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推荐6篇】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篇一
语文课是学生们最熟悉的课程之一,也是他们在学校最常接触到的科目。在这门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还体验到了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语文的深厚底蕴和广阔世界。
首先,语文课中的语文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汉字、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例如,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每个汉字背后的含义、起源和演变过程,增加了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在学习词语和句子时,我们学会了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通过学习篇章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文章,使逻辑更加清晰、连贯。这些语文知识不仅帮助我们在写作和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其次,语文课中的阅读让我们领略到了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我们读过许多名著、经典故事和优秀作品。通过阅读,我们进入了一个个世界,与各种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例如,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了团结和勇气的力量;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这些作品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还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使我们更加有思考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最后,语文课中的写作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无论是写作文、写日记还是写小说,我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写作,我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写作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是独特而丰富的。通过学习语文知识、阅读名著和写作,我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快乐,让我们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美丽和智慧。让我们珍惜每一堂语文课,感受语文的魅力,用语文的力量改变自己的世界。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篇二
语文课是一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科,它不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表达,还体验到了语文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语文的深厚底蕴和广阔世界。
首先,语文课的阅读让我们领略到了语文的魅力。通过阅读名著、经典故事和优秀作品,我们进入了一个个世界,与各种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阅读是一种享受,它让我们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感受到其中的哲理和情感。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力,还培养了思考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是一种修养,它让我们在文字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内涵。
其次,语文课的写作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写作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它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无论是写作文、写日记还是写小说,我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写作,我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写作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语文课的语言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汉字、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它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我们能够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通过学习篇章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文章,使逻辑更加清晰、连贯。这些语文知识不仅帮助我们在写作和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是独特而丰富的。通过阅读名著、写作和学习语言知识,我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快乐,让我们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到了美丽和智慧。让我们珍惜每一堂语文课,感受语文的魅力,用语文的力量改变自己的世界。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篇三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评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
语文课太需要浓浓的语文味了!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上太多的其他味。《蜗牛的奖杯》是则寓言,旨在通过二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物主人公,告诉我们道理。所以,这样的课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说教味,“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啊?”;这样的课也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电教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示课件,展示故事;这样的课更容易使课堂上有太多的表演味,戴上头饰蹦蹦跳跳,课堂热闹了,但真正骨子里的语文——学语习文却抛弃了很多。今天,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摒弃了以上的杂味,让这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上出了一堂好课,也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在扣词析句中充满语文味
