是都能正常怀孕生子;有的人的基础血压是80/60毫米汞柱,有的人就是120/80毫米汞柱。差异不可谓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谢旺盛,恨不得喝凉水都要榨出些“油”来储存,有的人吸收差,分解代谢又旺盛,就算胡吃海塞,体重也难见增加;有的人常年畏寒怕冷,怕过冬天,有人去,长年手脚心发热,怕过夏天。这既不是亚健康,更谈不上疾病,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特点——体质。
《中医体质养生》里的体质,用学术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特质。她将体质大体分为八类: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淤血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每一类体质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我们应认识体质、接受体质、尊重体质、顺应体质、不伤体质,更应预防体质易感疾病,这是我们养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命是复杂的,作为生命现象的体质也是复杂的,但仍有一些必要的共性规律必须要遵循。
一、养生的共性特点。
养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健康、幸福,不得疾病或少得疾病。之所以人类们会产生各种疾病,原因相当复杂,除了从遗传学角度进行评判外,还和性格情绪、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性格源于遗传并由家庭和社会共同塑造,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这些都是医学、医生不容易操控和介入的,所以,我们防病治病,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了解,所以,本书第一讲,就是客观《认识你自己》,不管你是高官富商,白领精英,还是贩夫走卒,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认识,因此,养生其实是,对于成年人生存智慧的教化,养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傅教授认为,单纯的躯体疾病相对简单些,医生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些病解决掉。但养生更关键的是——调心养神,调心养神始终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不自主地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接受健康之果,不良的生活方式会结出病痛之国,这叫因果报应,很准。
养生有三个“普适性原则”,适合各种体质。
一是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各种体质都是必须的,当然怎么运动还要因人而异。
二是不论什么性格,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要相对通畅,不要压抑。
三是三餐要规律,食品要安全。
二、养生的个性特点。
养生既有共性的东西,更应照顾个性的的东西,不同的人,在养生方法上必须注重差异,这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体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更有针对行的预防疾病,减少过度治疗,不同的体质,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一些轻微的疾病对于某些体质来说,可能就是身体对于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本来就不同,后天对应的方法就应不同,千篇一律的养生办法从哲学角度上看就是错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每一种体质,傅教授都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主要表现(形、神),形成原因,主要优势,常见兼加体质,易感疾病,养生方法(形、神)。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脚冰凉,大便溏烂,容易发胖,月经周期长,脉象沉细等。易感疾病是肥胖、骨质疏松、痹症、慢性肠胃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痛经、不孕不育等,但不论患什么病,出现症状一定会有遇寒加重、得温减轻、舌头淡嫩、脉象沉细的寒象。
养生方法有:生活、工作中最大限度的不伤阳气,少吹空调,避免衣着过于暴露、单薄,根本不能熬夜,应 加大运动量,动能升阳,振奋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室外沐浴阳光,坚持下去就是养生。还可以通过艾灸、食疗、腹式呼吸等。
其他体质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赘述。
在躯体疾病外,傅教授阐述了影响身体状态更为关键的性格、情绪问题。
傅教授说:不生病的时候,生命体验的幸福与否取决于性格、情绪;得不得病,得什么病,好不好治,很多情况下也取决于性格、情绪。许多疾病实际上就是性格、情绪在躯体上留下的深深烙印。适度畅通的七情有助于气机升降出入;郁结过度的七情扰乱气机的升降出入。好人做好事,如果纠结,也不会长寿;坏人做坏事,如果不纠结,也可能长寿。长时间拧巴、扭曲自己,在厌恶、抱怨、无奈下生存,是非常不好的,养生就是去纠结、展拧巴、书憋屈,人只能自己救自己。不论什么样的体质,只要拥有相对良好的性格心态,体质就是生命最好的载体,扬长避短,就会获得良好的生命体验。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养生,不得病、少得病,生活的健康、快乐,请阅读《中医体质养生》,它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6
正值“红色经典读书日”的到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红岩》。
《红岩》讲述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反映了革命烈士将生命化为胜利的崇高风貌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种种丑态,成功塑造了一批优秀的革命英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成岗;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坚贞不屈的江姐;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还有那些在渣滓洞中相互扶持,团结奋斗的难友们,白公馆中奋勇突围,终迎来美好黎明的战士们……这所有的一切在阅读中都清晰的展现在我眼前,那么鲜活,让我激动、悲愤、感叹,久久不能自已。
封面上的两个红字“红岩”,仿佛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看见它们,我的心就沸腾了。
