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通用1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
“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在两百余年的科幻史上,或许只有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得到过这般俾睨众生、目空一切的评价。
七十年过去了,科学技术早已进步得面目全非。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的科幻小说,竟没有出现一部公认的能够超越基地系列的作品,科幻三巨头的另两位: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没有做到,以克拉克为偶像的刘慈欣同样没能做到。
对于以上评价,十年前第一次翻开《基地》系列的我是不敢苟同的。大段的对话、难记的人名、单薄的人物形象、看似并不那么曲折的情节,还缺乏科幻的硬度…几次捧起书,都悻悻地塞回书架。
同样是十年前,《三体1》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我作为三体的第一批读者,一直追到六年前《三体3》面世,比雨果奖的评审们早了五年,就把这部作品定位为“神作”。当时的想法是,科幻小说的巅峰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就像冯小刚在《功夫》里的那句台词一样——“还有谁?”
拔剑四顾,同一时代的作品里,似乎确实没有谁了,可阿西莫夫几十年前的古董作品,仍然伫立在那儿,并没有在《三体》的光芒下黯然失色。“基地三部曲”和其后的“机器人系列”,并称为“科幻圣经”。直到今年我第二次打开《基地》系列时,才终于能稍许理解,为何这部作品配得上“圣经”二字的分量。
“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三本。我刚看完了前二本,就迫不及待地想来写些书评,实在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是十年前完全没有的体会。有些书,确实得到合适的年纪看才行,如果缺乏理解力,那对于经典名著而言实在是暴殄天物。
《基地》系列的故事梗概很简单——历时一万多年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言未来银河将经历一段三万年的黑暗时期。谢顿通过建立基地等一系列基于“心理史学”推演出的关键举措,目标将黑暗时期大大缩短为一千年。
《三体3》里曾有过一个经典难题:地球如何向宇宙发出安全声明?当时苦思而不得解。相比之下,《基地》抛出的这个问题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通过银河系中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在对银河系产生任何影响之前,基地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对于一个没有武装力量、没有资源、没有财富,只有一堆科学家的小星球,用什么办法来应对周围虎视眈眈的恶邻的威胁?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2
银河帝国,一个遥不可及的帝国,在《银河帝国·基地》中,讲述了一个银河帝国由科技发达、富裕到逐渐衰亡的过程。
在银河帝国银河纪元11988年,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等他成为老人时,已是一名数学家,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准确度98.4%!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哈里·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
在基地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哈里·谢顿、塞佛·哈定与侯伯·马洛有着相同的性格: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等。这些性格的体现在书中无处不在。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原本并不认识,最后才能成为基础的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若我们能有他们三人的好品质,能出现没解出的难题就把笔一扔放弃的情景吗?能出现妈妈吩咐的事没完成被妈妈骂而不服气的心态吗?能有数学题的多个答题,多种列式方法吗?
并不能。
所以我们生活中缺的就是这种精神与品质。再想想前几天,我在画水彩,人们的手部怎么也画不好,不是手指扭歪,就是比例不正。画一次就满地改一次,带着负面情绪越改越差,越改越丑,我也丝毫不顾擦橡皮的力度了。生气地使劲儿一擦,纸破了,不等上身人物的比例多完全完美也没用了。我沮丧地往床上摊,不顾那幅比损坏也画了。
要是我能把手改一改,不按样品画,是不是就尷了?要是我坚持地画它,是否就成功了呢?敢于尝试,坚定,坚持不懈,其中我一点也没做到。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坠衰的故事吗?不,它还说明了科技与数学在渐渐发达,变强,但耗用太大了,会使国家不幸。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3
阿西莫夫,俄裔美籍作家,被全世界的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让阿西莫夫最引以为豪的则是:《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最近,我在阅读阿西的《银河帝国·基地》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思维跳跃性强每读完一篇,到下一篇就连接不起来。但是,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三大人物,他们是基地中极为重要的代表。
第一大人物:哈里·谢顿。他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人类的未来。他用“心理史学”预言:银河帝国正走向衰亡。他以编百得全书为由,带着十万多位数学家来到荒凉的星球,创造基地。哈里·谢顿是一位愿意奉献所有的,有预见的人,他为了银河系帝国的人能好好的生活,把自己的东西奉献出去了,他知道银河系帝国有危险,所以创建基地。
第二大人物:塞佛·哈定。他的势力逐渐崛起,他以宗教为主,使更多人知道基地。他是一位坚定,敢于挑战权威,有独立思考的人,他敢挑战皇帝陛下,让他们不要依赖权威,让他们要自立自强。他不会像他们一样,谁谁的一定正确,就听谁的。他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第三大人物:侯伯·马洛,他是成为继哈里·谢顿与塞佛·哈定之后,基地人民心目中的第三位英雄,他与谢顿、哈定一样有领袖的气质,一样的独立自主。
在现代这社会中,许多人都畏惧于挑战权威,没有独立思考,权威说什么,他们就跟着说什么,假如,社会中多一些这样,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那么社会的风气会好一些。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4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6
《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人类在小小行星上(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20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
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7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8
自从美国埃隆马斯克把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跑车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后,关于跑车上的一切都备受关注。跑车上携带的一套《银河帝国》在各大书店和网站大卖,自媒体上热闹的宣传和群友们的大力推荐,我也把这套书放入了自己的书架上。
阿西莫夫的这套《银河帝国》让埃隆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移民火星的计划埋下种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了这套书,学校也提倡阅读此类的科幻小说,从而激发小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也许下一个世纪会有很多埃隆这样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开拓外太空,让子孙后代在银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丽星球。
如果不是这套书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荐这套书,在看了第一章之后,这本书就会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现代争霸宇宙的网络小说,这本书的构思对我来说谈不上新颖。
