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经典6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主题:《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与实践

导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材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计的要点

1. 知识的系统性: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按照课文的内容与学科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都是有机衔接的,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学习策略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写作、听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为例,教学设计与实践如下:

1.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古代诗人的生平介绍、古诗词的鉴赏、古诗词的背诵等。

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结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既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实践有效,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主题:《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的教学策略分析

导语: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将通过分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的教学策略,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一、教学策略的选择

1. 多媒体教学策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中广泛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的策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情景教学策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通过情景教学的策略,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合作学习策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1. 情景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比如通过模拟对话、实地考察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2.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观看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语文知识。

3. 合作学习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策略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习笔记、作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结语:《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的教学策略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既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只有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华南虎》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看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兽中之王)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虎氏家族本有八个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南亚虎、苏门虎、爪哇虎、里海虎、巴厘虎。本世纪三十年代,巴厘虎率先灭绝;六十年代,里海虎也绝种;七十年代,最后一只爪哇虎又在地球上消失了。不到五十年,先后三个虎种和这个世界告别。

1949年时,华南虎有4000只,八十年代初剩下150至200只,现在有关专家预测,20只左右。1973年5月,国务院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中,把华南虎列为三级保护动物;1977农林部又颁布文件,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79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华南虎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50年代末东北虎就与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一道被列入保护范围,而当时华南虎却被列为"害虫"。50年代,仅一个福建省,解放军和民兵捕杀的华南虎有案可查的便达530余只。并出了无数打虎"英雄"。 目前尚存的其它四种虎还有:孟加拉虎:大多生活在印度,也有一些穿过了尼泊尔、孟加拉、不丹等。估计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数量大约为3159至4715只; 苏门答腊虎:仅生活在苏门答腊,栖息的范围从平原森林到高山。现存的它们,大约有400至500只。苏门答腊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小的一种;东北虎估计野生还有360至406只。东北

虎是8个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东北虎的桔黄色要比其它种的虎淡一些,它的条纹不是黑色而是棕色,条纹的间隔比较宽。它的胸部与腹部都为白色,其颈部环有一圈非常厚实的白色毛;东南亚(印支虎)分布在泰国的中部,在中国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半岛也一样能发现印支虎。估计还有1227至1785只野生的印支虎。还有大约60只生活在亚洲和美洲的动物园中。它比起孟加拉虎来更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条纹既短又窄。印支虎的食物是野猪、野鹿和野牛。在理想的栖息地中,一般是每100平方公里可有4至5只成虎。

( 《北京晚报》 )

华南虎是现代虎的八个亚种之一,为中国特有,所以又称中国虎。原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体型较小,尾较细短;毛较短;毛色较深;身上有黑色条纹,宽而密集,体侧常出现上下两纹相接连成的菱形纹;毛皮幅大艳丽;性格凶猛,动作敏捷。华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今日,华南虎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存活数目极少,野外数量不过20只左右。目前,华南虎已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难字词)

三、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请学生找出值得品析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质疑。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观众用“砸”、“呵斥”、“劝诱”等方式来对待华南虎,而且不知道自己践踏华南虎的尊严是无耻的,在高贵的华南虎面前他们显得多么卑微和可笑;卑微的观众害怕华南虎,隔着两道铁栅栏仍感到“胆怯”,岂不显得可怜?

③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④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出新课。

二、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这首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呢?

——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_”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关于作者: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由这些,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提示让我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 ”“我”明白些什么?(生补充,口头回答)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三、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威武而充满力量,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布莱克一诗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赞扬。

3. 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自由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做人,就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借物喻人,用象征手段来写作,表达情感。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华南虎》

教材分析:

本诗创作于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在桂林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只通常意义上的老虎,而是另一个“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齿”“铁笼”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当时在干校的绝大部分学员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别的城市,而自己是属于少数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异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说:这只虎与我当时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则深深震撼了 “我”,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发自“我”的灵魂深处,诗人借虎喻人,全诗赞扬的是华南虎,表现的却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所表现的深层意义,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说一句完整的话:

虎啸、鱼游、雁翔、万事万物 ,世界 。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营造气氛,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自行正音 .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朗读流畅、节奏合理、停顿恰当,语气、语调符合文意 .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它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园。它本属于大山与森林,属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儿子,现在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这是一个扭曲生命的环境 .

华南虎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

有关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 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

2、“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诱惑”,冷漠粗暴灵魂麻痹,这是一群没有独立人格自我意识的群体,有时还会助纣为虐;“我”良知未泯,从华南虎身上感到一种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灵魂被震撼而觉醒 .

四、深层研讨,评论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

2、探讨诗歌的主旨 .

3、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

4、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作者说:“我终于明白……”请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谈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5、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及“观众”“铁笼”“我”等的象征意义的 .

教师点拨:

2、诗人以被囚禁在铁笼中,失去自由还饱受摧残嘲弄的华南虎形象为象征,表现了自己及同类人在艰难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

3、这首诗作于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动乱”时期,那是个最没有诗意的年代。诗人在干校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那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回到干校,写下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应该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

4、省略号隐去了“我”的内心活动,“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内心,迫使“我”作一场灵魂的追问。“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词说明“我”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那滴血的趾爪,那腾空而去的具有动感的形象,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它让 “我”看见了人类的希望。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不羁的个性引起了诗人灵魂强烈的震撼,它唤起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诗人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保持独立、健全的人格奋然前行 .

5、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与之相对的是禁锢自由,代表邪恶的铁笼。通过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

“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这是一群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在诗中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无耻、卑微、无聊、自以为是,他们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

“铁栅栏”“铁笼”“灰灰的水泥墙壁”作为对华南虎“专政”的工具,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的囚具。愚昧的大众蔑视老虎向往的“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

“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我”毕竟良知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 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我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 石破天惊的咆哮”,这声音来自“我”的灵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灵魂的觉醒 .

六、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1、朗读指导:

第一、二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第三、四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读出它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

2、学生自由朗读,深入品味情感 .

八、巩固拓展

根据提示自己写一节小诗。

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积累词语 .

2、课外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可能会遇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从不同层面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的语言神态等描写的品味,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启发式教学:以启发、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小组合作,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二)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法: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我与地坛》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呈现片段: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

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再读文章,了解文章在叙述方式上的特点,从而拓展知识。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1、了解叙述方法——“插叙”

2、文中插叙的内容和作用

要求: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插叙的内容,思考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常用的叙述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日常写作中掌握插叙这种方法技巧。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春》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绘春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相关文章

最新防火防电安全教育教案小学(精简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
教案大全2014-05-06
最新防火防电安全教育教案小学(精简6篇)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教案(最新3篇)

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今天yjbys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教案,以供参考!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教案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
教案大全2015-09-04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教案(最新3篇)

小学扶贫教案中班【通用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
教案大全2012-02-04
小学扶贫教案中班【通用4篇】

大班音乐《玩具进行曲》教案(优选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
教案大全2015-08-02
大班音乐《玩具进行曲》教案(优选4篇)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案(通用3篇)

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研究部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安全事故已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为您介绍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
教案大全2014-07-06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案(通用3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推荐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教案大全2015-08-06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