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会了包粽子作文【精选3篇】
我学会了包粽子作文 篇一
今天,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包粽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它是由糯米、红枣、豆沙等馅料包裹在粽叶中蒸煮而成的。包粽子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需要耐心和技巧。但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指导,我终于成功地包出了美味可口的粽子。
首先,我准备了所需的食材和工具。包粽子的主要食材是糯米,我选择了优质的糯米,并将其浸泡在水中。此外,我还准备了红枣、豆沙、蜜枣等馅料,以及粽叶、细绳和蒸锅等工具。准备工作完成后,我开始了包粽子的过程。
包粽子的第一步是准备粽叶。我将粽叶洗净,然后用开水焯烫一下,这样可以使粽叶变软,并且去除一些杂质。焯烫后的粽叶放在水中泡一会儿,让它们变得更加柔软易折叠。接下来,我将粽叶展开,将两片粽叶按照一定的方式叠叠成一个漏斗形状,这是包粽子的基本形状。
接下来是包馅料。我将浸泡过的糯米放在粽叶的底部,然后放上红枣、豆沙等馅料。在放馅料的时候,要注意均匀分布和适量,以确保每一口粽子都有足够的馅料。然后,我将粽叶逐渐包裹起来,将粽子的形状由漏斗形状变为三角形状。在包裹的过程中,我需要用手指轻轻地按压粽子,使其保持均匀和紧实。
最后是用细绳系紧粽子。我将细绳绕过粽子的顶部,然后将两端交叉并拉紧,以确保粽子的馅料不会溢出。细绳的系法也有很多种,我选择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系法。系紧细绳后,我将粽子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煮1-2小时,直到粽子变得松软和香味四溢。
经过耐心的等待,我的粽子终于完成了!我拿起一个粽子,剥开粽叶,香气扑鼻,吃起来滋味鲜美。我感到非常骄傲和满足,因为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包粽子的过程虽然有些复杂,但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尝试,我相信我会越来越熟练,包出更多美味的粽子。
我学会了包粽子作文 篇二
包粽子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这成为了我们一家人的传统。通过包粽子,我不仅学会了手艺,还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力量。
包粽子的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首先,我会和妈妈一起准备食材和工具。我们会一起去市场购买糯米、红枣、豆沙等馅料,还会采购粽叶和细绳。回到家后,我会帮助妈妈洗净粽叶并焯烫,这是包粽子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包粽子的核心环节。我会观摩妈妈的操作,并尝试自己包一个粽子。起初,我可能会笨手笨脚地包裹粽子,但妈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她教我如何将粽叶叠成漏斗形状,如何放入适量的糯米和馅料,如何包裹粽子并系紧细绳。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我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也变得越来越熟练。
包粽子的过程中,我和家人之间的默契也得到了增强。妈妈会在我包粽子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爸爸则会负责蒸煮粽子。我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一道道美味的粽子。除了包粽子,我们还会一起分享粽子的制作技巧和家族的传统故事,这让这个活动更加有意义和有趣。
最后,当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自己包的粽子时,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力量。每一个粽子都是我们一家人的心血结晶,它们不仅代表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代表了我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这些粽子不仅让我们的口腹得到满足,更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
通过学会包粽子,我不仅获得了一项有趣的手艺,还收获了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力量。包粽子已经成为了我最珍贵的记忆之一,每一次的包粽子都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亲情的力量。我相信,无论将来身处何地,我都会将包粽子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并与我的家人一起共同包出更多美味的粽子。
我学会了包粽子作文 篇三
我学会了包粽子作文5篇
端午的粽子
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有趣的节日,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所以过法不同。
端午节除了吃茶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粽子了。在以前粽子只有肉粽和碱水粽,哪比的过现在啊,五花八门的粽子,各有各的千秋。火腿粽、豆沙粽、红豆粽……
包粽子可是一件难事:没有包好会漏米;没有扎紧会散架。如果是包有馅的粽子,馅可不能放的太多,那样就没有粽子味了!包粽子这种事情老人家最在行的了!那又枯糙的手如飞似舞,嘴用力咬绳子,把包好的粽子用力一拉,一个粽子就包好了,记得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坐在一旁看奶奶包粽子,眼花瞭乱的望着她那双灵巧的手,她一边包粽子,还一边和我讲故事呢!