文是词句的有效整合。任何一篇课文都脱不开精彩词句的点缀。二年级更是学习词句的重要时期。苏老师在执教此课时,深知词句在文中的重要性,她的教学从扣词析句入手,让语文课上真正在学词,理解词,运用词。让语文味落到词句这样的实处,而且,苏老师扣词析句的方法很多样,更是有效的。
1.动手试一试,我就明白了。
一个“遥遥领先”,最明确的就是距离远近,苏老师让孩子们上台来用图片动手试一试,放一放,这个词语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由自己动手试,亲手体验,其理解也更为清晰了,而且第二个同学对蜗牛摆放的调整,不但理解了“遥遥领先”这个词语,更理解了有力的翅膀。这次学词,不但明义,更是从词中奠定了全文学习的一个基础,明白从前蜗牛如何了得。
2.表情学一学,我能体会了。
在这里“得意洋洋”是一种神态的表现,也使心情的一种表达。苏老师扣住此词,让学生学一学,让同学换个词语评评看到的表情,这时方法的转换,这更是语文味的所在。苏老师没有问“此时,蜗牛的心情怎样啊?”而是扣住一个词,衍生了一类词。在这一类词的表述中,学生已经能体会到蜗牛拿到奖杯后的骄傲、得意的心情了。这既是学词,更是悟情,在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3.句子说一说,我能表达了。词是句眼,从核心词中能展现整个句子包含的韵味。苏老师的课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课例。“唯恐”这个词如果硬是要用一句话来说清,太难。苏老师聪明地把词放到了句子语境中。她出示句式让学生来说“蜗牛背着奖杯,一看见(),就()地说()。”这是句式的训练,半成品的句子让学生能有依据地说,在说一说中,学生也就理解了蜗牛的唯恐意义所在。你看学生的练说中,它看见蜻蜓说,看见山羊说,看见小蜜蜂还要说。这样见一个说一个,不就是唯恐最好的表现吗?更巧妙的是这一说,不但说清了词,更将蜗牛内心的活动说出来了,文章意思的理解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二、在入情学文中充满语文味
所谓“入情”,我想最多的就是让学生能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与文本共鸣,与文中主人公共鸣。此情由心生,那理解、朗读就有了基石。苏老师的这节课,引导同学们走进了文本,在文本中体验到了情,也读出了情,在这情味中,也散发着语文味。
1.角色体验,入情学文
苏老师的角色体验是直接的,同学们直接就是小蜗牛。苏老师引导的话也使直接对小蜗牛所说:“蜗牛,蜗牛,你在哪里?”“你为什么睡在奖杯里?”这无需过多废话来创境,同学们已经感觉自己就是蜗牛。你听,他们的回答不就表明了蜗牛内心深处的想法吗?“我不回去,我怕别人把奖杯偷了去。”“感冒不要紧,关键奖杯不能让别人偷了去。”这样的体验,直接有效,而且这个活动,在说中始终没有脱离文本,让人深深感到了语文中语言表达情感的魅力。
2.课件合理,入情学文
苏老师这节课的课件使用是巧妙的,没有让看见展示充斥出电教味。一开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长有有力翅膀的蜗牛,它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这铺垫了全文情的前奏:快乐的,得意的。结束时,课件再次发挥了作用,展示蜗牛翅膀的退化,简单有趣的课件,不抢语文课的语文味,而为语文课中学文悟情服务,让语文味展现得更浓。
3.学习复述,入情学文 文章结束要明白道理,苏老师没有让说教味有抬头之机。她让学生们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对话,学习复述课文的内容,在练说蜗牛妈妈的话时,复述的内容就将文章脉络罗列理清了。在复述中,更是将蜗牛从此只能慢慢地爬行这份难过表达了。这份表达的体会,不就是寓意所在吗?骄傲自满后,不再能飞的难过;如果谦虚,还能飞行的快乐。学生们就在这节课上收获了这份寓意。这份收获不靠说教,而是自主感悟所得。
浓浓的语文味,让寓言也生动了起来;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起来;浓浓的语文味,更让课堂丰富了起来。
听完这节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那么流畅。但写字教学这一块,我觉得值得探讨: 苏老师旨在让学生自主识字,练字,让学生说说这个字书写时注意什么?二年级的同学,在书写生字时,应该有自主识字能力,尤其是对于字的结构。“翅”是个半包围结构,关注结构才能把字写漂亮。学生的自主认识都停留在了某些笔画的基本书写上,这应该是一年级的内容,二年级可以尝试让其看出“支”和“羽”的位置关系。如果能有这样的关注,学生在接下来的书写可能效果会更好,事实上,课堂呈现的书写问题也就是结构的摆放。
中山路小学
沈花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篇四
走语文的路,赏语文的景
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学校
曾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冠名也越来越多:情境教学、诗化教学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始终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姓语,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课应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期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内容跑的怪圈。”
一、抓住关键入文本。
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情来自意蕴丰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读,让课堂如不断拓宽的泉眼,引得学生思维的泉水欢快地向外奔涌。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教师抓住“脱鞋绾裤”一词。学生利用字典理解“绾”的意思后,教师说“脱鞋绾裤”的意思是......那就是说,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赶集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访友就必须得......,一句话,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得......,从一次次的“脱鞋绾裤”中,你明白了什么?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这样,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一点一点,贴近儿童心坎,由词语到文本,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本来的意思,还潜意识明白了词语背后的含义,让词语的内涵变得丰厚起来,最终达到文字与儿童心灵融为一体。
特级教师朱先云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首先抓住这三个词,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优美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在教室里轻轻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绪。“未成曲调先有情”,孩子们进入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情思中。
二、斟词酌句悟情感。
语文教学就是要品,在重点的词语上、在情感丰富的句子上学会逗留,多走几个来回,多搞几次摩擦,看能不能碰出一点听说读写的真“火”,品出一点语言文字的真“味”。(刘武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德国绮丽的景象。一位教师对“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这样处理的:
1、想象画面,读着这两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吗?
