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精彩6篇)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教学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下面将以《小猪的困惑》这篇课文为例,介绍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小猪的困惑》这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小猪的经历告诉孩子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教案中详细解析了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教案中还安排了一些练习和活动,如课文朗读、词语解释和情景表演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方面,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教案中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教案还提供了一些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如课件和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同时,教案还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最后,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案中设置了一些启发性问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此外,教案中还提供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任务和活动,如写一篇小猪的日记或设计小猪的新居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信在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的指导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进。下面将以《小红帽》这篇课文为例,介绍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效果。
首先,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小红帽》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教案中详细解析了课文的结构和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教案还设置了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和活动,如问题回答和情景表演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案中设置了一些启发性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案还提供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和写作任务,如编写一个新的结局或写一篇小红帽的日记等,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教案中设置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教案还提供了一些多媒体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如课件和图片等,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最后,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案中设置了一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教案还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通过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相信在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的指导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三
1、少年
教学目标:
1、会读“仞、茁、翱”,学会“冈”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能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并从中受到感染。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所赞美的少年的精神风貌。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少年的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少年所具有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爆竹声中一岁除”,当我们过完令人兴奋的春节和轻松愉快的寒假,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来上学时,你闻到春的气息了吗?请你用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来描绘春天。
2、这些词和句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呢?(出示“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等词卡)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春天!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的春天!今天我们来一起品味现代诗人臧克家的《少年》!像春天一样的少年!(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
1、快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
2、谁能大胆地站起来,准确地读给同学们听?(每节一名同学读,读的时候,老师及时纠正字音)
3、(出示词卡“山冈、万仞高山、刀刃、嫩绿、茁壮、翱翔、猛冲猛撞、英秀)指名读、齐读这些卡片,比较“仞”和“刃”,理解“翱翔”和“茁壮”。翱翔:在空中盘旋地飞。茁壮:(年轻人、孩子、动植物)强壮;健壮。
4、汇报你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5、释疑。
三、品读课文。
1、默读全诗,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再读书,要静心默读。看看作者将少年比作了什么?生默读后回答。(2)太阳、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重点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节。
(1)看着你们灿烂的笑脸,听着你们充满朝气的声音,我仿佛见到一轮红日正冒出山冈,就像诗人写到的那样——(指名读诗的第一节)
(2)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感受呢?
①引导学生从“六七点钟”体会新的一天的来临,充满了幻想,充满,希望。
②用换词的方式将“冒”换成“升”让学生感受“冒”的一种蓬勃向上的力。
③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用生生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少年的朝气蓬勃。
(3)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当你自信地站在镜子面前,你会对自己说——(很有节奏地指名说)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一起读读第一节。
教师小结:老师真羡慕你们!真是“朝气蓬勃”!(4)指导背诵。
5)告知学生,在“少年——”这一句式中,破折号是语气的延续,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呼唤,感情非常真挚。
四、学习生字。
1、再次认读生字。
2、指名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红彤彤、源泉、嫩绿、茁壮成长、翱翔、英秀、希望、乳汁、撞击、磨损、刀刃、未来。
2、指名读课文。
3、有感情背诵第一小节。
二、小组合作,学习其他部分。
1、带着这种感情,把后面的几节好好读一读。读完后,把你最欣赏的一节读给你的小组伙伴听听,并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师巡视、倾听、指导)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
第二节抓“万仞”“源泉…?哗哗”,引导学生从“万仞”的高和“源泉”的生生不息来体会那种奋勇向前的冲劲。
第三节抓“嫩绿”“茁壮”,领略其中蕴涵的勃勃生机。
第四节抓“小鹰…翱翔”,谈谈自己远大的志向。
第五节抓“乳虎”“猛冲猛撞”,感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毫无畏惧和斗志昂扬。
第六节抓“刚磨好的刀刃”,用刀刃的锋利无比来引导学生理解锐气十足的亮光。
3、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不禁涌现出——(开火车读、齐读词卡:朝气蓬勃、奋勇向前、勃勃生机、志向远大、斗志昂扬、锐气十足)
4、从你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骨子里透出的自信,老师发现——其实,你们就是这充满生命力、气血旺盛、活泼可爱、毫无畏惧,具有进取精神的少年!不信,把诗中的“少年”换成“我
们”,一齐读读看!
