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历史典故【推荐3篇】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 篇一
立木为信,是一则古老的历史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非常善良和公正,他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国王的治理之道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怀疑。于是国王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公正和贤明。
国王在城市的最中心找到了一棵参天大树,他下令将树砍倒,然后将树的树干切割成一段一段的木片,每片木片上都刻上了一些字迹。然后,国王将这些木片分发给了全国各地的官员和百姓,并告诉他们,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手中的木片上的字迹发生了改变,他们可以通过向国王报告来获得奖励。
于是,人们开始了搜寻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比对,人们发现,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手中的木片上的字迹都完全没有变化过。这让人们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于是纷纷向国王请教这个奇怪的现象。
国王笑着说:“其实,这些木片上的字迹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它们仍然如初。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我治理国家的方式始终如一,没有变化。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公正和贤明的原则,国家就能够繁荣昌盛,人民就能够安居乐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立木为信并不是指木片上的字迹没有变化,而是指国王的治理方式始终如一,没有改变。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始终秉持公正和贤明的原则,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获得长期的繁荣和稳定。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信任是建立在持续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之上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公正和贤明,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 篇二
立木为信,是一则古老的历史典故,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信任是建立在长期的稳定和坚持之上的。
这个典故发生在一个古代国家的历史时期,当时这个国家的国王面临着一些人对他的治理方式的质疑和怀疑。为了证明自己的公正和贤明,国王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向人民展示自己的诚信和稳定。
国王将一棵参天大树砍倒,并将树干切割成一段段的木片。然后,他将这些木片分发给了全国各地的官员和百姓,并告诉他们,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手中的木片上的字迹发生了改变,可以向国王报告以获得奖励。
人们开始了观察和比对,结果发现,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手中的木片上的字迹都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纷纷向国王请教这个奇怪的现象。
国王笑着解释道:“这些木片上的字迹从未发生过任何改变,它们仍然如初。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大家,我治理国家的方式始终如一,没有变化。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公正和贤明的原则,国家就能够繁荣昌盛,人民就能够安居乐业。”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信任是建立在长期的稳定和坚持之上的。只有通过持续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来证明自己的公正和贤明,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这个典故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之,立木为信这个历史典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信任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建立和巩固的。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只有始终如一地坚守信念和原则,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 篇三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立木为信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立木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形容诚信的成语】
1、始终不渝:渝:变。自始自终一向不变。指守信用。
2、温恭直谅:温恭:温和谦恭;直谅:性格正直,能谅解人。指和气谦恭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
3、丹心耿耿:耿耿:诚信的样貌。形容真心实意,十分忠诚。
4、淑质贞亮:淑:善良;贞:坚贞;亮:诚信质直。品质善良,为人诚信质直。
5、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6、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7、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我占便宜。
8、千金一诺:诺:许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9、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10、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11、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2、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13、背义负信: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
14、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我的诚意。
15、修辞立诚: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16、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1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必须有忠诚信实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18、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19、百约百叛:约:约定。多次订约,多次背叛。形容毫无信用。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没有信用
20、弃义倍信: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21、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22、信及豚鱼:及:到达;豚:小猪。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比喻信用十分好。
23、轻言寡信: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24、辞立诚:〖解释〗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25、履信思顺: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26、贪而无信: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27、言行信果:说了就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28、始终不易:〖解释〗易: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向不变。指守信用。
29、士为知己者死:〖解释〗知己者:了解自我,信用自我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我栽培自我的人献身。
30、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31、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3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能够,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样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33、季布一诺: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34、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
35、不轻然诺:轻:轻易;然诺:许诺。不随便许诺什么。形容人守信用
36、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办到。
37、啮血沁骨:形容极端诚信。
38、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39、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40、寡信轻诺: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必须很少守信用。
41、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4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