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的写实记录【精简5篇】
艺术欣赏的写实记录 篇一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而艺术就是一种可以带给我们美的方式。上周末,我有幸参观了一场精彩的艺术展览,下面我将用文字为大家记录下这次艺术欣赏的经历。
这次艺术展览是在一家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展览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进入展览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面上,一位裸体的女子躺在一片绿草地上,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鲜花。她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成为了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幅画给我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接着,我走进了一个黑暗的房间,只有一盏聚光灯照亮了房间的一角。在那里,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个艺术品是由一根根细长的金属丝组成的,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当我仔细观察时,我发现这个结构居然是由一些动物的形状组成的。有鸟、有鱼、还有一只狼。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要从结构中跳出来。这个艺术品让我思考起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随后,我来到了一个装满了陶瓷艺术品的展览区域。这些陶瓷作品的造型各异,有动物、有植物,还有一些抽象的形象。我观察到这些艺术品都是由艺术家手工制作而成的,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我被这些细腻的手工艺术所折服,它们表达出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最后,我来到了一个视频展示区。一部记录自然景观的纪录片正在播放。我看到了迷人的瀑布、壮丽的山脉和宁静的湖泊。这些景观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视频中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让我深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片美丽的地球。
通过这次艺术展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这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并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艺术欣赏的写实记录 篇二
上周末,我去参观了一场精彩的艺术展览。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城市的美与哀愁”,通过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示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独特之美和隐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面上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流不息,人群熙攘。然而,画面中央的一栋建筑物却是一片废墟,只剩下残垣断壁。这幅画给我一种矛盾的感觉,既有现代城市的繁华和活力,又有城市发展带来的破坏和消亡。这让我深思现代城市发展的代价,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
接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现代城市摄影作品的区域。这些照片展示了城市的不同面貌,有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有繁忙的街道和人流,还有城市夜景的美丽。这些照片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城市的独特魅力,但同时也让我思考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随后,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城市雕塑作品的区域。这些雕塑作品形态各异,有人物雕塑、有动物雕塑,还有一些抽象的作品。其中,一座巨大的铁制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座雕塑形似一个螺旋,象征着城市发展和人类的追求。我被这座雕塑所表达的力量和动感所震撼,同时也思考起城市发展带来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问题。
最后,我来到了一个展示城市音乐作品的区域。这些音乐作品融合了城市的噪音和音乐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我闭上眼睛,聆听着这些音乐,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节奏和韵律。这让我思考起城市生活中的音乐与噪音的界限,我们应该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通过这次艺术展览,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现代城市生活的美与哀愁。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城市的矛盾情感和思考。这让我思考起现代城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如何在城市中寻找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艺术欣赏的写实记录 篇三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五***伦理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涵善。欣赏书法也是在欣赏人格。汉代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可见书法所透露的是君子小人之分,所以书法学的美也就是人的品格的美;还有作字应先作人,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项穆在《书法雅言》里关于《中和》就已经指出:“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即是说高尚的人写出的字应该是中和的,而且是最美的,也是最善的。
***六***禅意性。最代表佛家书法理论的当推禅意派。这类的书论例子有很多,典型的书法家有黄庭坚、米芾等。这些宋代的书法家几乎都和禅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黄庭坚最喜欢引用禅家的话语来点评书法,如:“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米芾评价唐代诸家的楷书为“一笔书”,并戏称自己的笔法为“八面风”也是禅家语。还有一段关于当时书法名家的著名议论:“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他自己是“刷字”这明显受到文字禅的影响。这些泼辣的语言也是深受“自性成佛,身外无佛”乃至呵佛骂祖的狂禅文化内涵的影响。
书法学的文化和内涵较为独特,并具备完善的理论依据。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决定的。即书法学是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中国的文化是讲综合的,所以书法艺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书法艺术自逐渐脱离实用性其艺术性得以强化以来,书法学的学科建立成为书法艺术史发展的必然。书法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成就成为文化领域独有的艺术现象。