5、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时想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
6、再次指导朗读。
7、指导生按照板书进行背诵。
三、小结。
好一群“人中的英秀,未来的希望”!难怪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赞美你们。不仅有臧克家,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也这样写道:“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昵?试着说一说,写一写吧!(此时可渗透“语文乐园(一)”中的名言。)
板书设计:
太阳 朝气蓬勃 源泉 奋勇向前
1、少年 小树 勃勃生机 人中的英秀 小鹰 志向远大 未来的希望 乳虎 斗志昂扬 刀刃 锐气十足
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源泉(yuān yuán)嫩绿(nèn lèn)翱翔(xánɡ xiánɡ)乳虎(yǔ rǔ)刀刃(rèn lèn)撞开(zhuànɡ zuànɡ)小鹰(yīn yīnɡ)茁壮(zhuó zuó)万仞(rèn rènɡ)
二、照样子,一字组多词。磨:(磨灭)(磨练)(磨难)(磨刀)望:()()()()源:()()()()英:()()()()秀:()()()()
三、按原文填空。
少年——像 的太阳,红彤彤。少年——像万仞高山的,哗哗。少年——是人中的,未来的
课后反思:
2、小松树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理解“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体会“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难点:
扣住关键词句读懂小松树能长成这片森林中最高一棵树的原因,感悟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唱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松树》,学生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按小松树的成长过程将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幼小的小松树渴望长高。第二部分:(3-6):“长高了许多”的小松树所看到的美景。第三部分:(7-10):一两年后,小松树看到了更广的天空,更远的森林。第四部分:(11):小松树明白了“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道理。
3、小松树在不同的阶段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内容。
4、练习复述课文。
三、学习生字生词。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2、交流学习心得。
3、练习书写生字。
四、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知道了什么?
2、感情练读,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句话。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刚剐长出的小松树是那么——(生:嫩),那么——(生:矮),就连龙骨草也长得比他——(生:高得多),他巴不得——(生:一下就长高),了解龙骨草的——(生:后面有什么)。
2、有感情地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读中品味。
1、自由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与刚长出时相比,小松树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1)小松树的样子变了,越长越高。(相机朗读有关内容)(2)小松树看到的景物变了,他看得越来越远。
①“现在他看到了苍翠的蕨草……他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湛蓝湛蓝的一小块。” a、教师朗读句子,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b、你能用彩笔描绘出这时的小松树所看到的情景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评议。)c、师:刚长出的小松树,看到的只有龙骨草,一两个月后,他看到了这么多、这么美的景物,是因为他——(生:长高了许多),这让他多么——(生:兴奋、高兴)。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一年,两年,越往高处长,天空就越宽广,越辽阔。”“这时,他望见……还是森林。森林,森林……”
a、自由朗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松树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b、读一读,比一比,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 望得更远,还是森林。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变化:从开始的“看”到后来“眺望、望见、望过去……”说明松树在长高。
4、小松树在成长,变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但小松树有一点没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思考,用“——”在书中作上记号。(1)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教师巡视点拨。
(2)全班交流:小松树的想法没有变,具体表现在——
①小松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投有变。
出示句子:
“他还像从前那样,看着,寻思着:?树后面又有些什么呢?… “那么,森林后面还有什么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表现小松树的好奇。
②小松树盼望快点长高的迫切心情没有变。
“一个月,两个月,他看哪,想啊,长啊.终于长高了许多。”
“他看哪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就长得更高更高!”
激发想象:小松树会想些什么呢?抓住莺点词“巴不得…”“一下就”体会小松树盼望快点长高 的迫切想法。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松树迫切的心情。小松树看到了这些,虽然很高兴,但并不满足。”
“然而,他还要往高处长,不停留。”
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不满足、不停留”感受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梳理小结:从小松树成长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你明白了小松树为什么能“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树”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由于小松树总想知道“后面有些什么?”总是巴不得一下子长得更高,“不满足。不停留”,所以他才能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树。6.小松树已经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想象一下,这时小松树望见了什么?
