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推荐6篇)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的艺术特点
引言: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其中,《一剪梅》是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词的形式、情感表达以及意象描写三个方面来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的艺术特点。
正文:
一、词的形式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一首七绝词,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整首词以七绝四首共二十八字的形式呈现。这种形式简洁明了,每句的字数控制得当,既能表达词人的情感,又能给读者留下余韵。同时,七绝词的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也增强了整首词的韵律美。
二、情感表达
《一剪梅》是一首豪放激昂的词,词中透露出词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情感。词的开篇即表达了词人对逆境的坚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里的“红藕”和“玉簟”是象征夏天和春天的意象,而秋天的到来则意味着离别和寂寞。然而,词人并不因此而气馁,她选择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的精神。
三、意象描写
李清照的《一剪梅》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来体现词人的情感。词中出现的“红藕香残玉簟秋”、“露凝花”、“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意象,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这些意象的运用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和美感。
结论:李清照的《一剪梅》通过形式的巧妙运用、情感的真挚表达以及意象的生动描写,展现了词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也能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李清照《一剪梅》的文化意义及教学设计
引言:李清照的《一剪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文化意义及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来探讨《一剪梅》的价值。
正文:
一、文化意义
1.表达情感:《一剪梅》以梅花为意象,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梅花被视为冬天中的瑰宝,象征着坚强、不屈的精神。通过词中的描写,词人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的情感,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体现审美观念:李清照的《一剪梅》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梅花的描写来体现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这种审美观念强调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
1.理解词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意象,并与词人的情感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感受到词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2.朗读演绎:通过让学生进行朗读演绎,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演绎,体验词中的情感,并通过演绎来理解词的内涵。
3.创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一首与《一剪梅》主题相关的词作。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一剪梅》的理解。
结论:李清照的《一剪梅》不仅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一剪梅》的赏析和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齐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学生回顾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三、写作背景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伉俪情笃。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四、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五、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
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
学生齐读。
六、研习新课
㈠学习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吗?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上阕小结:写女诗人的独居生活。
㈡学习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
㈢全词总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神驰遐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这首词的特点:
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
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
①玉簟秋寒
②独上兰舟
③月满西楼
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七、拓展阅读
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和联想与想象,理解李清照另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代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此词写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实际上有一个指导思想:通过一篇的教学而认识一类的作品,课堂教学中,将李清照前后时期联系起来便于把握她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从情境中发掘诗词内在的情感之美。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篇五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
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
(五)、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六)、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品:
音韵美藕残簟秋花飘水流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上寂寞生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闲愁
盼下
锦书眉头
望上
团圆心头
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