我知道对于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来说,国民党反动派只能带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不能动摇他们心中坚定的信念,反而更激起了他们的斗争精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江竹筠,也就是江姐。在敌人面前,她始终是那么淡定,那件洁白的蓝色旗袍永远是那么干净,不沾一丝灰尘。就如她本人一样,永远不会向敌人屈服,不管是鞭挞棒打,还是竹刺针扎,她都咬紧牙关,坚决不透露我们党组织的秘密。江姐始终坚信革命会成功,黎明会到来的。在狱友面前,她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用毅然的语气说:毒刑拷打是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牙签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她那钢铁形象便在与敌人的斗争中悄悄在我的心目中树立起来了。当然还有那可怜又可爱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共产党,还挺住了敌人的摧残。还有那具有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疯老头儿华子良等等一个个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典型形象。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忍受不了酷刑的人,不仅背叛了党,还转而投向了国民党反动派,做了特务,成了走狗。比如郑立昌这个人,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情报像条哈巴狗一样的给敌人指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像这种人是应该得到人们的唾弃的,他自己在红旗前也将抬不起头。
想想那些在敌人面前不变颜色的烈士们,我觉得自己好惭愧。在困难面前我往往没有克服的勇气和毅力,总是有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给自己找一个放弃的理由。比如在工作中,当所有的事情都挤在了一起时,我就会变得急躁,没有耐心,对于工作的热情也随之减少。在学习上,我的成绩不是很突出。每次考完试,我都会对自己说:“没事的,考差不是你的错,你把时间用在工作上,学习顾不上,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现在想想我真的错了。看着那些烈士们在敌人屠刀的威胁下还能够昂首挺胸,气节不屈,而我仅仅只是因为一两个困难就退缩了,还会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更是将自己的不认真归于其他事情上,真是不应该。我应该要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尽可能的把困难克服,或许是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或者是自己静下心来整理思绪。我应该去寻找工作和学习的平衡点,不要让工作耽误了学习,也不要因此而影响了工作。这样,我才不愧烈士们用鲜血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
《红岩》中描写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黎明是这样的:“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我们现在这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永远不忘这些烈士的付出,更不该忘记他们身上永不放弃、坚强不屈、坚定信念的斗争精神。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阅读一下《红岩》这本书,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榜样,能够让我们重新理解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更能让你体会到光辉的历程和风采,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宝贵的青春。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7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8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成功学导师,人际关系之父,人性的优点全集,人性的弱点全集以及语言的突破全集收录在同一本书中,读后得到的是启发和激励,是可能会改变我一生的感悟。
顺应生命的节奏,当我们处于休息和和平的状态时,我们的行为和感觉就不会杂乱无章地发生,而呈现一种和谐的流动。学习和了解生命中的波涛和节奏,并顺着生命的节奏表现爱,以期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我们处在大自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自己设下的陷阱里,就如愤怒代表着无知,只有自己能控制愤怒,学会了如何控制愤怒,便能理智的面对问题。悲伤往往会挡住我们的阳光,再多的抱怨也是徒劳,走出悲伤,让每一天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则一天里所有的东西也就变得美好。大多数人都会爱自己胜于爱别人,爱别人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学会喜欢自己。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是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罢了。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将精力耗费在记恨上,仿佛需要维持那些使我们感到不好的事情。当我们有许多包袱时,该放掉的就尽快放掉,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懂得放弃才有快乐。尽管放弃一段恋情是困难的,尤其是放弃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但与其铭记在在心里,伤心的记忆触动泪花,不如选择忘记,遗忘了,放下了,新的缘分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
人生的路可以说是短暂的,也可以说是漫长的,但是在人生路上,我们永远都不会在同样的路上再次旅行。我们总是喜欢新鲜的事物,新鲜的视野,在每一次的旅途上,若我们谨记没有第二次机会,没有所谓的回头路可走,那么每个旅途上的精彩瞬间都牢记啦,人生也就变得更多姿多彩了。
艾尔伯特·哈伯特说过:“每个人一天起码有5分钟不够聪明,智慧似乎也有无力感。”我们的智慧源于不断的反思,源于不断的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跌倒了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算失败。试问我们是怎么学会溜冰?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当我们在一天快结束的时候记录下所有不聪明的时刻,将不聪明的行为记住并制定计划让自己学着如何变得聪明,日积月累,人将会得到巨大的蜕变。