三、拓展训练。
1、小松树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明白了——(生齐读: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2、果你是小松树,请你自豪地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样想的。
3、背古诗《登鹳雀楼》,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句与小松树明白的道
理是差不多的。
4、在高处,我们的确能看到更远处的事物。你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想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6、师生共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按小松树的成长阶段,分组分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小松树 看到 龙骨草
蕨草、蘑菇、野 花、树、一小块蓝天 宽广、辽阔的天 空、森林…… 更远的地方 想到
后面有什么巴不得一下就(不满足,不停留)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课后反思: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
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4、教师创设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句子?为什么?
3、再次诵读古诗,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进步。
4、下面我们都做小诗人,不拘形式地练习背诵古诗。
六、适当扩展,学习古诗
过渡:刚才,我们一边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这首诗读得有滋有味。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1、请大家看材料——《绝句》,这也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
2、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用最段是时间就能够把古诗学会!(学生自学古诗)
3、大家读书真认真!下面我们人人都做小老师,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说一说。大家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结合成小组,或者是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咱们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4、各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学习成果,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好古诗。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读出感情了?学生诵读《绝句》
7、教师总结:看来同学真的是无比的聪明,一块合作就学会了古诗。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8、放录像,学生欣赏
9、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10.师总结: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韵——诗歌朗诵会》。
板书:
课后反思:
游园不值
出色满园
红杏出墙 喜爱春天
赞美春天
语 文 教
年刘
组
案
四 级
纯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四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江夏区
何彩莲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愁眉不展、赫赫战功、威风凛凛、文静俊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发挥想象,深入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新词,提示难记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4、学习1、2自然段。
一、导入
(问好,初次见面,有必要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给你们念一句诗,我的名字就在这诗里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谁能猜到我的名字? ——何彩莲。见到这句乐府诗,你们就会记起我的名字了。乐府诗里,还有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诗》,诗中讲述了花木兰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花木兰这个名字吗?知道她是个什么人吗? 生:听说过,她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是啊,千百年来木兰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花木兰已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她从小喜欢习武,自幼跟随爹爹学习骑马射箭、舞刀弄枪,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但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只准男儿上阵杀敌,女儿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织布、种地,为什么就出了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呢?由《木兰诗》改编了一篇课文《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让我们到课文《木兰从军》中去读一读木兰的故事吧!(131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完全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⑴认读生字,并指出难记字:由学生自己想法子。⑵认读生词:
焦急万分
愁眉不展
赫赫战功
日思夜想
威风凛凛
文静俊美
赫然在列
千里迢迢
无可奈何
依依不舍 ⑶指出多音字:
将(将军、将士)
燕(燕山、燕子)
撩(撩起、撩逗)
3、再读课文,看看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揭示课题:“从军”即参军,齐读课题。
三、理清层次,把握故事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主要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2、引导用词概括,边板书:
一、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二、千里出征
杀敌建功
三、辞官还乡
重换女装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
1、课文中有一句话总的概括了人们对木兰的评价,找出来——
指名读出第一自然段,读好“女英雄”、“花木兰”。
“女英雄”是人们对花木兰的美称,这样总体评介式的开头,我们也可以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谁能想到怎么用?(学十不如用一,用得好!)
2、再读第二自然段,那时候,局势有多紧张?
理解“朝廷不断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
木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五、带着思考质疑,自主阅读课文,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深入解读文本,认识木兰孝顺懂事、英勇善战、不慕名利、爱家爱国的美好形象。
2、在感悟中理解“焦急万分、愁眉不展”等词义。
3、在语境中体会“披、跨、渡、过”等用词的精准。
4、受到木兰的感染。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读四字词语。(指名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2、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或简要,或完整。)
过渡:上节课,我们还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了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那么这节课,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深入地弄清哪些问题?
