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当时只道是寻常》简介及读后感
季羡林《当时只道是寻常》简介及读后感
【季羡林《当时只道是寻常》内容简介】
当时只道是寻常&md
ash;—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感觉。跟季羡林看花开花落,品世事沧桑。
全新选本,季羡林最深情、最感人的文章尽在此书,读者无不动容。
故园之情,父母之思,痛悼师友,忆往述怀……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钟敬文
如果我们不能真切体认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那么,我们就不能说真切地理解了一代宗师的生命。季羡林先生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深邃而丰富。
——钱文忠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季羡林《当时只道是寻常》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对待工作、学问,有着坚韧的性格。
但我读过先生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书后,认识到先生也有柔情的一面,字里行间流淌出独具韵味的真情怀旧。
这本《当时只道是寻常》,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苦悲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淳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季羡林的散文以真情为胜,尤其是那些思念母亲的文字,更具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夜里梦见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 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一次他回家听对面的宁婶子告诉他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不回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他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他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正是这份深情,让季羡林的文字打动了那么多人。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以示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书中写到,陈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陈寅恪去世26年后,季羡林在一篇文章中还写道:“怎样‘报’呢?专就寅恪师而论,我只有努力学习他的著作,努力宣扬他的学术成就,努力帮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由此足见季羡林的拳拳报师之心。
国学大师吴宓是季羡林的老师,但却是一个特立独行、倜傥不群而不为流俗所容纳的人。季羡林用简洁的文字,勾画出吴宓的音容笑貌:“先生是一个 奇特的人,身上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反对写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季羡林描述了一位当代的有着魏晋风骨的高士,而且是一位活生生的、值得崇敬的可爱的人物。
季羡林的散文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他眼中的沈从文,是位可爱、可敬、淳朴、奇特的作家。在所有的并世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绝不含糊。”而季羡林眼中的老舍,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读完全书,感觉季羡林对老师、对朋友、对家人的怀念文字,是他散文中的精华。季羡林用他真诚的感悟与思索,激发着我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让我们不断认识自己,这本书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