成功,失败,其实只是相对的,失败者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永远的失败者。只有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才能抓住机会,甚至从厄运中获得利益。而人生有许多时刻,你表面上输了,但其实是真正的赢家。古语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的比赛有时候表面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输赢,看得淡一点,得到的可能也会多一点。如果以为经过努力,在某一天中就会得到梦寐以求的“成熟之果”,此后就可高枕无忧,慢慢地品尝和享用它,那实在是一种误会,成熟者的那些特征只存在于成熟者不断追求中,同样的,成功者也只存在于成功者不断追求中。
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独生有独生的痛苦。但是书本让我了解到痛苦与快乐从来不曾分别过。不要以痛苦只是痛苦,快乐只是快乐。其实他们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我在品尝痛苦的滋味时,也能体味快乐的一面,那人生是多么有趣。在痛苦中自己多数时间是在挣扎,但是在快乐中,自己却能享受。偶尔拿自己开开玩笑,自我解嘲,以另一种坦然的心境向着光明,黑暗,永远只会留在我们的脚后,与其愤世嫉俗地自怨自艾,为何不谈笑风生的自我解嘲?让自己内心能平静,让自己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快乐是一种良药,它能医治百病。痛苦往往只是相对的,换个角度,换种态度,苦中总会有乐。
一本书虽然只有400余页,但是它记录着的句句经典,句句耐人寻味。也许此时我读《卡耐基励志经典》收获的只是人生的感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阅历的丰富,再去细细品味,定会有别烦滋味。如今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都能在书中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人生漫漫长路,累积的感悟,是前行的指南,无论愤怒还是悲伤,无论爱还是恨,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脚下的路是自己,选择了就不后悔,愚蠢了就让自己变得聪明。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9
可能是因为还没吃晚饭的缘故吧,我看到这个题目--《一碗清汤荞麦面》就选定这篇文章了。看完后我被这个故事深深感染,因为在它朴素的语言下,蕴藏着触动灵魂的人格力量与人性光辉。《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努力,面馆老板夫妇经商的人情之美,不仅感动了无数普通读者,也为各个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和深刻启发。更多的人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经商的人性之美和感人之外,并怀着美好的心灵去从事商业活动,从而在工作中保持主动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大年夜里,穷苦的母子三人在日本北海亭面馆里要了一碗清汤荞麦面,但老板在一碗面里多放了半碗,并在他们要走时,用祝福的话语鼓励他们加油。第二年,他们又来了。在第三个大年夜里,老板和老板娘通过母子三人的谈话,知道他们遇到的困境,以及怎样在自己的鼓励下勇敢面对困难,还清了债。从此,这母子三人再也没有来过,但是无论怎么装修,他们曾经坐过得2号桌还保持原样。十四年后的大年夜,母子三人又来到了这家面馆,儿子也有了成就,他们还是要了清汤荞麦面,老板和老板娘知道了他们的经历后,留下了感动的眼泪。一碗大年夜的清汤荞面,支撑了一个三口之家14年艰辛努力。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事,无需怨天尤人,也不用去逃避,勇敢坚强的面对是对付困难最好的方法。作品中那位因交通意外失去丈夫的伟大母亲,没有因为失去亲人而颓废,也没有因为失去家中的顶梁柱而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挑起了生活重担,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并让他们受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偿还丈夫所欠别人的债务,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坚强的,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致敬!作品中的面馆老板和老板娘,是一对心地善良的夫妻,他们没有因为年三十快打烊了而拒绝三位看起来寒酸贫穷之人,没有因为三人只买一碗面而看不起对方,而是善良的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放了半碗面,俗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对这家看起来困难的家庭来说,可能就只有那辛辛苦苦攒来的一点钱来吃面,但要填饱三个人的肚子,所以,在暗中多加了半碗面,是想让他们多吃点。善事不应该因为小而不为,这半碗面对老板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吃不饱肚子和没有更多钱吃面的这家三口来说,可能就少一点饥饿了。
有很多人付出了就想得到回报,从生意商场的角度是正确的,但人应该有同情的心,对于生活在困难中的人,我们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无私帮助别人,面馆的老板就是个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其实很多时候予人芬芳正是予己心安,谁没个难事急事,助人为乐乃人之本份!面馆的老板娘也是位善良的人,不论进店的是富贵还是贫穷
,一样热情接待,送客时,老板娘还送上了新年的祝福!可能对于这位老板娘来说,她的良好素质使她习惯性地说出了祝福的话,但对于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平日可能受的都是欺凌和别人看不起的眼神,老板娘的热情和美好祝福,让他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也让他们更加自信坚强地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让他们扬起了对美好生活的理想风帆,所以,一句不经意的祝愿,却对他们影响深远,而且铭记感恩在心!在这高科技发展的21世纪里学会关爱他人很重要。如果这世界少了关爱,那么这世界会变得什么样,我们都不敢想象。如果人人都学会关爱他人,那整个世界到处充满爱的气息,将会变得多么美丽,多么美好。谨以《爱的奉献》里一句歌词作为结束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通过这个故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并不仅体现在大爱中,而在细微之处更能体现。所以我想对待学习,我也应该想这位母亲和两个孩子一样,俗话说的好:"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所以,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常常用这个故事来勉励自己,面对困难,让我们带着积极的心态,迎头而上!
