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优质6篇)
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一
标题:《课文解读与阅读指导》
导语:课文解读与阅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将对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中的课文解读与阅读指导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课文解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课文中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敏感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解读
通过分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发展。
2.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
解读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3. 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解读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次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导读法
通过教师的解读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读课文,交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个别辅导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读课文
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内容。
2. 分段解读
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进行分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和情感。
3.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读课文,交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教师点评和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二
标题:《写人文学的教学设计》
导语:写人文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写作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将对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中的写人文学教学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人物的感受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2. 培养学生对人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分析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物形象的细节。
2. 作文写作
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对人物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2.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个别辅导法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读课文
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物形象的细节。
3. 小组合作讨论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作文写作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人物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
通过作文的评阅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三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
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和谐教学法
2课时
小黑板、录音机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昨夜星辰》。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郭沫若的戏剧:《屈原》。一说起屈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对他多少也有些了解。下面请一个学生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2、展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章的精彩段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读了这段文字以后,你认为屈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2、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层次。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希望
总结:在呼唤中表现屈原什么样的感情?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因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呼唤与歌颂
怒斥和愤懑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不得不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希望
总结: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出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
决心。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因为
总结: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对自然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本课的艺术特色。
2、展示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学生运用句式说话:
我认为本文中一句最精彩(或最富有激情、最感动人心)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作出如下总结: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此外,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创造一个想像的场域,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爱国人士的故事,及一些有关爱国的诗句。
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五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最新初二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篇六
本设计为张翼健先生主编的国际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而写。《短文二篇》一课系张玉新选编。本套教材教师用书由张玉新主编。
本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两篇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包括古代特有的而且已经接触过的两种文体(说、记),学生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和八年级半个学年的学习,应该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本文,力求尽量弄懂文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知识点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这两篇短文言简义丰,要弄清楚文字的言外之意必须尽量多占有相关背景资料,因此课前印发苏洵、苏轼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进一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作者概况。
1、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3、探究写作特色。
1、积累"职""饰""轼"辙""盖"等文言诗词,"乎""由""与""但"等文言虚词,"无所""虽然""相与"等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词句,从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1、探究写作特色。
2、了解创作背景。
2课时。
第一课时
名二子说
一、导入
1、检查课前预习。学生齐读《名二子说》,个别同学尝试背诵。
2、导语: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一家父子兄弟都有盛名的除了"三曹"就是"三苏"了。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眉山三苏祠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
我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苏轼的《江城子》,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初步了解了苏轼的豪放、苏辙的冲雅,今天见识一下苏洵的凝练。
二、赏析课文
1、教师视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背诵的情况校正读音并范读。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进一步介绍有关知识。苏洵写《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本文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大家还要了解一点,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颇高结果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从京城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3、第一段"轼"名说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说车,先扬"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再抑"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转折自然为了再扬"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用心(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4、第二段"辙"名说在结构上与上一段有何异同?
明确:先说辙,先扬"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再抑"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转折自然也为了再扬"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行文也已经几度曲折。最后揭出正题:"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可见本段与上一段的结构总体上相同,都在极短的篇幅内或扬或抑,两端具有结构上的对称美;但是,一段的结尾是隐忧,其实也是抑,而二段的结尾则是喜悦,可算是扬。小处不同一方面打破了完全对称的呆板,主要还是真实表达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儿子的预测(在赏析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掌握相关词语)。
5、从《名二子说》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特点?
明确:一方面通篇使用比喻,以车之轼、车之辙的特点喻二子的不同性个特点,十分贴切;一方面在极短的篇幅内摇曳多变,文势极尽跌宕之能事,颇具功力;一方面如战国策士般纵横捭阖,透彻雄辩,颇具哲理。
三、作业
1、整理文中文言字词和句式,制成卡片。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