二、解读文本,认识木兰 1﹑生质疑,师整合问题。(提真问题,提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能让我们深入认识花木兰这位女英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木兰。
2﹑学习3~5自然段,了解木兰从军的原因及其性格特点。⑴读读课文,看看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以顺着孩子们刚才提
出的问题,说,刚才大家提出了“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
划出相关语句。
⑵指名说说原因,再把划出的相关语句读出来。(大屏幕呈现)
①
想到父亲病老,想到弟弟年幼,想到朝廷的征兵令。透过木兰的这些想法,我们看出她究竟在担心什么?
生:父亲去打仗,只有死路一条,弟弟幼小,去了也只会送命,可朝廷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师:是呀,你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体验到了木兰此刻的心情,请你读读,读出她此时的心情。师评:听了你的读,我似乎看到木兰此刻正在房间里焦急地踱着步,唉声连连。谁再读读。师评:我似乎听到木兰的一声声叹息。课文有两个词语写出了她的这份焦急。哪两个词? 生:焦急万分,愁眉不展
师:能不急吗?能不愁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声音要轻)。(齐读)
⑶面对家人的忧愁、国家的危难,一般百姓家的女儿恐怕只会暗自落泪,可木兰女并非呆在家中白白发愁,特别是当她望着母亲忧愁的面容时,终于打定了主意:
(屏幕呈现,指名读出来。)
①
一个女孩子,竟然要去上阵杀敌!木兰不是一时兴起说着玩儿,而是—— 生:打定主意。(指名再读。)
②
但战场上两军交锋,非死即伤,充满艰险,如果你是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替父从军吗?(不会!)
③
设想木兰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的?(大屏幕呈现家人的话)(师扮演木兰家人,学生看屏幕做好木兰的准备。)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酝酿,再与老师一起交流对话。
母亲:女儿啊,这可使不得!你是个姑娘家,哪能从军打仗啊? 木兰:(我可以女扮男装??)
师:你是一个聪慧﹑孝顺的木兰!请你读出木兰的聪慧﹑孝顺。
父亲:木兰,战场上刀枪不长眼,那么多将士死伤无数,你一个姑娘家,如何抵挡得了? 木兰:(放心吧,我的武艺不在男子之下??不怕!)
师:你是一个勇敢、自信的木兰。请你把木兰的话换成对爹爹说,读出木兰的勇敢、自信。
弟弟:好姐姐,我舍不得你走!木兰:(乖弟弟,朝廷的旨意不能违抗啊!你在家好好念书,用心习武,帮我照顾好父母,等姐姐打完胜仗回来见你。)
师:你是一个爱护家人﹑不输须眉的木兰!请你把木兰的话换成对弟弟说,读出。
③多好的木兰姑娘!齐读: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板书归纳:我们看到了一位孝顺、懂事的木兰。】
3﹑学习第6自然段
⑴就这样,女扮男装的木兰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踏上征途。课文对征途中的木兰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快找出来读一读。
①指名读出精彩描述的句子,再看大屏幕呈现。②老师也想读读这句子,边听边想:这段描述中,木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生述:
④ 师:是哪些词语激活了你头脑中的形象?(披、跨、渡、过)
⑤ 师:这几个动词我给换换:你们有什么想法? ⑥ 生:文中的几个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木兰的飒爽英姿。
⑦ 师:是呀,文中用词精准,每一个词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所以,我们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学着炼字炼句。【板书】
师:作者用准确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木兰的飒爽英姿,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木兰的形象吗?
生读
⑧通过作者的文字,通过你的朗读,英姿飒爽的木兰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⑵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历尽艰辛,直奔边关,这一出征就是十年,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涯,课文中仅用了一句话来写,读出来。(大屏幕呈现)
①(刚才有同学提到这个问题:木兰立下了哪些战功?)“赫赫战功”是什么意思?能让我们想到木兰在征战中的哪些表现? ②生述。再读。
① 前面“替父从军”,让我们看到了木兰的孝顺,“赫赫战功”让我们看到了木兰的英勇,读到这里,“不要封官,不求赏赐”又能看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 可见木兰是为了什么而英勇杀敌的?(保家卫国。)
②
师:木兰战功赫赫却不求荣华富贵,爱家爱国、不慕名利,这种英雄本色实在可贵啊!【板书】(刚才提问的同学明白没有?)