总之,书法艺术所涵盖的丰富文化内涵,是难以一言而概之的,认真研究其文化内涵对于书法学的学科建设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传承书法艺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艺术欣赏的写实记录 篇四
试谈《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艺术的应用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以及人们对于财富的疯狂向往。其中,应用了大量的黑色幽默表达方式,让“镀金时代”这个词语成为美国社会的代名词。本文拟对《镀金时代》中黑色幽默语言的应用进行探析,以深入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创作生涯中的首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为读者展现是美国经济膨胀时期人们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镀金时代》完成于1873年,当时南北战争结束,为经济的发展扫平障碍,大量移民聚集到美国,希望可以趁机发笔横财,而当时美国西部的矿产资源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者,整个美国经济实力开始膨胀,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工业生产效率,让美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吐温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手法创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镀金时代》。
《镀金时代》中,作者应用大量蕴含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来讽刺与鞭笞当时美国社会的掠夺和投机行为,成功的刻画出西部投机者、政府官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贫富差别、巧取豪夺刻画的入木三分。书中内容描写的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看起是“黄金时代”,实际上人性异化、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而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
在《镀金时代》中,郝金斯老爹为了给子女带来巨额财富,期望他们“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与大洋之间传播”,于是乎大肆买地,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小说的主人翁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的发财计划,其中一个计划就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假的眼药水。一些贪婪的投机者,骗取他人钱财来给自己投资,露丝的父亲正是因为想一夜暴富而屡屡被骗子欺诈。露丝不禁向父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难道所有戴着大钻石胸针的人,都是这样在餐桌上挥舞刀叉,讲话时语法错误百出的来欺骗么?”
这种哭笑不得的幽默表达方式给读者揭示出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心理的畸形,其中应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也让马克?吐温氏的黑色幽默更加直逼人物内心。
《镀金时代》语言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反语与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这种表达手法,在《镀金时代》的卷首语中便得到了体现。马克?吐温在描写亨利与参议员的交往时,就应用可这样的表达手法:
“参议员热情好客,喜欢在自己的家中招待朋友,亨利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参议员听起来觉得非常有趣,连最忙碌的政治家们、最虔诚的人,都会抽空来散散心。”然而,亨利的虔诚,是对自己利益和金钱的虔诚,参议员所谓的忙碌,并不是为了人民而忙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畸形的虔诚与忙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屡见不鲜,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马克?吐温反语、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极为成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马克?吐温生活的美国社会,相当一部分的民众都是早期建设开荒者,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只能够苦中作乐,后期移民时代中又到处充斥着文化冲突,因此,幽默也开始成为人们化解生活烦恼的重要手段。研究显示,幽默主义是早期美国人缓解生活压力的重要手段,在艰难的环境下,美国社会中大量充斥着幽默、乐观的精神。马克?吐温《镀金时代》的最大价值就是多元化的幽默讽刺艺术,这种艺术的应用与马克?吐温的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马克?吐温黑色幽默艺术的诞生正是来源于他对于美国太平洋沿岸、边境矿区与西南部的深刻感悟,当时的边疆生活异常艰苦,文娱活动匮乏,面对着生活的苍凉与冷瑟,马克?吐温产生了深刻的悲观主义情绪,交织着憎恨与愤怒的情绪。一个长期悲观的人,需要用乐观的情绪来丰富他们的生活,于是马克?吐温开始用独特的幽默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黑色幽默能够将憎恨、愤怒和乐观的情绪融为一体,有的时候,他会用乐观的语言来描写血腥的流血事件,令人人俊不俊的同时却又毛骨悚然。马克?吐温由于对边疆生活的绝望和失落,用幽默的表达方式为人们讲述这一个个的故事,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这种绝望的生活,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中既有讽刺,也有哀怨。
总而言之,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大量使用黑色幽默语言,不仅为了逗人发笑,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他曾经说过:“幽默本身的来源并非快乐,而是悲伤”。《镀金时代》中的人物和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笑料,但是却能够从中透视到社会的荒诞。
艺术欣赏的写实记录 篇五
1、艺术的本质
答案一:艺术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点被反复论证,逐渐演变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等一系列大同小异的结论。《雀之灵》杨丽萍
面对抽象化的雕塑、无标题的音乐、超现实的电影,理论家们再也不清楚作者究竟在摹仿什么。
应该说,摹仿说的正确性目前依然存在,但是它的适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
答案二:艺术是情感、志趣、自我意识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及艺术理论家大多持有这样的观点。“诗言志”说,“诗缘情”说,“文言心”说。
《燃烧的向日葵》梵高
第一,如果在追问艺术的本质时,只谈情、志而无视景、物等其他因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显然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弊端。
第二,排他性不足。耳光留下的手指印是艺术?
