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推荐3篇】
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 篇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环境。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探讨如何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注重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地理学科,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进而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地理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如大气、水文、生物和土壤等,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宏观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整体,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其次,地理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揭示了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了解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意识到我们应当以合理利用资源为目标,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
另外,地理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地理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揭示了它们的多样性和易受破坏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了解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培养起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和意识。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生态文明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避免破坏和污染环境。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环境。通过学习地理学科,我们可以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形成宏观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的环保意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环境问题,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 篇二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综合性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环境。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探讨如何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注重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习地理学科,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进而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地理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上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揭示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和保护需求,从而培养起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区域性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环境保护策略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地理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球上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揭示了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了解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起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全球性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全球合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地理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的自然灾害风险。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揭示了它们的成因和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学科,了解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起对环境保护的警觉性和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灾害防治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应当加强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环境。通过学习地理学科,我们可以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形成区域性的环保意识、全球性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治的环保意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环境问题,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用和谐的地理学科思想濡染环保意识 篇三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该词通常的解释为“相安,谐调”意,即“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庄子主张“天人合一”。而儒家的“中庸之道”更是追求“天人和合”的至高境界,并提出了构建大同社会的主张。
我们如果用这种思想审视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会发现它具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地理教育的意图就是使学生“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公民。“相互协调”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乃至世界之间彼此共生共存共发展,在不断地冲突、平衡和再冲突、再平衡的动态演绎中实现整体的提升。实施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形成科学的地理思想,以平衡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初步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环境问题尖锐地凸现出来,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当下生活,并且在若干年后继续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因为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恢复性。人类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基础即寻求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有必要继续寻找具体的实施路径。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现实性、直观性、生动性、通俗性等特点,能够发挥极大的教学价值。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过多的理论说教反而为降低他们的关注兴趣,甚至使他们产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典型案例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经济的策略。
一、反例为引
从认知规律来看,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的材料更能刺激接受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性。理论的说辞只能唤起他们的一点儿想象力,而生动真实的反面例子却能长久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并且持续地发酵,形成深切的认知。这也符合传播心理学的规律,通俗地说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为了达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授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设置了这样的导入内容:
材料一:
“2010年9月21日,受台风“凡亚比”带来的罕见特大暴雨影响,茂名市……严重损毁。”
材料二:视频“日本福岛核辐射”。
材料展示完毕后,笔者采用问题导入法导入:1.水资源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2.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你还知道其他的哪些原因?这三个问题本质上即引导学生探讨寻找水循环失去平衡、水资源品质结构被人为改变后所呈现的状态,悄无声息地濡染和谐的地理科学思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著名的诗句可以很形象地概括反例介入的方法能够撞击学生的感知世界,激起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愿望。
二、正例为本
事物总有两面性,反面是正面的补充材料,与正面同属一体,从不同侧面
材料:视频“三峡大坝”。
本板块教学过程中,笔者适时地引入我国著名的综合性水利枢纽治理工程长江三峡大坝的视频资料。师生一起观看,宛如亲临其境,跟随铿锵圆润的解说和缓急有致地镜头推进,感受到水资源的治理带来的巨大的地理意义和社会价值。三峡大坝的治理是因势利导、科学论证、巨大投入的重大成果,兼顾了防洪、发电、开发等综合需求,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和”文化在长江水域的完全融合和生动体现。学生醉心地享受着“畅游长江”“畅游三峡大坝”的审美愉悦,畅想着和谐发展理念所带来的、令人激动的美好前景。
三、促进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只有经过自我积极的重构,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更新、优化。地理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将有些内容设计成开放式的,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结论”。因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真实发现,学生才会给予更大兴趣的再关注、再研究,更容易转化成自身的认知和智能系统内容。在引入以上材料时,笔者即将它们看做原始的资源呈现出来,通过设置问题,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水资源保护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在无明显外界干预之下独立形成认知。这就使“发现”成为私有化的内容,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可见,教育就是一种高妙地濡染艺术,地理学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