4﹑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木兰终于回到家,与亲人团聚。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chang),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此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木兰?
⑴同桌一起读完第7自然段。
⑵将士们是什么反应?(惊讶,是呀,能不惊讶吗?你从课文哪些词语看出将士们的惊讶?)惊讶之余,他们会对木兰说些什么? ⑶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惊讶与敬佩之情。(大屏幕呈现画面及文字)(如何让孩子感悟将士对木兰的敬佩,要想想,从前几次课来看,这一点完成得不理想)整体回归:你们真会读书!不仅读懂了提出的疑问,还读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我们认识了一位孝顺懂事、英勇善战的木兰,一位爱家爱国
不慕名利的木兰。
三﹑颂木兰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竟然出了木兰这位奇女子,难怪人们称颂她为女英雄!
1、木兰的可爱、可敬,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逊色,反倒在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历史上,还出现过其他几位女英雄,如:穆桂英、秋瑾等,有兴趣课外阅读有关女英雄的故事。2﹑诵读《木兰诗》
(大屏幕呈现)四﹑作业:
1、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尽量用到文中词语。
2、课外搜集、阅读有关女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23
木兰从军
女英雄?
(替父从军?
赫赫战功?
辞官还乡?)
孝顺、懂事
英勇善战
爱家爱国
不慕名利
(括号中的问题随教学流程一一擦去。)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五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是针对.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鄂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辨析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顶针句表达效果。
3、积累名言警句,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4、理解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5、习作:写“寒假活动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汉语的丰富多彩,养成积累的习惯,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同座合作读,指明读,教师及时正音。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四人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
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4、全班齐读成语,分男女生读成语,对答成语。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尝试运用。
6、交流拓展:还有哪些意思相近或相对的成语。
二、学习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顶针的句式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全班齐读,进行反馈。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4、教师点拨引导。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句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朴素的感情最美;句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苗儿的变化;句三:环环相扣,环递式的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连锁。
5、齐读,感受语言紧凑琅琅上口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顶针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借助解释理解句子。
2、简要介绍《论语、学而》《礼记.曲礼上》。
3、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4、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5、同桌背诵,齐背。
6、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7、师生共同小结。
四、指导阅读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通读短文。
2、学生简单描述:这则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认真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4、全班相互交流评议。(双方在争执中两败俱伤,让第三方获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5、学生尝试独立讲这个故事。
教后反思: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10字,认识10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并理解“真情、诚恳、风筝、吹拂、陶醉、形影不离、五颜六色、触景生情、苦思冥想、眉习色舞、情不自禁、开虚作假”等词语。能用“情不自禁”、“陶醉”写句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隐瞒真实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要实话实说、不瞒真情是诚信的重要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认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题。
3.解释课题。
“真情”有两个意思:(1)真实的`情况;(2)真实的感情。本文中“真情”指的是什么呢?
二、学生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开火车读课文,生字互查。
3.讲讲课文大意。“真情”是什么?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反馈:读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3.理解词语:“诚恳”、“形影不离”。
四、学习生字。
五、教学小结。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
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
(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总结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1、我的写作梦
作品——放飞()
邮筒——秘密大吃一惊
一天天等待
储蓄罐——一个梦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案 篇六
《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家都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记诵得怎样?敢不敢挑战?