答案三:艺术是理念、理式或绝对精神的显现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样的答案是聪慧的、精深的、覆盖面巨大的。这一观点的最大价值在于,指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是这一观点过于玄奥,人们发现这一观点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等实践活动隔得很远且不具备操作性。经典但是令人费解。
答案四: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的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说:“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艺术是集中的审美形态;艺术是实践--精神的文化形态;艺术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艺术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艺术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等等
老师的答案:艺术是对于有意味的图谋的尚美求新的表述。
我的答案:艺术是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呈现。艺术首先是尚美的,艺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呈现。
2、交响音乐有几种方法去欣赏?
原意溯源我情我在定向联想
应当了解交响乐团的组成,也要了解所要欣赏曲目的创作背景。在欣赏交响乐时,要调整好心态,融入其中,发现乐曲中的细节,以达欣赏之效。
3、话剧的不可替代性
在场性,跟观众交流,真正互动。
据古文化研究者考证,仪式产生于远古的祭祀。人们为了表达对神和上天的敬畏,聚集在一起,并设计出一种被认为是可以和神、上天沟通的举止和行为(如祈祷),共同完成。这种气氛隆重、步调一致的仪式,会在人们的心中唤起神圣、崇高的感情,强化了对于神和上天的敬畏,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
剧场的舞台就是从祭坛演化而来的。这里同样存在着两种沟通:即台上的和台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同样为了共同的主题和目标。当然,这主题和目标不是对神和上天的敬畏,而是对人生的探究。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和目标的人与人之间的上上下下的沟通,同样唤起神圣、崇高的感情,这就是仪式感,它强化了人们对人生的审美感知。俄罗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柯扫除了影响演员、观众投入剧情的各种因素,对强化剧场的仪式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譬如,观众迟到,不能进入演出厅,必须等到两幕之间的间歇,就是他们的举措。
是的,仪式感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如就职仪式,它强化我们的责任感;升旗仪式,它强化我们的爱国心??于是,我们需要不断地保持和优化各种各样的仪式。在场性、便捷性和厚积性,构成了话剧艺术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是在场性。所谓在场性,特指话剧艺术的表述主体——演员以及控制各种表述媒介的灯光师、音响师等幕后艺术家自始至终存在于艺术表述的现场。本文讨论的在场性,与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在场性分属于不同语境,但在“去蔽”、“直接”、“敞开”等意义内核上显然是一致的。有了演员等艺术家的在场,保证了话剧艺术可以拥有最充分的鲜活性。话剧不是“罐装艺术”,也不是“机械复制艺术”。缠绕着“罐装艺术”、“机械复制艺术”的种种烦恼与遗憾,如话题容易过期、内容常显陈旧、表演“知错不改”、播映时空失控等,均与话剧无关。话剧所表述的,永远是一场在观众面前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戏剧事件,即便演绎的是古老的、既往的历史故事。有了演员等艺术家的在场,保证了话剧艺术可以拥有最彻底的当下性。观众所面对的,不是电影、电视剧中时而被放大、时而被缩小的影像或视像,而是与实现生活中具体的人没有本质区别的演员现场扮演的角色。艺术信息的传递渠道,不仅仅是观众的视觉与听觉,还可以是嗅觉,甚至是触觉。话剧的表演现场,被艺术家和观众联合掌控、共同建构,成为一个孕育艺术美感的“反应堆”,并能激发一系列“场效应”。话剧艺术之美,是由活生生的在场的人现场炮制、现场发酵、现场发送、现场扩散的。有了演员等艺术家的在场,保证了话剧艺术可以拥有最完整的互动性。互动,可以被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不同的层面。先说隐性互动。话剧的每一场演出,都是表述主体在与现场观众频繁的信息互换中找到了恰当的分寸,进而顺应大部分观众的期待心理完成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能够依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反响甚至细微的信息反馈,即时调整表演的力度、幅度、速度等,将作品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直指人心、直达观众的灵魂。因此,每一场话剧演出,不仅仅是“现做的”,而且都是“最佳的”。互动的第二个层面,即显性层面,更是电影、电视剧的主创们望尘莫及、羡慕不已的。话剧演员可以与观众直接对话,可以邀请观众走进表演区域参与讨论与剧情有关的各种问题,可以临时调整部分台词甚至剧情,使观众获得一种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超值的审美感受。其次是便捷性。本文讨论的便捷性,特指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种类而言,话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启动易、周期短、创作便利、生产快捷的明显特性。是否具有便利性,虽然是相对的,但是,对于一个艺术门类或品种的发展来说,影响巨大、至关重要。例如,绘画艺术的多姿、多彩、多元性,远远超过建筑艺术。因为较之于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创作、生产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再如,在雕塑这个具体的艺术类别中,“雕类”作品的丰富性,很难超过“塑类”,因为较之于前者,后者在创作与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便捷性。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承袭与创新、守陈与拓展、固守与出走、挖井与开荒的博弈史。
