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蜡烛》有感
读《蜡烛》有感
在夜色中黑色的疆域,厚重而深沉的疆土中。我似乎看见了白日那激烈的厮杀。红色的血液,不屈的呐喊和那轰鸣的炮火一起混合中浓重的血腥味一起冲上遥远高决的苍穹。那支离破碎的土地上摇曳着一缕红光,他似乎照亮了那亡灵们通往云层上天堂的阶梯。 就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感人的故事就这么发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南斯拉夫的战场上,一位苏联青年战死后,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德军的枪林弹雨中埋葬了他,并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时的喜烛点燃在这个素不相识的战士的坟头。那明晃晃的烛光在被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闪亮。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更多的是感动。《蜡烛》这篇文章没有浮华的词藻,没有激情的描写,但那个由作者朴实的文笔勾勒出来的善良的老妇人,就足以催人泪下。
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战死在方场上,老妇人决定到他身边去帮他安葬。文章重点描写了老妇女的动作,刻画了老妇人对于烈士遗体的掩埋。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吃力,然而却又是那么的认真,那些情景就似乎在眼前,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可以听得见,感人肺腑。
作者描写道:“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它声音。”尽管老妇人一句话也不说,可是她的感人形象早就已经深深的震撼了每一个人。
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战斗紧张而激烈,另一方面也看出来了敌人的残暴和疯狂。而与炮火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埋葬烈士。
她在这个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识的烈士,也许是因为那位逝去的烈士的英雄气概打动了他,激励了他,因而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谨慎,认真包含了对烈士的敬意。
文章反复强调了老妇人的围巾是黑色的,这其中黑色不单是指围巾的颜色,它还包含着更深的含义。黑色象征庄严肃穆,而此时守在坟前的老妇人的.心情也是庄严肃穆的,围巾的黑颜色代表了老妇人对红军的深深的哀悼。可以看出老妇人对于给予苏联红军那超越了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线索便是蜡烛了,本篇文章之所以会拥有很强的美感和象征意义,
让我们从残酷中采撷了美好的情感之花,就是因为蜡烛的运用。这支蜡烛是老妇人最珍爱的东西。因为她将它保存了45年。而且前文提到,老妇人的丈夫守桥的更夫已经死去了,这支蜡烛可谓是她对唯一过去的回忆。但是老妇人还毫不犹豫的将它点燃了,这表现了她对牺牲的红军无比崇高的敬意。
文末“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里的母亲的眼泪是指老妇人玛利•育乞西,以及千千万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们对为他们谋和平的红军的深深敬意和亲切的情意,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而儿子的英勇指的是牺牲的红军契柯拉耶夫和奋斗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广大红军战士的大无畏品质。
蜡烛它象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寄托了拉斯拉夫人民对于红军战士的哀思,象征了两国军民战斗情谊,象征了和平的曙光。它讴歌了南斯拉夫和苏联红军,不分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感情。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正义的反法西斯的反侵略的基础上,它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的受到极大的感触。这篇文章的含义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