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经典3篇)
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 篇一
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源于唐朝时期,成为了一种脍炙人口的典故,形象地描述了李密的博学多才。在古代,读书人往往以文士的形象示人,而李密以“牛角挂书”这一特殊的形象展示了他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
李密,字密之,唐代文人,以诗文才华出众著称。他所创作的诗词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被誉为“李密体”。李密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据历史记载,李密年轻时就对各种学问充满好奇,勤于学习,涉猎广泛。他熟读兵法、法律、医学等各种学科,并且精通音律、书法,还擅长绘画和围棋。
李密在读书时,常常将书卷卷成牛角状悬挂在墙上。这种独特的挂书方式使得他能够更方便地阅读,也更容易吸收书中的知识。李密对学习的热情和努力都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他的牛角挂书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他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
李密的牛角挂书典故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拓宽眼界,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李密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学问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再次,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创新和突破常规。李密的牛角挂书方式是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使他更方便地阅读,还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形象。
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不仅展示了李密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我们应当向李密学习,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 篇二
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是唐代文人李密的一种特殊阅读方式,也成为了他博学多才的象征。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李密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还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
李密牛角挂书的典故源于唐代,那个时期的读书人往往以文士的形象示人,而李密以牛角挂书的特殊形象展示了他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据史书记载,李密年轻时就对各种学问充满好奇,勤于学习,涉猎广泛。他常常将书卷卷成牛角状悬挂在墙上,这种阅读方式使得他能够更方便地阅读,也更容易吸收书中的知识。李密对学习的热情和努力都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他的牛角挂书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他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
李密牛角挂书的典故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知识,拓宽眼界,提高自己的修养。李密通过牛角挂书的方式,将阅读变得更加方便,也更容易吸收知识。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李密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学问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再次,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创新和突破常规。李密的牛角挂书方式是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使他更方便地阅读,还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形象。
总之,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展示了李密的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我们应当向李密学习,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密牛角挂书的历史典故 篇三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伕、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伕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伕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音zhái)让,为人厚道,又
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牛角挂书的内容与用法
【注音】niú jiǎo guà shū
【出处】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新唐书·李密传》
【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用法】作定语;指勤奋读书
【结构】主谓式
【押韵词】牛衣夜哭、藏垢纳污、套近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嘴上功夫、横见侧出、略不世出、根朽枝枯、气壮胆粗、窸窸窣窣、......
【背景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就前去拜他为师,他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刚好在路上看到,骑马跟在他的后面问他为什么这样勤奋。李密见是杨素就回答说在看项羽传入迷了
【成语示例】我们要学习他牛角挂书的读书精神。
成语典故
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翻译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