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禁毒决定书(推荐4篇)
最新禁毒决定书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毒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为了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禁毒法规。最新禁毒决定书的发布,无疑是我国加强禁毒工作的重要举措。
最新禁毒决定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决定书明确规定,对于制贩毒品的犯罪分子,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这一举措的出台,显示了我国政府对于毒品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也向广大群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毒品犯罪将受到严厉打击,不会被放任。
二是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决定书明确指出,要加大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力度,提升他们的毒品防范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预防他们沾染毒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决定书还强调要加强对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禁毒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健全禁毒法律制度。决定书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禁毒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完善,确保禁毒法规的严谨和有效。同时,决定书还要求要加强对禁毒法律的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对禁毒法规的认知和遵守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禁毒工作的开展。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决定书明确指出,禁毒工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我国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贩毒犯罪,阻断毒品的源头和渠道。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护全球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最新禁毒决定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为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禁毒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最新禁毒决定书 篇二
毒品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最新禁毒决定书的发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最新禁毒决定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决定书明确规定,对于制贩毒品的犯罪分子,将严肃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对于毒品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也向犯罪分子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毒品犯罪将受到严厉打击,不会得逞。
二是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决定书明确指出,要加大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毒品防范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预防他们沾染毒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决定书还要求要加强对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禁毒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健全禁毒法律制度。决定书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禁毒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完善,确保禁毒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决定书还要求要加强对禁毒法律的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对禁毒法规的认知和遵守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禁毒工作的开展。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决定书明确指出,禁毒工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我国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贩毒犯罪,阻断毒品的源头和渠道。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保护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护全球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最新禁毒决定书的发布,为打击毒品犯罪、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禁毒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重要贡献。
最新禁毒决定书 篇三
关于禁毒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小 中 大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90年10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顾昂然
我国人民在历史上深受鸦片的毒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烟毒的危害。近几年来,国际毒品犯罪向我国渗透日益严重,国内又出现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值物和吸食毒品的情况,各地强烈要求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法制工作委员会受委员长会议的委托,根据实践中提出的法律问题,参照《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我国参加了这个公约,以下简称“国际公约”)的规定,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公安、法院、检察、海关、医药卫生等有关部门的意见,起草了“关于禁毒的决定(草案)”,对刑法的有关规定作了补充和修改。今年8月将草案印发全国各地征求意见,又作了修改。现将决定草案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说明如下:
一、刑法和有关法律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决定草案进一步具体规定,犯下列罪行的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500克以上,海洛因100克以上的;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3.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的;4.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5.与国际贩毒集团相勾结的。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500克以上,海洛因100克以上,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比现在各地实际掌握判处死刑的标准要严。毒品危害比较严重的一些地方都表示赞成,理由是:第一,当前打击毒品犯罪必须从严。第二,从国际上考虑,有些国家规定判死刑的数量标准比上述规定低,我们如果规定再宽了,不利于防范境外的毒品内流。第三,决定草案规定是可以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不是都要判处死刑,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处。
二、关于对小额走私、贩卖毒品的处刑。一些地方提出,有些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数额很小,如都判刑,处刑面过大,建议规定处刑数额标准,数额较少的可以不判刑,而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这个问题,在制定刑法和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时曾反复考虑过。我们认为,走私、贩卖毒品虽然是小额,但诱发吸毒和复吸,危害严重,原则上应当判刑,但考虑到有的边境地区有小额贩毒行为的较多,因而又规定情节较轻的,可以判处拘役或者管制。按照刑法,管制是一种不关押的刑罚,判处管制后还可以参加劳动,不影响家属生活。
三、关于非法持有毒品。在查缉毒品犯罪中,发现有些犯罪分子持有大量毒品,但又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查获的毒品是否属于走私、贩卖、制造或运输,定罪处刑有困难。为此,参照国际上的做法,决定草案规定: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毒品。非法持有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单处或者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关于走私用于制造毒品的特殊化学物品。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等化学物品,既是化工生产和医药用的原料,又是制造海洛因等毒品必不可少的配剂,必须严防走私出境。1988年我国卫生部、外贸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对三种特殊化学品实行出口准许证管理的通知》,规定必须持有卫生部批准的特殊化学品出口准许证,才能出境。“国际公约”将明知用于制造毒品的特殊化学物品提供给制毒分子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因此,决定草案规定: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出境的,除没收该物品和非法所得外,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单处或者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海关法的有关规定处罚。对于明知他人(包括境内、境外)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这些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五、关于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近年来,有些地方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情况日益严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违反政府规定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什么情况构成犯罪,规定不明确。经征求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意见,决定草案规定: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如500株以上),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的,或者抗拒铲除的,可以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为了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利于禁毒的贯彻执行,决定草案又规定,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刑事处罚。
六、关于戒毒。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吸食、注射毒品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危害社会治安。不少地方已根据国务院规定,建立了戒毒所,强制戒毒。因此,决定草案规定: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再犯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
决定草案还对开设地下吸毒场所,容留、引诱他人吸毒的,作了处刑规定。
七、关于对境外毒品犯的管辖。毒品犯罪是一种国际性犯罪。“国际公约”规定,任何一个缔结国对于境外的毒品罪犯,当其进入该国领域内被抓获后,如不引渡给另一缔结国时,就应依照该国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决定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适用本决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前款罪进入我国领域的,我国司法机关有管辖权,除依照国际公约或者双边条约实行引渡的以外,适用本决定。”
决定草案和以上说明是否妥当,请审议。
最新禁毒决定书 篇四
全国人大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为了严惩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等犯罪活动,严禁吸食、注射毒品,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决定:
一、本决定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利用、教唆未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从重处罚。
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三、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毒品。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不满二百克、海洛因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依照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四、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的财物的,掩饰、隐瞒出售毒品获得财物的非法性质和来源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事先通谋的,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五、对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严禁非法运输、携带进出境。非法运输、携带上述物品进出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较小的,依照海关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单位有前两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或者予以罚款。
六、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 ,一律强制铲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一)种植罂粟五百株以上不满三千株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二)抗拒铲除的。
非法种植罂粟三千株以上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非法种植罂粟不满五百株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小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
七、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
八、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九、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出售毒品,依照第二条的规定处罚。
十、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指定特定的地方和制药厂,种植、生产限定数量的毒品原植物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规定。
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向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照第二条的规定处罚。
单位有第二款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十一、国家工作人员犯本决定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刑,又犯本决定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十二、对查获的毒品、毒品犯罪的非法所得以及由非法所得获得的收益、供犯罪使用的财物,一律没收。没收的毒品和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依照国家规定销毁或者作其他处理。罚没收入一律上缴国库。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适用本决定。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前款罪进入我国领域的,我国司法机关有管辖权,除依照我国参加、缔结的国际公约或者双边条约实行引渡的以外,适用本决定。
十四、犯本决定规定之罪,有检举、揭发其他毒品犯罪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十五、公民对本决定所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检举、揭发的义务。国家对检举、揭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犯罪活动的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功的人员,给予奖励。
十六、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