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推荐6篇)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一
标题: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
第一节: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1. 掌握高斯消元法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高斯消元法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解线性方程组的技巧。
教学内容:
(1)回顾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介绍高斯消元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高斯消元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复习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引出解线性方程组的需求;
(2)介绍高斯消元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强调化简和变换的重要性;
(3)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高斯消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4)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节:线性方程组的应用
1. 掌握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解题训练,使学生能够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介绍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背景;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技巧。
教学过程:
(1)介绍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技巧;
(4)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高斯消元法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方法,并能够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例分析和解题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二
标题: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
1. 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的定义及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的定义及运算法则,使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
(1)回顾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介绍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的定义及运算法则;
(3)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引出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
(2)介绍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的定义及运算法则;
(3)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方法;
(4)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节:平面向量的应用
1. 掌握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解题训练,使学生能够将平面向量的运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介绍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背景;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将平面向量的运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技巧。
教学过程:
(1)介绍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3)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掌握将平面向量的运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技巧;
(4)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将平面向量的运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例分析和解题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四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会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为下一节学习三角函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弧度制定义;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地互化换算;弧度制的运用。
难点: 理解弧度制定义,弧度制的运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50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0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二、讲解新课
1、角度制规定:将一个圆周分成360份,每一份叫做1度,故一周等于360度,平角等于180度,直角等于90度等等。
弧度制是什么呢?1弧度是什么意思?一周是多少弧度?半周呢?直角等于多少弧度?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如何换算?请看课本,自行解决上述问题。
2、弧度制的定义
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角,记作1,或1弧度,或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师生共同活动)探究:如图,半径为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的终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终边与圆交于点。请完成表格。
我们知道,角有正负零角之分,它的弧度数也应该有正负零之分,如-π,-2π等等,一般地, 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角的正负主要由角的旋转方向来决定。
角的概念推广以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
四、课堂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课后小结
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也可借助“计算器”《中学数学用表》进行;在具体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可以省略 如:3表示3rad sinp表示prad角的正弦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广之后,无论用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1 a组第7,8,9题。
板书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__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__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__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 篇六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 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 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 ,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 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 “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