2、练读并随机理解“姹、嫣”的意思,指导书写生字。
3、段落引领;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象,仿佛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出示)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的景象就叫“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欣赏:你们的朗读仿佛又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请看(出示鲜花满街的图片并配乐)美读积累:让我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中,把这份美丽永留心间。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通过多种形式将两个词语融合在一起读成了一幅画面,打破了传统词语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再语境中学习,同时,在以词带句,以读带讲的过程中,学生也将绮丽的画面和语言同时积累了下来。
三、有效拓展促运用。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学生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点明中心的作用,我们应以这些中心句为生长点,有效拓展,从而使语文课堂向更精彩,更深入发展。请看薛法根老师在《槐乡五月》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觉得槐乡怎么样?
生:槐乡非常的美!(读)“槐乡的山??似??,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近看如??”
师板书(似、像、如)有谁读懂了这三个字? 师:同样的槐花为什么有不同的样子?
师:是的,作者非常喜欢槐花,于是用了三个比方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似、像、如”写一写槐乡的美。
薛法根老师紧扣文本多用比喻这一语言特色,抓住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是你个比喻词“似、像、如”,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明白把槐花比作三种事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传达喜爱的情感。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拓展。课堂中,薛老师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肌理,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既启发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一体的拓展走进了学生心灵深处,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蓝本,整合资源,加强对比阅读,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活学活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在教学《荷塘旧事》月光下荷塘的美景时。教师抓住几组词语:月朗风清,浮光跃金,繁星闪烁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品读感悟,通过读、批注、议、想象体会荷塘美景,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荷塘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此时,荷塘美景已进入学生心灵,这时,巧妙借用拓展阅读中的《荷塘月色》开展比较性阅读,更好地突出了语言表达特点,为培养学生语感,积累感悟提供了材料。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语文学习,教师做到了心中有语言,学生的语言学习必将获得有效生成。
“语文课应实现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我们要将视角瞄准在语文的本体上,把握语文的实质,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在语文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篇五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书中描写的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孩子们一起感同身受,不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时也为读书铺下了基石,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发了读书的欲望,让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教师繁琐的说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下滋生。
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篇六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并亟待解决。
2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
语文味并非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我们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另一次
交流会中,我有幸听了我校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新课程研讨课《山中访友》,其教学过程如下:
2.1感悟与熏陶
执教者以一幅幅山林美景,配乐朗诵课件,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唤起情感,体验意境。
2.2整体感知
作者文中访了哪些朋友?说说这些朋友各具什么特点?让学生走进意境,融入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3体验探究
“你喜欢山中的那些景物?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融入课文,突出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
2.4拓展、创造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山林有友,身边也有许多可亲、可爱的朋友。一株小草、一朵野花、一座小石桥等,你能对他说几句话吗?”
从课文中走出来,进入生活,在课件的配合下,使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世界,在学习课文之后,使语文的外延延伸,去拓展、去创造。
2.5现实与思考
“面对人与自然的现实,说说你的看法。”对此展开讨论,明辨是非,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无谓的讨论,没有热闹的场面,在一些喜欢热闹的同行眼中可能会有互动性不够之类的评价,但本人认为这堂课处处扣住了《山中访友》的语文现象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突出了语文的本位,确是一节不可多得的语文课。
3“语文味”从何而来
3.1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切感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执教,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3.2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课文。
语文味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
3.3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
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记得在南宁市早年的创新语文技能大赛中,有的规范严谨,给人儒雅正宗之感;有的激情满怀,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尽管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此,在教
学说明文时,宜以准确、简明、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鉴赏诗歌时,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分析议论文时,教者语言更要严谨、周密等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我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本位教学,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02 [3]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3 [4]陶成生:《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