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最新3篇)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篇一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影片通过描绘三个主人公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影片通过三个主人公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三个主人公分别是李建林、刘阳和陈圆圆。李建林是一个失意的作家,他感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困境,对生活感到迷茫。刘阳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他渴望改变现状,但又被现实所束缚。陈圆圆是一个卖淫女,她过着辛苦的生活,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三个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故事展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令人深思。
其次,影片展示了生活的无奈。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挣扎。无论是李建林的创作困境,刘阳的就业难题,还是陈圆圆的生存压力,他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现实的打击。影片中的人物们都在为生活奔波,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出路,但往往又陷入了无尽的循环。这种无奈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助。
最后,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孤独而庞杂的城市中,人们往往孤独地生活着,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影片中的人物们都渴望得到关爱和关注,但他们往往只能在短暂的时刻感受到一丝温暖。这种无奈的人际关系让观众不禁思考,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去关爱他人。
总之,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生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片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迷失了自己,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关注他人,与人为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篇二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令人沉思的作品。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人性、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影片通过对主人公李建林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李建林是一个失意的作家,他在面对创作困境时,选择了与现实抗争。他不愿意妥协,不愿意迎合市场需求,而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这种坚持让人敬佩,同时也引发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像李建林一样,坚守自己的理念,追求真实的艺术?
其次,影片通过对刘阳的描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就业难题。刘阳是一个大学生,他在面对就业的压力时,感到困惑和无力。他渴望改变现状,但又被现实所束缚。这个情节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激烈。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像刘阳一样的人,他们在社会大潮中挣扎,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最后,影片通过对陈圆圆的描绘,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困境。陈圆圆是一个卖淫女,她过着辛苦的生活,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她在痛苦和无助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和快乐。这个情节让观众对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群的处境产生了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关注并帮助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我们是否应该为社会的不公平呼吁公正?
总之,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通过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描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问题,让观众对人性的复杂、就业难题和社会底层人群的处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与人为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境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篇三
生与死
——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每当我想看电影,但又无影可看时,我就会再看看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我认为这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公映过的最好的国产片之一。不必说那绚丽的画面,也不必说隐约着的象征,单是故事中的留白就时时引诱着我回味。