师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七言绝句。
师:发现没有,刚才你们背的诗有些共同特点,整首诗一共有四句(板书:绝句)每句有七个字(板书:七言),我们背诵都是七言绝句,而且七言绝句还有个基本特点:第1、2、4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如:《咏柳》的“高、绦、刀”)。
师:在清朝有个博学多才、于书无所不通的著名学士,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纪晓岚吟诗》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纪晓岚。
请大家跟老师一块儿写课题。师:第一个字读什么? 生:纪(四声)。
师:表示姓氏时读三声。师强调 “晓”字写法。
师:吟,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吟的意思吗? 指名回答。
师:以前人们朗诵诗,都是有节奏、有韵味地诵读,似唱歌般。所以,这个“吟”字,就是轻轻地吟唱。来,我们一起轻轻地、有节奏地读课题。
生齐读课。
师:纪晓岚是什么人?通过预习课文,你能了解多少? 生:纪晓岚是文学家。
生:他能诗能文,很机智。
师:不错,课前大家都收集了资料,对纪晓岚有一定的了解,看大屏幕,谁读读资料? 生:纪晓岚(1724-1805),清代著名学者,其一生作品很多,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阅微草堂笔记》。
师:纪晓岚四岁被称作神童,那他到底有着怎样的才思?待会就来探讨。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考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词,点名学生读。相机解释“篙、橹”。
(知道篙和橹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篙和橹都是撑船用的器物,篙还将船固定住呢,在古代,它们非常常见。)
师:大家发现没有,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字读音一样,字形也相似。生:“光芒”的“芒”和“白茫茫”的“茫” 师:怎样区分它们?
生: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都读“máng ”。
师:“光芒”的“芒”,本意指芒草,后来用来比喻像芒的事物,如,太阳的光芒。而“茫”下面多了三点水,说明与水有点关系,它一般指水或一些事物望不到边,看不清楚,如茫茫大雾,茫茫雪原。课文中是白茫茫的——
生:白茫茫的芦花。
师:就是说,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白色的芦花。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包含了两个多音字。大家看看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不久,水面上的鱼漂晃动一下,突然没入水中,老渔翁用力拉起鱼竿,钓上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师强调“漂”的三种读音;“没”的两种读音。生:大家一起读读这个长句子。
师:读正确了字音,读通了句子,下面再来读课题,从课题你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师:真了不起,课题就是文眼,大多数文章的题目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千万不能放过题目。结合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生:纪晓岚在一个傍晚和乾隆皇帝一块散步,写了一首诗,结果,皇帝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
师:真不错,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文章内容,你的概括能力真不错。那纪晓岚到底写了一首什么诗呢?自由读文章第三自然段。
生读诗。
师:读得流利。纪晓岚是在什么情况下吟唱这首诗的? 生在文章中找。
师:有的同学很聪明,问题出来后,知道赶快去读书,在书中找答案。
生读:“乾隆皇帝觉得这个情景很有诗意,回头看一眼能诗能文的纪晓岚,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还故意为难纪晓岚,要他在28个字中,必须用上10个‘一’字。”
师:皇帝要他作诗,有什么要求? 生:作一首七言绝句。
师:你好像掉了一个词哟!生:要他现场作一首七言绝句。师:“当场“什么意思? 生:立即、马上、现在。师:是呀,掉不得的。
生:还要他必须在28个字中用上10个“一”字。
师:很明显,这是皇帝在为难纪晓岚。面对这么多要求,如果是你,怎么办? 生:怕、担心……
师:是呀,要知道作不出来,轻则惹人耻笑,还说你是才子呢!重则丢职罢官。难啦!可纪晓岚感觉难吗? 生:不难,我从“纪晓岚望着江上的渔舟,来来回回地走了几步,悠然的吟唱”这句看出来。师:老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纪晓岚感觉不难的? 生:“悠然”,看出他很坦然,一点不紧张。师:除从“悠然”之外,还从哪些词体会到?
生:“来来回回走了几步”,因为一般人思考问题会花一些时间,可纪晓岚只不过走了几步,就吟出了诗。生:我从“吟唱”体会到,因为普通人在作诗时,一般比较困难,而他却是“悠然吟唱”。师:那你也像纪晓岚这样悠悠然吟唱一下吗? 生读诗。
师:了不得,背下来了,真是小纪晓岚。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从“望着”看出,一般人想问题都是在低头冥思苦想,而他却到处看,我知道他是在找作诗的内容。看到渔船,他成竹在胸。
生读。
师:那皇帝觉得纪晓岚这首诗吟得怎样?自由读读4、5自然段。看看皇帝怎样评价。生读
生:乾隆皇帝不禁点头笑道:“好!好!好一幅‘秋江独钓图’!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 师:皇帝还有什么评价?