我到现在还依稀的记得那个故事:似乎是说屈原跳江自尽的故事,后人就在端午节这天向江里投粽子,纪念屈原。
我学会了包粽子
端午节到了,妈妈买了很多葡萄干、大红枣回来。“妈妈,今年端午节,咱们家自己包粽子啊?”我问妈妈。
“是呀,你看我这不是买了很多的葡萄干、大红枣回来吗?糯米和粽子叶都泡好啦,今天咱们要自己包粽子。”妈妈高兴地说完,就开始忙活起来。
哇,太好啦!我看见妈妈将洗好的葡萄干、大红枣、芸豆和事先泡好的糯米混在一起,顺手拿起粽子叶。“妈妈,我也要学包粽子!”看着妈妈不一会儿功夫就包好了一个粽子,我的心痒痒的。
“行,你也来吧!”妈妈笑着说。
我先看妈妈包,只见妈妈取了两片粽子叶,轻轻舒展一下,重叠放在手心,将粽子叶旋转一下,粽子叶就成了一个圆锥形,像一个漏斗。妈妈先在漏斗的底部放上一枚洗过的大枣,然后用水盆里的糯米、葡萄干、芸豆将漏斗填满,再在漏斗的两侧分别放上一枚大枣。接着将上端多余的两片粽子叶折回盖住上面的糯米,用草绳环绕粽子四周,将粽子紧紧捆住。不一会儿,一个四角形的粽子就在妈妈的手上诞生了。
看了妈妈包粽子的过程,我也拿起两片粽子叶准备大显身手。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粽子叶一折,做成一个圆锥形,然后依次放上了大枣、混合在一起的糯米、葡萄干、芸豆,接着再在边角上放上两枚大枣,把粽叶往上一盖,用草绳捆了起来。
看着自己的作品,抽抽巴巴的样子,怎么看也不好看,不过我还是很高兴。我得意地瞅了妈妈一眼,“怎么样,包得不错吧?”只见妈妈朝着我嘿嘿一笑,表情有些古怪。我怀疑地看了看我的粽子,哎呀,粽子的底漏了,糯米都跑出来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妈妈叫我再试一次。有了第一次经验,第二个粽子顺手多啦,而且包出来也比第一个好看多啦。
“哈,太好啦,我也学会包粽子啦!”我高兴得跳了起来。“等粽子熟了,我一定要尝尝自己包的粽子!”看着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我心里默念着。
端午节包粽子
等星星,盼月亮,终于把端午节盼来了,我可是最喜欢吃粽子,这下可以大饱口福啦!
一大早,我就缠着妈妈包粽子,乐颠颠地准备要用的材料,泡在水里的糯米,洁白无瑕;洗净的红枣,红润饱满;煮过的粽叶,墨绿、舒展。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片粽叶,学着妈妈的样子,开动了。
把粽叶卷成一个倒圆锥,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到里面,再捏一枚红枣小心翼翼地放在糯米上,看起来,就像镶嵌了一颗红宝石,漂亮极了!然后用多余出来的叶子包裹起来,把口封上,最后用丝线缠起来。可是,这粽子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上窜下跳,搞的我“手忙心乱”的,就是缠不好,不是漏了米,就是开了线,真是“气”人太甚!哼,我就不信,还缠不上你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一个,虽说形状有些古怪,可总算是做成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包好的粽子拿给妈妈。拿起我包的粽子,妈妈很仔细地看了又看,扑哧一下笑了,跟我说:“刚才粽子对我说,你把它糟蹋成这样,大大减小了它的功力,可能煮熟后就发挥不出它的香气啦!”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笑吧,是妈妈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也想的出来:哭吧,是我白忙活了一场。看着我的'样子,妈妈哈哈大笑:“逗你玩哪,包的不错呢,一定会很好吃!”我这才放下心来。
吃着煮熟后香甜的粽子,真是开心啊!亲爱的端午节,我爱你!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古代老百姓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还有一首儿歌呢: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许多习俗也跟“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绒系在儿童的剥净、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这天,据说为了压邪,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我们家每到端午节,妈妈都会到外面去买一些粽子,有蛋黄味的,有枣泥味的,有肉粽,还有豆沙粽。我最喜欢吃豆沙馅的粽子,粽子的味道闻起来很香,吃起来有五种味道——香、甜、软、糯、粘。这些糯米宝宝好像很喜欢趴在我的牙齿上,一动也不动,需要我的舌头费好大劲儿才能把它们顶下来。
去年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金鸡湖边去看赛龙舟。一条条龙舟都用明艳的色彩装扮得格外美丽。龙舟上的选手个个都满头大汗,但是都充满了干劲,“一二”,喊着齐整的口号。而岸上的人也拼着力气在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一二——加油”,“一二——加油”,吆喝声此起彼伏,真是热火朝天,看客们都热血沸腾。
我喜欢端午节,盼望着今年的端午节早点到来。
端午节
年年蒲月五,岁岁端五节。这一天,我国人民习惯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这是纪念我国重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自楚国贵族,初匡助怀王,做过佐徒,三闾医生,主张彰明法度模范,举贤授能,革新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而,遭到贵族子兰,大臣勒尚与郑袖谗害离任。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兰与上官医生勒尚的谗谄,被流
放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终酷好故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冲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危亡和国民的痛苦,屈原悲痛欲绝。他既有力挽救楚国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身政治理想的破灭,可以或许就在这一年的蒲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当地老国民闻讯,曾纷繁荡舟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省得鱼鳖去吃屈原的尸首。这便是蒲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源头。屈原终生一生没世的政治生涯是悲哀的,但他却留下了许多优质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例:这首诗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辞藻华美,想像丰厚,文彩光泽,气魄魁岸,也是一篇照射千古的浪漫主义精品。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高尚的名誉,对后嗣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代表祖先对他的作品的仰慕。
目前,屈原的作品已译成多种外文,活着界各地普及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