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的教案设计【优质3篇】
归园田居的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归园田居的意义与价值
引言:归园田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追求自然与宁静的居住方式,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归园田居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
一、归园田居的意义
1.1 追求自然与宁静的居住方式
归园田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逃离纷扰都市生活,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理想居住方式。他们在乡间建造庭园别墅,靠近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宁静与安逸的生活。这一居住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1.2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归园田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人士大夫们在田园生活中,不仅修身养性,弘扬儒家精神,还注重文学创作与艺术修养。他们以自然景色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画作和音乐作品,为传统文化增添了瑰丽的一笔。
二、归园田居的价值
2.1 弘扬人文精神
归园田居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学习归园田居的价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美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2.2 发展创造力
归园田居注重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通过参与诗歌创作、绘画和音乐表演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
3.1 观摩名人归园田居
组织学生前往有名的归园田居景点,如苏州的拙政园、石头城和西泠印社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归园田居的魅力,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2 学习传统诗词与绘画
引导学生学习归园田居时期的经典诗词和绘画作品,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杜牧的田园诗等。通过分析和欣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归园田居的精神内涵,并且尝试自己的创作。
3.3 组织艺术创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诗歌创作、绘画和音乐表演等。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和借鉴。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归园田居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归园田居的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归园田居的现代意义与应用
引言:尽管归园田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追求自然与宁静的居住方式,但其现代意义与应用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归园田居的现代意义与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和应用这一传统文化。
一、归园田居的现代意义
1.1 环保与生态养生
归园田居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环保与生态养生。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1.2 健康与心灵修养
归园田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心灵修养。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学习归园田居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
二、归园田居的现代应用
2.1 社区园艺与绿化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园艺与绿化活动,如种植花草树木、打理花园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归园田居的乐趣,同时也能够为社区环境做出贡献。
2.2 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现代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参观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合作社,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技术,并思考如何将归园田居的理念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设计
3.1 社区园艺与绿化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园艺与绿化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花草树木等。通过实际行动,学生能够体验归园田居的乐趣,并提高环保意识。
3.2 参观农业科技园区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业科技园区,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技术。学生可以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创新,思考如何将归园田居的理念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归园田居的现代意义与应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能够探索和应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这将为学生的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归园田居的教案设计 篇三
归园田居的教案设计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一: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并不具有美感,例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特别是鸡和狗,都是农村最平常最常见的景物,怎么会美呢?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点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回答问题不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具体分析炊烟、桃李的美,这种思路值得赞赏;有的同学能够将写作语境、作者的心境与诗歌本身结合起来解读,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那除此以外,有没有别的视角,例如诗歌的文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