生读:“乾隆皇帝轻吟一遍,觉得这首诗用字绝妙,诗中不但嵌入了10个‘一’字,而且还把老人独自在江边钓鱼的情态,描写得生动传神。”
师:哦,皇帝认为他这首诗用字绝妙。那这首诗“绝”在哪?先来回顾一下,乾隆皇帝给纪晓岚的作诗要求是什么?
生:必须是七言绝句,必须用上10个“一”。师:那纪晓岚的诗达到这个要求没有? 生:达到了。
师:皇帝认为他的诗在于符合要求。(师板书:合要求)
师:这首诗除了“合要求”之外,还绝在哪?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中有写到吗? 生:有,在文章的1、2自然段。
师:好,大家默读文章1、2自然段,结合古诗,读后能感受到什么?或在脑海中产生哪些画面? 生默读,用笔勾画。师: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不久……”这里讲了老人钓起鱼之后的心情,感觉到老渔翁非常快乐。(板书:钓者乐)师:为什这样快乐?
生:因为它钓起一条金色大鲤鱼。
师:刚才大家都画了这一句,说说,这句跟古诗中的哪句内容相符? 生: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师:那这些“拍”“呼”“笑”都是对老渔翁哪个方面的外表描写? 生: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这段中找找,还有哪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找出来,好好品一品,感受一下老人的快乐。生:拉……
好,认真读读这句话,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给你什么感受? 生读。
师:你脑海中有着怎样的画面? 生:高兴,很富有诗意。
生:一幅祥和的画面,老人钓技高超。
师:好,让我们读读前一句话,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了。师范读“他静静……”你感觉这幅画面怎样? 生:老渔翁很有经验,有耐心。生:很专心,很想钓到鱼。
师:作者在写老渔翁钓鱼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定格的画面。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反过来再看看刚才一句。随着水响鱼跃、鸟飞花扬,定格的画面动了起来,不难看出,作者在描写时做到了——
生:动静结合。
师:这种描写,使得秋江独钓图显得格外生气。师:看看古诗,也有“动静结合”的写法吗?
生:“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师:是呀,难怪皇帝认为他的诗用字绝妙,第一自然段给你什么感觉?脑海中出现哪些景物? 生:黄昏时,江面有波浪,白色的芦花、归巢的水鸭、古庙钟声、沉静的大地。师: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落日…… 师:看谁能很快完成练习。课件:
()的落日()的光芒()的芦花()的水鸭()的大地 师描述画面:如血的夕阳……
师:从这些景物,这些词语,你感到这幅画面怎样? 生:很美。
师板书:秋江美。
师:谁读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看眼前能否出现这些景物?
师:老师数了一下,1、2自然段有201个字,而纪晓岚的诗却只有28个字,两个数字一对比,有什么感觉? 生:用字精妙。
师:是呀,字字珠玑。难怪皇帝会这样评价——
生读:好!好!好一幅“秋江独钓图”!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师:读完皇帝说的话,发现这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生:连用4个“好”字,四个感叹号!师:“好”在哪?指着板书:合要求……
师:除了这些之外,还好在哪?如果老师在现场,会这样写诗: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条鲤鱼一上钩。
生不禁“啊!”
师:为什么有这种表情?难道老师的诗不符合皇帝的要求? 生:符合。
师:那老师的诗为什么不好?纪晓岚的诗又好在哪?
生:老师的诗读起来只有一条鱼上钩,而纪晓岚的诗给人感觉渔翁钓了很多鱼。生:从“江”和“秋”,还可以看到老人钓鱼的时间和地点。生:从“一人独占”可以看出老人独享这江秋景。
师:难道只有老人在独享?乾隆皇帝呢?纪晓岚呢?大臣们呢?为什么说老渔翁“一人独占一江秋”? 生:老人眼里什么也没有,只有这一江秋,完全沉浸在独钓的快乐之中了。师:是呀:天地之大,唯我独存这满江的秋色唯我独享!
