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征文(经典6篇)
孝行征文 篇一
孝行的力量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对孝行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孝顺的精神和价值却从未改变。孝行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上,还包括对亲人、对社会的关爱与奉献。
对父母的孝顺是孝行的核心。父母是我们来到世上的恩人,没有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将一无所有。孝顺父母不仅是尊重他们,更是对他们的感恩之情的表达。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陪伴和关心。当父母年迈,身体渐弱,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关怀,而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除了对父母的孝顺,对亲人的孝敬也是孝行的重要方面。亲人是我们生命中最亲密的人,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我们要时刻关注亲人的生活状况,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当亲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无论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鼓励,都能让我们的亲人感受到我们的孝心和关爱。有一种孝行叫做“以孝治家”,只有我们把孝行传承给我们的家人,才能让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除了对亲人的孝顺,对社会的关爱与奉献也是孝行的重要方面。社会是我们生活的舞台,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是参与环保活动、帮助困难群体,还是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改善,都是对社会的关爱与奉献。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不仅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也能够传递出孝行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孝行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在当今社会,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关心亲人的需求和困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行动传递孝行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孝行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芒,让孝行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价值。
孝行征文 篇二
孝行的力量-我的亲身经历
小时候,我对孝行的理解只是简单地听从父母的话,不给他们添麻烦。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孝行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责任的承担。
曾经,我生病住院,妈妈整夜未眠地陪伴在我身边,不离不弃。当时的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体会到了孝行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关心父母的健康状况,每天都会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帮助他们做家务,陪伴他们聊天。我深刻地体会到,孝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意,一种情感的表达。
除了对父母的孝行,我还尽力关心身边的亲人。我有一个身体较弱的舅舅,他经常需要去医院治疗,生活上也需要我们的照顾。我经常帮助舅舅办理一些事务,陪他去医院,给他送去温暖和关怀。我看到舅舅由衷的笑容,感受到他的感激和幸福,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孝行的信念。
在社会方面,我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每个周末,我都会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为老人们提供帮助和陪伴。每次看到老人们对我们的微笑和感激之情,我都会觉得,这就是孝行的力量,它不仅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自己。
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孝行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谐,也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孝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敬,更是对亲人、对社会的关爱与奉献。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行动传递孝行的力量,让孝行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价值。
孝行征文 篇三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的佳话不胜枚举,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只有孝,能行天下;只有孝,能感天下;只有孝,能传天下。
在我国的周朝,有一个叫闵子骞的人。他幼年丧母,父又娶某为继室,闵子骞生性讲孝,像对待生母一样对待继母。后来,继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挑拨闵子骞和父亲的关系。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继母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面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面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闵子骞穿着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而继母反而对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娇惯了。”偶然的一个机会,父亲发现了棉衣的问题,立即责骂继室,并要将狠毒的女人休了、赶出家门,闵子骞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令多少人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得后悔不已,从此以后,如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闵子骞,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之所在。然而,这种佳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
时过境不迁,在我们的身边,“孝”也俯拾皆是。我家的邻居有一户人家,老人中风,半身不能动弹,吃喝拉撒睡只能在床上,他有三个子女,每个都很孝顺,三人轮流照顾老人,就算没有轮到,也经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天,推老人出门嗮太阳。想必老人有这么孝顺的子女,也十分欣慰了吧!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没有“孝”的概念:奶奶经常给我讲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辛辛苦苦把子女拉扯大,一个个自立门户,吃香喝辣,却把含辛茹苦的老人置于生死不顾,连老人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苟活世上。
古语有云:父慈子孝。父母是那么爱我们、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爱和关心有多少呢?我们的父母并不奢求我们什么回报,只要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说声把爸爸妈妈辛苦了、帮爸爸妈妈捶捶背等等,他们就觉得十分幸福了。难道说社会进步了、文明发展了,父母与子女间的那份情就变质了吗?有绝大部分人仍视孝为生命,有小部分人对孝的理解就错了,他们总认为孝就是物质,其实在那些空巢老人看来,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最大的孝。孝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孝,从我做起;孝,从小事做起。孝行天下,行孝天下。
孝行征文 篇四
古人云:“小孝治家,中孝治国,大孝治天下。”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理解了“孝”,便理解了治家、治国、治天下的道理,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认为,“孝”这种品德,是比守信好学更加重要的品质。然而, 现在媒体上时常会有这样的报道,诸如:父母年迈而子女不养,甚或子女为了推脱赡养之责而弄得反目成仇,不一而足。父母将子女带到这个世界,抚养其成长,这便是无比的恩德!试想,没有父母的悉心呵护,供其学业,养其成人,又怎能有其事业的成就?感恩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不懂得感恩的人岂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我每个月都给父母寄钱,供养父母衣食住行,这难道不是孝么?”孔子曰:“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连犬与马都懂得赡养父母,仅仅只是做到了供养也只不过是与“犬”“马”可以相提并论罢了,哪里值得称道呢?孝,即孝顺,善事父母;敬,即恭敬,尊重,让父母开心。无敬何以称孝?只有真心的孝顺与尊敬,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孝啊!