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10
仅仅认识到“复命”重要性或者对于执行力的培养的意义是不够的。本书将复命上升到复命的执行力、复命精神、复命文化的理论层次,作者认为,为什么很多组织有完善的制度、聪明的员工,天天讲忠诚、责任、敬业、激励等,但却在执行和完成目标时落空,因为这些组织没有培育出“复命精神”。复命要成为一种文化,需要全体员工在工作实践中长期坚持复命的观念、责任和意识,并养成一种职业习惯,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成为全体员工自觉执行的行为。
在工作中,我有许多毛病,不负责任、爱找借口、消极怠慢、应付了事、轻率疏忽、虎头蛇尾、遇事拖延等。十分影响工作效率。复命要到位,不做“差不多先生”。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和不到位是不可行的。在电力系统工作,差不多就会造成事故。要主动复命,自觉地复命,并且出色的地做好一切。
我要培养良好的复命习惯,“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复命习惯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高贵品质,主要是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或者说是依靠人对自身惰性的否定。坏习惯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复命拒绝任何借口,复命时,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这个原则就是永不放弃,永远不为自己找借口。不要放弃,不要寻找任何借口为自己逃避复命。一个真正的复命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力以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不断的进步。
复命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复命不仅是要做事,更是要做成事。复命不是追求有苦劳,而是要求有功劳。光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是不够的,没有效率的忙是穷忙,瞎忙。
我的工作质量往往决定我的生活质量。在工作中我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只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完成百分之九十九。不论工资是高还是低,我都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看成杰出的艺术家,而不是平庸的工匠,应该永远带着热情和信心去工作。
我要把复命精神当作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乃至于一种素养,渗透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中。
“复命”是对他人的承诺,在限定时间内必须给出的一个结果。这是一个全新的称谓,但却不是全新的命题。“复命”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且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得以体现。通读全书,会发现很多地方对自己都颇具启发意义。全书的写作风格集励志、幽默、深沉和反思于一体,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是触动自己的心灵。
因此,从《复命》一书中,我们可以多多少少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或者是心里羡慕别人的辉煌,或者是身上顽固存在的缺点。作为一名年轻的员工,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科学的工作观念,虚心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断丰富自身的复命意识,才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历练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好上级和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做到优质复命。像屈原说过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完《复命》一书,我们懂得了复命的本质,了解了如何看待复命,接受复命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如何高效、聪明的完成复命及如何向卓越升华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更对我们人格的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所以,作为公司员工,在现实的工作中,对我们自己而言,要想实现“像狼一样复命!”,就必须按照狼的天性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提高自己。
1、自我修炼,加强“危机意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就是“人造丛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提出,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那一天起,他4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掉了。想想自己大学所学的绝大部分东西确实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突然感到了一种危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复命能力。
2、勇于创新,将失败做为新起点。复命具有难度,具有挑战性,在复命过程中没有创新思维很难完成。但创新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挫折与失败,但是失败是超越自我的坐标,一旦发现此路不通,便要去创新,另辟蹊径。在工作中,我要追求全员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地完成复命。
3、坚韧不拔,忠于企业。世界上没有比坚持更为重要的。只有坚韧不拔的决心才能战胜任何困难。一个有决心的人,任何人都会相信他,会对他付以全部的信任;一个有决心的人,到处都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同时,当公司遇到困难时,我会忠于我的企业,以公司的荣辱为自已的荣辱,尽我的能力去坚持不懈的工作,去复命。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感谢公司领导将《复命》这本推荐给大家,让我深刻理解了复命的真正内涵。在以后的工作上,我将以“像狼一样复命!”的要求来开展工作,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