就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以及圈内文化的基本特质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大家不想探索、不思创新。但是,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历险,都需要投入或多或少的成本。因此,就总体趋势而言,越是投资少、成本小、启动易、周期短的艺术种类,其探索、创新的频率就越高;而探索、创新的频率越高,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就越大。较之于电影、电视剧,话剧艺术在人性拷问、心灵探究的层面上显然挖掘得更深、表现得更为充分。在导致这个结果的诸多因素中,一定有便捷性。是便捷性,给话剧艺术家减免了许多特别沉重的负担与风险。较之于电影、电视剧,话剧艺术在形式拓展、风格营造的层面上显然行走得更远、展现出更多风采。在形成这个局面的诸多因素中,一定也有便捷性。是便捷性,让话剧艺术家获得了更多大胆探索的自由与可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人无意将便捷性的有无、强弱视为衡量艺术门类、艺术品种高下优劣的标准。笔者特别想说的是:认知便捷性,探究便捷性,是谋划一个艺术门类或艺术品种的生存策略与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可能因为便捷性与形而上学层面上讨论的事物的基本特性、本质属性还有一段距离,可能因为便捷性这个“存在”最多只能算介于表象和本质之间的一种“现象”,所以,在话剧理论的传统言说中,很少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便捷性这个概念。但是,话剧艺术的便捷性是不容否认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在被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知。笔者以为,便捷性,即便常常是相对的,确为话剧艺术的不可替代性的一个重要构成。第三是厚积性。由于话剧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古印度的梵剧以及古代中国的百戏,由于话剧艺术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狂飙突进以及大国崛起等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均有辉煌的建树,也由于话剧艺术自古就有大文豪、大学者以及艺术大家的参与和加盟,在艺术的殿堂中,在文明的宝库中,话剧艺术从来都是拥“宝”自重的,“富”甲天下,大家辈出的,尾大不掉的。较之于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以及
五、六十年历史的电视剧,话剧艺术的渊源特别久远,积淀特别丰厚,经典特别众多,家底特别殷实。无论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哲学、文学、艺术、教育、民族、民俗等角度对其进行观照,话剧艺术的浩瀚遗存均可称之为不可多得的“富矿”。对于话剧艺术的这样一个特性,我们权且用厚积性来名之。厚积性,虽然也有相对性;厚积性,虽然也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概念;但是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不容抹杀的,也是必须正视的。厚积性,是话剧艺术不可替代性的又一个有机组成。
4、我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妙在哪里?
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精神异常激动,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画时梵高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单纯和粗厚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在阿尔勒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1888年8月梵高画了大量的向日葵写生,他打算用这些习作装饰"黄房子"内他自己房间。他在12月病倒后,借助绘画帮助自己恢复健康。次年1月,他根据早先的写生绘制了这幅令人叫绝的作品。他说:“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高更前几天对我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15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
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整幅画就像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梵高有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他个性鲜明,特别喜欢明亮的阳光,喜欢黄色的向日葵。许多评论家们认为,他画的向日葵和那些充满动感的用笔手法,是画家自己心灵感情的写照,是画家精神炽烈的意念真实流露,是表现与技巧的和谐统一。
太阳般金黄色的背景,透射着狂热和燥动;大大小小的向日葵,高昂着头颅,扭曲着身躯,绽放着,挣扎着,向梦中的美好世界挤出最后一丝的灿烂,以最辉煌的高音终止生命的乐章,只留下袅袅不绝的回响。他表现的是花的精神,刻画出最高贵的灵魂。
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并彻底变形,可能正是这些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
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已经超越印象派。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达出一种观念、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