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优秀3篇)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篇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城市化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本文将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城市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带动就业增长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如何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化使得资源的集中利用和配置更加高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到各种信息和资源,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此外,城市化也为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城市化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化和服务业转型。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同时,城市化还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和多元化,增强了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

最后,城市化带动了就业增长。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中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化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改善了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刺激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实现了大规模就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城市化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了就业的增长。在未来,我们应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城市化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篇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城市化不仅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带动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将从城市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城市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城市化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如何创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首先,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城市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壮大。通过城市化,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到各种信息和资源,加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城市化还带动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圈,促进了产业的密集化和专业化发展。因此,城市化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城市化对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城市化为消费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消费。人们对于品质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商品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城市化还带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体验。通过城市化,中国消费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最后,城市化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和城市建设,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压力。城市化还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城市化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城市化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城市化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促进了消费的升级和市场的扩大。然而,城市化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未来,我们应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篇三

次债危机的爆发中断了新 经济 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也把 中国 经济推出了原有增长轨道,由于全球化的修复将会需要较长时间,如果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出口不可依赖,投资不可持续,原有增长动力正在消失

中国自2003—2007年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得自于两方面的变化,从国内看,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品的爆发性需求,引导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使国内供给结构相应发生改变,能源、原材料和机械、 电子 产业由此获得巨大增长。从国际看,新全球化出现新浪潮,引导中国的出口结构升级,并使出口成为这一时期增长最快的需求动力。正是得益于国际、国内这两方面的重大结构变化,使中国在这一时期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其中,钢铁和有色等基础部门的投资增长率高达120—170%,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设备制造业部门的投资增长率高达60—70%,出口部门的投资增长率也普遍高达50%以上,而同期的投资增长率为31%。

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期,乃至更长时期,如果不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中国将失去高速增长的动力,年均增长率有可能降至7%甚至更低。

从国际看,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中断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拓展过程,从2009年三季度美国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是危机并没有过去,因为美国庞大的“有毒资产”还没有得到处理,美国政府只是通过一些临时性安排将这些有毒资产掩盖了起来并向后推延了清算期。所以危机还有在今后再度爆发,甚至是更猛烈爆发的可能。至少未来中期内,世界贸易不可能再现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景象,若美国像日本那样,要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走出萧条阴影,世界贸易的萎缩期就会更长。由于次债危机还有更大规模爆发的前景,2011年后中国出口需求的萎缩甚至可能超过目前程度。而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不可能依赖出口需求。

为了应对次债危机,中国政府目前主要是依靠加大投资需求来对冲出口需求萎缩,但这种做法包含着一个尖锐矛盾,就是如果本轮巨大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未来没有需求对象,就会形成更大规模的生产过剩。有人说,2009年的庞大贷款和投资主要是加在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不会加大过剩产能。但如果用贷款修建的基础设施由于利用率严重不足而收不回投资,就会导致银行系统发生坏帐。况且,到目前为止的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也高达27%,从2003年以来的情况看,这并不是一个小幅度的增长率。如果到2011年以后世界经济危机再次爆发,政府不再有这样的投资和贷款大幅度增长空间。从这一点看,如果继续维持在原有的增长轨道上前行,投资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出口不可依赖,投资不可持续,符合逻辑的结果将是中国经济会减速增长,至少在新全球化修复过程中的10年内,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到7%甚至更低。

压产能、增消费,绕过分配难解增长困局

政府已认识到中国经济内部的生产过剩矛盾正在趋于尖锐。目前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压抑过剩产能,一方面抬升消费,希望由此改变总供求的平衡态势。这种做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从理论上却讲不通。马克思主义有关资本主义 现代 化大生产的原理早已说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有四个,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剩的发生是分配环节出了问题,而我们目前却只在生产环节打转,是绕着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这个矛盾走。其结果是,压了钢铁和水泥等又会出现其他的过剩部门,就是采用强力的行政手段限制死了所有产能增长,储蓄大于投资的矛盾仍不会消失,甚至可能由于中国的产业资本在国内没有出路而大量外流,对中国更不利。所以,绕过分配环节无论政府想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同理,企图通过刺激消费来阻止不断下跌的消费率,目的也达不到。因为,在不触动分配结构的前提下刺激消费,增加的消费只能是将未来的消费前移,如原来打算两年后才更新的彩电由于现在有购买补贴就提前到今年了。所以,由消费刺激政策所出现的现阶段消费高峰,必然连接着未来阶段的一个消费低谷。而且,由于不触动分配结构就不可能造成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刺激政策的效用也会极为有限。

企图绕过分配环节来解决社会总供求平衡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中也必然是路子越走越窄,短期内可能会有小的效果;从长期看,却不可能解决生产过剩矛盾,也不可能真正提高消费率。

政府目前还希望用促进新兴战略性产业的 发展 来寻找新的投资需求方向,但是若寄希望于对这些产业的投资规模大到能替代原有国内支柱产业投资和出口需求,恐怕会很失望。因为任何国家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都不可能成为产业的主体,对大国来说更是如此。这类产业不仅需要巨大规模的投资以及很长的研发时间,并且有极大市场风险。所以,发展这类产业所形成的投资从规模看,远不可能替代传统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

绕过分配环节来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已经陷入困局,也会使宏观调控越来越困难。因为,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在中国外部正酝酿着更大的危机,如果2011年以后更大的危机再次袭来,可能正逢本轮投下去的巨大投资开始转变成产能,国内生产过剩矛盾将更加突出,政府是否还有这次这么大的投资增长余地呢?