师:真的只有老渔翁在独享满江秋色吗?你认为还有谁也在享受? 生:我觉得皇帝也在享受,纪晓岚也在享受。
师:是呀,如果这一江秋景不入皇帝的眼,不入皇帝的心,他不会要纪晓岚吟诗。你现在就是皇帝,你怎么来吟这首诗?
生感情读。
师:如果这情这景不入纪晓岚的心,他也不会快速吟唱出《秋江独钓图》。现在你就是纪晓岚,你也来感受这满江秋色。
生有感情读诗。
师:这情这景还会入谁的心呢?让它走进我们的心,自己好好读读。生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的意境,再读,还可以读出更多。难怪皇帝会这样赞叹—— 生再读皇帝的话:好!好!好一幅“秋江独钓图”!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师:乾隆皇帝连用四个“好”,赞叹的仅仅是这首诗好吗? 生:不是,还赞扬纪晓岚是个机智的人。师:不愧是才思敏捷的大学者。板书:才子智 生:在赞美诗同时,还赞扬了秋江独钓景的美。
师:纪晓岚在皇帝为难他的情况下,吟出了这样绝的诗。短短的28个字,将纪晓岚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一一尽收其中。让我们一起来悠然吟唱:
生读诗
师:这篇课文由景入手、从景写人、以事写人,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镇定从容、自信机智、才思敏捷的纪晓岚。纪晓岚的机智来自哪里?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纪晓岚之所以有过人的智慧,是与他从小就勤奋读书又能勤于思考分不开的。他从四岁起开始读书。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说:“自是时始,无一日离笔砚。”
生读
师:就是因为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才成就了才子纪晓岚,做才子不难呀,难在坚持,相信大家以后只有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勤于动笔,你也会成为第二个纪晓岚。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课后再收集一些关于纪晓岚或者其他人机智应对的故事,下周一起开一个故事会。
下课!补充资料:一
纪昀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机敏善辩,“铁嘴”一张,无人能对。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 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抬头一看,乾隆帝正瞪着他,还严肃地说道:“纪昀不得无礼。”这一下,纪昀吓得两腿发软,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找衣服穿了,磕头请罪:“微臣该死!”乾隆帝道:“别的尚可原谅,称我‘老头子’可原谅不得。这 ‘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昀站起来,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着答道:“有,有,有!且听我说,皇帝人称万岁,此谓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称为‘头’;皇帝即是天子,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
补充资料:(原文)
有一年秋天,纪晓岚陪伴乾隆在江南巡游。
这一日,他俩来到一条江边。举目环顾,远处青山迭翠;近处江水翻着银花。岸边成排的桑树倒映在水里,那碧绿的、轻柔的江心里有一位渔夫,正摇着一叶扁舟,舟上挑着一根鱼竿,脚下打着拍子,嘴里哼着渔歌,含笑驶来。真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之感。
乾隆看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兴致大发,不由地吟起宋词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吟到这里,他一时打住,因为再下面已是描写洞庭的夜景,和眼前景色大相径庭了。
乾隆雅兴未尽,便想自己作首诗,抒发一下情怀。但想了半天,他也没搜到合适的诗句。无奈地,他只得转过脸来,对着正陶醉于水光山色之中的纪晓岚说道:“爱卿,你以此景为题作首七绝吧!其中要带十个‘一’字。”
刚才乾隆那些感情的发泄,纪晓岚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见得太多了。乾隆几乎每到一处都要作诗。但他的诗缺乏真情实感,多数是平庸之作。纪晓岚这时也正潜心于诗境之中,听过乾隆的要求,纪晓岚略加思索,便随口吟道: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勾。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纪晓岚吟罢,乾隆一数不多不少正含十个“一”字。而且,此诗感物述怀,情景交融,诗句流畅,内含深意。乾隆不由地连声赞叹道:“爱卿真是诗才棋溢,把难言之景,竟描述得如此维妙维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