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精选6篇)
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古诗词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词选集、纸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Step 2:古诗词的特点介绍(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抒发感情等。通过示例诗词的朗读和分析,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3:古诗词的写作技巧(2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如对仗、押韵、运用修辞手法等。通过示例诗词的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Step 4:诗词创作练习(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古诗词写作技巧,自由发挥进行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
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魅力。
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意境表达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表达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古诗词选集、音乐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课堂氛围。
Step 2:古诗词的意境介绍(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意境特点,如山水意境、季节意境、人物意境等。通过示例诗词的朗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Step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2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如表达思乡之情、抒发爱情之情、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等。通过示例诗词的分析和欣赏,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之深。
Step 4:情感体验练习(1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
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三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理解诗意、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2.背诵全部诗歌。
3.品味精妙的语言。
4.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学法引导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识记理解和评价自己最喜爱的名句。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作者简介,前三首诗的欣赏
教具学具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教学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描写什么的?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诗,为什么?
《别云间》
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冰心《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从而引导我们要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生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领会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关于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学生在以前都学习过,在本课作者运用得更多更妙。
二、课型、课时:
讲授课、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2、领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3、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2、给文章分层,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
3、反复朗读、体味有关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感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珍爱生命,战胜困难,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
六、教具:
多媒体、黑板。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生物学,认识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那么看见这些生命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谈论)今天让我们走进生命的世界,随着冰心老人一探生命的本质。
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五
《乡愁》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余光中的《乡愁》
教材分析
1.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该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其主题是“土地情思”。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便是《诗两首》。余光中的《乡愁》是其中的第二首,是写思乡愁绪的。在诗中,诗人有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别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心事和外国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学生的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的美。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教学时,要向学生分析这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得好在哪里。这些形象(即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想象。教学时,作为教师的我,将对诗中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我觉得应该是在让学通过把握诗歌中四个中心物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进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
2、积累背诵该诗。
二、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抽象化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想爱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朗诵,指导学生朗诵、学生朗诵等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浓浓的乡愁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满怀对祖国。家乡深沉的爱去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
结合音画效果,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进入乡愁的世界。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个阶段,找出每个阶段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引导学生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的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教学过程
九年级语文诗词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六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全文只624字,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责任,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刘禅,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全文以议论为主,融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世人推崇和传诵。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此情此意形成了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应为议论体的杰作,抒情体的典范,古文中的精华。是每位学生必须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的篇目。
教学本文时,应要求学生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议、叙,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为当堂成诵。教学难点为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理解诸葛亮的忠。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为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背诵课文。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正音:
陟罚臧否(zhìpǐ)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疲弊(bì) 行阵和睦(háng) 妄自菲薄(fěi) 裨补阙(bìquē) 崩殂(cú) 以彰其咎(jiù) 夙夜忧叹(sù)
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如:
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 引喻失义
⑶ 性行淑均
⑷ 察纳雅言
⑸ 庶竭努钝
⑹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⑺ 深入不毛
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又如: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⑵ 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词的活用。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
⑴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
①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⑵ 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⑶ 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
1、再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⑴ 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① 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② 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③ 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⑵ 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① 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② 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五、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总结、扩展
1、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为国的心情,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文章周密畅达,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也难怪前人忠有《出师表》的说法。
2、结合《隆中对》及本文,阅读下列文章(印发给学生),讨论,理解诸葛亮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