行文至此,便想起一事,前不久,国家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法律应是为人处世的底线,而道德准则才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本该常规的作为倒成了法律的底线,何其悲哀?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的儿女又有多少?现在的人啊,常以一个“忙”字推脱责任,可是仔细想想,“心”“亡”为“忙”啊!忙得连行孝都难以顾及,忙得连探望双亲的时间都没了,这样的忙又是在图个什么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人问比尔·盖茨,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孝顺父母。当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们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当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我们还有机会回报当初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吗?孝敬不能等!这样简单的道理,却被人们所遗忘。国人最为缺乏的不是司法上的条文规范,而是孝道的品德。
希望下面几位最美最具孝心的少年的事迹,能给世人一些触动吧!
安徽省五河县孝女黄凤的父亲不幸高位截瘫,家中为了给父亲治病,债台高筑,一贫如洗,就连母亲都难以忍受家庭的重负而离家出走。然而,黄凤为了治好父亲的病,她推着小推车载着父亲步行五百多公里来到上海求医。五百多公里的徒步行走,常人都难以坚持下来,更何况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女孩?赵文龙是内蒙古包钢八中一名普通学生,爸爸是打零工的泥瓦匠,妈妈患有脊椎裂,从小落下了残疾,后来,又患上了尿毒症。爸爸因为压力过大,决定离婚。法院把赵文龙判给了爸爸,但赵文龙却回到母亲身边。母亲患病,很多东西不能吃,他就自学做饭。从家到医院,六公里的路,他反反复复走了无数遍;一周三次推着母亲出门,他一次都没有耽搁过。家里穷困,为了给母亲增加一点肉食,他就在上学路上捡垃圾卖钱来给母亲买肉吃。最让人感动的是,小文龙将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立志将来要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这些满怀孝心的少年,尽管家庭遭受不幸,但是他们却以一种超乎常人的意志来面对这些困难,以他们的孝行为世人做出了表率。
孝行征文 篇五
昨天看一个法制电视节目。说的是一位母亲把儿子告上法庭,为的是讨要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的事。
老母亲七十多岁,白发苍苍,膝下有四个儿子,被告的是大儿子和二儿子。大儿子在法官的劝说下,很快答应把托欠的赡养费补上。那个二儿子,说了很久,怎么都不同意。理由其一,母亲的财产我没拿到,凭什么得的时候没我份,拿钱就找上我?理由其二:母亲拿我们的钱,自己不舍得用,全贴给了三弟和四弟!我宁可把母亲接到自家,养老送终,也不愿意出这每月一百元的冤枉钱!
原来老母亲的三儿子年到四十,刚成的家,小儿子三十多岁,到现在也还是单身。怜贫济弱之心,便是平常的人,也是有的。何况一个母亲?老母亲看三儿子四儿子可怜,平常或偏心一点,接兼一个两个,想来也是有的。
咋一听那二儿子的话,似也是有道理的。他愿意把母亲接到自家,养老送终,可见并不是完全没有孝心,只是不愿意把钱白白送给那两个早已成年,早该自食其力的弟弟!