宏观调控中的矛盾也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在目前陷入了混乱。为了应对萎缩,政府被迫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平台向国有 企业 投资,形成了危机期间在产权增量方面的“国进”。而危机过后为了解决生产过剩要压缩产能,又以要“消灭落后产能”为理由,鼓励产业重组与兼并。中小企业以民营为主体,必然会形成国有兼并民营的格局,由此又会导致产权存量方面的“民退”。

“ 工业 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用城市化突破分配难题?

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却有体制与战略两方面。体制方面的原因是,改革造成了新财富阶层,他们不仅能够通过劳动获取收入,也能够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获取收入,由此形成了收入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开始建立,收入差距拉开得大一些难以避免,如果现在就对市场经济体制动大手术,不仅对社会振荡大,而且很容易让“先富阶层”动摇对市场化改革的信心,从而不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稳固。所以,由体制因素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须要纠正,但应当采取稳妥、渐进的方式进行。

大都市圈模式能够最集约的利用土地主要是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单位土地 经济 产出量与人口容纳量要高出十几甚至几十倍。第二,是在这个圈内有着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由此独立于其他地区和其他都市圈。都市圈内的产业都分布在距离都市圈中心100—120公里的“1小时” 交通 半径内,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交通用地。

都市圈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都市圈的成因是由于在都市圈内生活的人共享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则都市圈的最大规模边界,就是一套独立产业体系的最大最佳规模。由于都市圈是一个发育的过程,如果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人口可达到3000万,GDP总值可达到1000亿美元,就可以形成发育都市圈的基本条件了。

从本质上讲,都市圈模式是市场 发展 的要求,日本战后搞的四次国土规划,都是提出的“反都市圈”政策,但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仍然形成了三大都市圈,可见市场的力量大过政府。但若按照市场经济 规律 办事,由政府用好的规划来推动都市圈建设,就可以“事半功倍”。对中国来说,由于有城市化严重滞后这个现实,在未来的20年间要新增8亿以上城市人口,而现在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初具都市圈雏形,相比中国在未来将会在沿海与内地出现的20多个大都市圈,就更需要政府作好城市发展规划,引导中国的城市化有序进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城镇化扩大内需,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重要进步,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仅仅是提出要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扩容,而这个路子将不可能解决需求增长动力问题。到2008年底,中国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60%在沿海,而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73%在内地,小城镇内地也占2/3。目前的外出打工农民,主要是向沿海大城市流动,因此即便用城镇户口鼓励农民工到中小城镇定居,由于在内地的中小城镇没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也不会向这些城镇流动,更不会把家庭向这些城镇迁移。所以,如果想要把城市化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就必须首先以沿海的大城市为依托展开,然后再以内地的大城市为依托,建设大都市圈。

相关文章

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研究(通用3篇)

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研究 篇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嵌入式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系统,它被嵌入到其他设备或系统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和...
论文2017-01-02
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研究(通用3篇)

基于短波车载三环天线的通信性能分析论文(精选3篇)

车载三环天线是鞭天线接一个由3个水平环组成的顶负载。天线调谐器安装于车体内,天线从车体内的天调伸出,三环到天调间的连线相当于鞭天线的垂直部分。采用这种三环结构与传统垂直鞭天线相比带来以下好处降低了天线...
论文2015-01-02
基于短波车载三环天线的通信性能分析论文(精选3篇)

通信工程论文最新(最新3篇)

通信工程建设不仅影响着的通信行业的发展,同时对我国信息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通信工程建设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起来看看通信工程论文最新范文吧! 通信工程论文最新范文: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系...
论文2017-01-03
通信工程论文最新(最新3篇)

市场营销调查论文(推荐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市场营销调查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市场营销调查论文 篇1...
论文2016-04-02
市场营销调查论文(推荐6篇)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论文(实用3篇)

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需要班主任工作也必须不断充实、创新。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工作,感到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可以从以下用五个方面来着手: 一、激励为主题 激励之下出好学生——这是我当老师以来最大的体会。学习...
论文2018-05-02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论文(实用3篇)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优质3篇】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现代文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求得人与人之间平等竞争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绿色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范文一...
论文2013-03-01
有关绿色经济论文【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