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用3篇)
浅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一
标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及途径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1.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往往强调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促进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往往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使经济适应新的形势,提高竞争力。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
2.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往往过于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3.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增加对外开放程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升国际竞争力。
结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等途径,可以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二
标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与对策
引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将从挑战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1. 利益分配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会引发一些利益相关方的不满。政府需要在推动转型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确保转型的顺利进行。
2. 技术创新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依靠技术创新,然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政府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解决技术创新的难题。
3. 人才培养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适应转型需求的人才。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可以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转型。
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资源和服务,帮助企业加强创新。
3. 加强国际合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合作。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4.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可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企业提供公正的市场环境。
结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和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应对挑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浅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三
[摘要]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是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 中国 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关键词]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
受国际 金融 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头戏。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长速度为核心,造成资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外商投资 企业 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本身技术含量很低,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产业价值链低,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
已达到70%以上,可在我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则高达72%,技术进步仅占28%,产品附加值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这对我国的出口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广东、浙江等省许多企业纷纷停产、减员甚至倒闭,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3.国内消费长期不足,难以拉动内需4.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 减产和破产的增多,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由于订单急剧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增加0.2%,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二、转变 经济 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经济大幅下滑趋势得到抑制并转入企稳回升通道后,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现凸显,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1.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中国能否实现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的“减排承诺”,调整产业结构是治本之道。由于重 工业 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使得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和减排压力。钢铁、水泥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制约。当前,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 历史 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国正抓紧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落实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3.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一是在调整消费结构中,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最终消费。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为了扩大 农村 消费,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实施,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4.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城里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有利于释放资源、土地方面的压力,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只有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前进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