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太多的留白让大多数观众看得不知所云吧!又中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觉得电影大概讲了三个爱情婚姻悲剧。每一个悲剧都有意味深长的留白。
第一悲剧:小队长的“疯妈”。疯妈的丈夫是志愿军出身。“那支队伍最可爱,他不可爱。”他的枪越来越短,表明他的官越做越大。这个官员在疯妈读书的学校做英雄事迹报告时,看上了她:“我在给一千多人讲话,但我的眼里只有你。”他在千人众目睽睽之下只和她握手。他经常写信给她,说了很多“疯话”。最后带着枪,带走了她。很明显,她也深爱着他。可是他为什么要带枪?这是一处暗示和留白。她最终跟他走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他们在一起了。再后来,他去了西部,和苏联人一起工作。她怀着后来的小队长,骑着骆驼,穿越沙漠,找到了他工作的地方。一位俄罗斯大妈告诉她,阿廖沙(俄大妈不会说中国人的名字,把他称为阿廖沙)和娜塔莎相爱,事故中双双遇难。她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三束颜色不同的年轻女人的头发。她不相信他死了,她说:“你去找其他女人了,不必用这样的方式跟我撒谎。”她带走了部分遗物,在火车上生下了未来的小队长。在孩子成人后,她疯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她最终无法忘怀。先是疯癫,而后穿着他当年穿过的军装和儿子深情告别。儿子发现母亲整整齐齐的衣服漂在河中。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疯妈是自杀了,还是脱下丈夫当年的军服,离开丈夫的老家,去找他去了?这又是一个难以琢磨的留白。“昔日已乘乌鸦去,此地空余乌鸦楼。乌鸦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疯妈用方言朗诵的诗句既是对其丈夫一去不复返的怨恨,也一语成谶:自己也一去不返,空留下那套飘在河上的军衣。
第二个悲剧:梁老师的悲剧。梁老师是东部某学校的大众情人。食堂里五个女工都喜欢他,以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为梁老师的歌唱伴舞。这引来了一个内外俱丑的女子的爱与恨。这个女子,哪怕是听到梁老师的粤语骂人,也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懂得了爱与被爱。她爱梁老师爱得疯狂,爱得斯文扫地。在电话中她以当时人们无法转述的粗言秽语骂那五个女工。学校的校医林大夫也爱上梁老师,也爱得近乎疯狂。一场露天电影改变了梁老师的命运。
稀里糊涂中他成了耍流氓的嫌疑。故事发生在1976年。那个年代,比流氓罪更高的罪也就是反革命了。生活作风问题是仅次于革命立场的大事。梁老师最终摆脱了嫌疑,决定和林大夫恋爱结婚。正当欢笑声不绝于耳时,沧桑的音乐响起,梁老师用母亲留给自己的束带自缢了。梁老师为什么自缢?这个大大的留白让我大惑不解。根据故事情节推理,很可能是那个打电话用粗言秽语骂人的女子看着心上人梁老师和“情敌”林大夫即将结婚,由爱生恨,于是制造“证据”,向学校当局告发梁老师的生活作风问题——如露天电影那天,摸女人屁股的就是梁老师。梁老师不堪压力,自缢身亡。梁老师的好朋友唐老师受牵连,也被学校下发到小队长所在的农村。小队长口中的唐叔在打猎时告诉孩子们:“孵蛋的鸟不打”“搞对象的不打”。然而梁老师、林大夫一对有情人却因无中生有的“生活作风”问题终难成眷属,甚至于梁老师还因此自缢。人不如鸟啊!电影不经意间讽刺了那个年代的荒诞与残酷。第三个悲剧:唐叔与妻子。小队长称呼下放的唐老师为唐叔,跟着他打猎的孩子称他为老爹。电影的结尾交代了他们曾经的爱情。唐叔早年留学南洋,爱上了她。唐说:“你相信吗?我敢从这桥上跳下去。因为我爱你。”唐真地跳了下去,被救上来时,心脏差点停止跳动。她被感动了。他们相爱了。他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几年后,写信给她,让她骑着白色的骆驼在路尽头找他,结婚。他们的婚姻在浪漫和狂欢中开始,却在死亡和死亡的阴影中结束。她,20岁左右,从南洋来到中国,和他开始婚姻。约二十年后,她又重回南洋。临行前,他送给她一个从北京买回来的镜子。唐叔没日没夜地和孩子们打猎,忽视了在南洋长大、年约40的妻子的身心需要。她引诱了小队长,发生了性关系。“你这样做,是要死人的!”唐叔说道,手中拿着那支百分百中的猎枪。唐叔在高人指点下,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最终和妻子好聚好散,让妻子回南洋。可是,单纯幼稚的小队长却再次羞辱唐叔:我找到天鹅绒了,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枪最终还是是响了……这个时空的情节叙述戛然而止。唐叔结局会如何呢?这个留白我们不难猜测。一个下放改造的唐叔枪杀小队长。他的下场不会比好友梁老师好到哪里。二十年前,他用生命赢得爱情,现在他又用生命来捍卫爱的尊严。
心理学家说,对人身心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婚变。三个悲剧都可以理解为婚变的悲剧。三个悲剧都和爱有关,三个悲剧都以死亡为终结。爱是生,爱的结局却是死。人类由爱而生,人类却不得不死。生大体相似,死却各个不同。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死都是非正常死亡,到底谁应该为他们的悲剧负责呢?是人性的无耻,还是社会的变态?或许兼而有之。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妨称为朦胧电影。以上是我的个人观感。另一个看过电影的人十有八九会说“你胡说!电影根本不是这样的!你是怎么看的?”于是对电影的另一个阐述就出现了。或许这部电影是有意识地追求这个效果,或许它就是要向“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致敬,或许它就是要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致敬。无论如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颇有现代小说的叙事风格,多角度,多时空,多线索。最后给观众一个云里雾里。这部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大概如此。
唯美的画面、激昂的音乐、悲惨的故事……,久久萦绕我心,乃至于时常再来看看。不过我想,编剧导演最想让我们记住的是:
阿廖沙,别害怕!我一喊,火车就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怀抱婴儿的青年女子对着照常升起的太阳大喊。
是的。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的结尾深情地说:“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去,真理将永远存在……”
只要太阳照常升起,只要有新的生命,人类就有希望。
备注:唐叔姜文扮演,梁老师黄秋生扮演,疯妈周韵扮演。
20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