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淡忘的重阳(通用3篇)
不该淡忘的重阳 篇一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带着美食和祭品前往祖坟扫墓祭拜,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忙碌,很多人逐渐对重阳节的重要性产生了淡忘。
重阳节的淡忘是件令人惋惜的事情。首先,重阳节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祭祀祖先的节日,重阳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和重视。通过祭祀祖先,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也传承了家族的血脉和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淡忘了重阳节,就等于忽视了这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重阳节也是人们放松心情和减压的好时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容易陷入焦虑和疲惫的状态。而重阳节正好给了人们一个放松的机会。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出游,登高望远,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和朋友相聚,共享美食,畅谈人生。这样的放松和减压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忽视了重阳节,就等于放弃了这种宝贵的机会。
最后,重阳节也是传统文化的宝库。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一些与长寿、吉祥有关的食物,比如菊花、糕点等。这些食物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益于健康。例如,菊花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有清热解毒、明目养颜的功效;而糕点则是人们庆祝节日的必备美食之一。如果我们不重视重阳节,就等于放弃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宝库,让它们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总之,重阳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不应该让它在现代社会中被淡忘,而是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传承和弘扬。无论是从文化传承、心理健康还是传统美食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应该忽视重阳节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重拾对重阳节的重视,让这个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不该淡忘的重阳 篇二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祖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尊老敬老的节日。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忙碌,很多人对重阳节的重要性逐渐淡忘。
重阳节的淡忘,首先体现在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尊重上。在传统的重阳节习俗中,年轻人会陪伴老人登高远眺,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关心。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难抽出时间陪伴老人。他们可能选择将节日作为休息的机会,而不是和老人相聚。这样的现象导致了老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感到孤独和无助,也让重阳节失去了本应有的意义。
其次,重阳节的淡忘也体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上。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品尝糕点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可能对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甚至对这个节日的存在感到陌生。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年轻人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也让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最后,重阳节的淡忘也体现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上。重阳节作为尊老敬老的节日,应该是社会对老年人关怀的象征。然而,在现代社会,老年人的问题和需求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很多老年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感受不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而是孤独和无助。这样的现象不仅是对老年人权益的忽视,也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缺乏人情味。
总之,重阳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它体现了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我们不应该让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淡忘,而是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弘扬和传承。年轻人应该更加关注和尊重老年人,传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社会应该关注和支持老年人,营造更加温暖和人情味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重拾对重阳节的重视,让这个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不该淡忘的重阳 篇三
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仍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
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90%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