可是回头一想,赡养老母亲,是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一个母亲,有权力选择接受儿子赡养自己的方式,也有权自由支配自己所得到的赡养 费。且不说老母亲是把钱给自己的亲兄弟,哪怕她把这点钱捐给慈善机构,那也她的自己喜好。作儿子的,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了。
那个二儿子,却不明白这一点。任法官, 母亲怎么说,他只一句话:“给钱我不愿意,如果把母亲接到自己家养老就可以!”那一场庭审,是在一块农田里进行的,到后来僵持不下,天就下起雨来。可能天也听着动情落泪了吧,想想一位老母亲,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把儿子们一个一个拉扯大,到老了,却要为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和亲儿子对薄法庭!
到后来 ,因下雨,庭审转移到了居民的家里。那一位不屑的儿子,甚至因一语不和,和自家的兄弟动起手来。老母亲到此时,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在众人面前嚎啕大哭,让旁观者无不动容。
我看到此时也是百感交集。记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孝心故事:长大在城里买房成家的儿子,为了尽孝心,把年老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享福。可是在乡下生活习惯了的父母却很不适应。再之与城里的儿媳各种生活习惯的不同,反而过得郁郁寡欢。后来父母回到乡下的家,有邻里唠嗑,种种菜,喝喝茶,反而过得更开心。后来儿子才忽然领悟到:孝心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让父母吃好穿好,而是儿女依照父母自己的意愿开心的活着。
是啊,人只有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才会觉得开心。普通人是如此,老人家更是如此。 孝顺孝顺,只有顺从父母的意愿,才是真正的孝。又有多少儿女,真正领悟了这一点呢?
孝行征文 篇六
中华文化绵延千年,孝是其中一颗最璀璨的星。
于个人而言,孝是个人的基本准则,正如《孝经》所言∶“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身为人子,怎能忘记是谁忍着剧痛将你带到这个世界,又是谁头顶炎阳,用自己的血汗供你食粮。如果这样都不心存感激,其为人耶?其曰人耶?
于国家而言,孝是忠的代名词,对父母孝,则会对君主忠,故在汉代曾有过举孝廉一说。推行孝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自古崇尚孝道,推崇孝子,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郭巨埋儿。作为孝文化的传承者,现在的我们应该更加地孝顺父母,但事实好像有点相反,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的付出天经地义,自己的索取合情合理,只贪图自己享受,不考虑父母艰辛。
当代,啃老之风盛行,空巢老人不但涌现,团圆饭上各抱手机的镜头屡见不鲜,不禁感叹,时代在进步,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满眼望去,尽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站在高楼之上,你是巨人,俯视着芸芸众生,仰首长啸,似有青天揽月之豪情壮志,但是,伸出你的手,却触碰不到亲情,极目远眺,却望不到自己的家。我们离家越来越远,与父母的心也越来越远,有的人能做的只是在父母离去时,风光地为他们送行,让他们在阴间享福,以尽孝道。而在自己的心里则是满满的愧疚和深深的罪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无数代人的感叹,曾经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一是行善,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光阴是人生旅行中最幸福的一程。莫让孝道成为遗憾从此再无为心灵遮风避雨的港湾。
孝不在言语,行动将做最好的诠释。朱晓晖的事迹,曾使亿万国人动容。面对命运的百般挤兑,生活里的众多沟坎,她对她卧病在床的父亲不离不弃,在小小的车库里,用十三年的相守诠释了孝的真谛。孝道并不需要许多动听的言语,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像朱晓晖那样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在一切都让位于经济发展的今天,孝的缺席也许是一种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沉默,被人视而不见。古人语:百善孝为先,让孝沉默,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对此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的最主要内容。孝是一道我们要坚守的心灵防线。
孝可以在沉默中付出,但绝不可在沉默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