银河帝国的腐朽,一群谢顿的信仰者在银河的一端建立了一个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树,经历风吹雨打,茁壮的成长。总共经历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
与现在网络小说一个的区别是,精神领袖谢顿已经死了。而现代小说当中,往往都是一个苦哈哈的少年,从小奋斗,踩着各种狗屎运,带领着自己的基地壮大,称霸银河,称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与现代网络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基地这本书好短啊。我只花了两天,竟然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个银河帝国有几十本。总觉得基地的情节发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本书看下来,没有代入感,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一个基地的发展。若中间的具体过程再写10万字多好啊。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9
银河纪元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年仅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史学”,这门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史学,它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98年,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0
作为科幻小说家排行第一的阿西莫夫,他在作品中制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现已修订为四大定律)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用。他笔下的作品归为三个系列,其中以银河帝国系列最为科幻迷熟知。此次再版,必须收藏!
话说,刚一入手此书我就迫不及待开读,在阅读中体会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在千钧一发、绝处逢生时所彰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智慧及魄力,都不由得让你欲罢不能,大有一气读完地欲望。从宗教统治到贸易行商统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预示着现实中人类社会集团的演变过程。
掩卷回味,偷笑中惊觉此书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一部政治小说呀,书中提到的那些政治手腕和外交手段时至今日依旧可圈可点!忽然间,我很期待银河帝国系列能够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不亚于星战系列和星际系列的荡气回肠的大作。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1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他,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2
阿西莫夫是此书的作者,他被读者称为“神一样的人”。美国政府还授予他“国家资源与自然的奇迹”这个无与伦比的称号,以表彰他的杰出贡献。阿西莫夫也是一个全能型的作家,其著作几乎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但每一部作品,他都认真对待,读起来让人能充分感受到那种朴实,严谨而又风趣幽默的氛围。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在一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经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帮助后,统治了整个银河系,并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及之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哈利·谢顿。他的年纪很大,头顶几乎全秃,还跛着一只脚。但他双眼湛蓝,炯炯有神。他是心理史学创始人之一,也是基地的创始人。谢顿拥有着自己所研究的数学计算公式,运用这套公式,他预言出已存在了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我觉得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勇于说出实话,在遭受到他人质疑时,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心想着拯救众生。
他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想到自己学到的知识,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应该向谢顿学习,饱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坚定决心,向一个目标努力前进。水滴石穿,是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我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3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平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4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5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6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习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平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平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7
刚刚合上这本书,我就心里回想里面的所有内容,时而让我提心吊胆,时而让我惊讶不已时,时而让我疑惑不解,时而让我恍然大悟,心想这本书咋就这么有意思呢?
让我心理变化最复杂的地方就是——基地人民心中第二位英雄,也就是出口成章的塞佛哈定,在94页上说:“四王国的历史中最有趣的局面,无疑是塞佛哈定的执政期间。”有趣的地方就在哈定和温尼斯见面后,在137页时,两人就你一口唾沫星子,我一口唾沫星子吵了起来,吵到139页时,温尼斯说出了他的野心,但哈定却像在玩过家家一样说到:“殿下,我自己正是这么想的。”
140页哈定用12008年的“牛皮”吹起了“气球”,152页,温文斯把自己的头轰得一点不剩,哈定的“气球”里有反击时刻定在午夜零时,再加上尼温斯的儿子被折磨的不像样,他明白一切都中了哈定的计谋,在这十几页子里哈顶都十分稳定,所以说遇事不能心乱,要镇定,而且遇事之前要安排好一切,要是我是哈定,可能都被害了上百回了,哈定的镇定和他那双嘴巴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本书十分让人欢喜,而且语句幽默,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8
银河纪元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年仅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史学”,这门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史学,它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98年,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篇19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
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现在,第一基地自觉摧毁了第二基地,而这也恰好是第二基地的目的所在,他们再次隐身于幕后,作为谢顿的幽灵之手把控全局。第一基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杂讯仪,已有的东西真的会如同第二基地猜测的一样被时间洪流所遗忘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是否终有一战?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未解之谜等着读者继续翻阅下文。作者:是苏不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