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钢铁产业发展探讨(实用3篇)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探讨 篇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钢铁产业也在不断壮大。广西作为中国的重要钢铁生产基地,其钢铁产业的发展对于广西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首先,广西钢铁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钢铁企业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条件。广西的钢铁企业还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出口都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此外,广西还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为钢铁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这些优势为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广西钢铁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环保压力。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钢铁企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广西的钢铁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环保设施和技术水平,以满足环保要求。其次是市场竞争压力。广西的钢铁企业数量较多,市场竞争激烈。钢铁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广西还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出口比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广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环保投入,推动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环保水平。其次,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广西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广西还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最后,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
总之,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面对挑战,广西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广西钢铁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探讨 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钢铁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区,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钢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将探讨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广西的钢铁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广西地处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为钢铁企业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条件。此外,广西还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为钢铁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广西的钢铁企业也逐渐实现了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些优势为广西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广西的钢铁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环境压力。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钢铁企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广西的钢铁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环保设施和技术水平,以满足环保要求。其次是市场竞争压力。广西的钢铁企业数量较多,市场竞争激烈。钢铁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广西还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出口比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广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环保投入,推动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环保水平。其次,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广西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广西还可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最后,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
总之,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面对挑战,广西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广西钢铁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探讨 篇三
摘 要:伴随着广西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和 工业 化进程的深入,广西的钢铁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介绍了广西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 目前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从产品结构、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提出了广西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钢铁产业;发展;广西
1 广西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 分析
1.1 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概况
可以从广西钢铁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钢铁工业总产值,钢铁 企业 发展情况等方面来分析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
(2)从钢铁企业数量和钢铁工业总产值(现价)方面分析:从2000到2004年,广西的钢铁企业从69个发展到164个,钢铁工业总产值(现价)也从41.53亿元增加到211.48亿元,占全国钢铁工业总产值(现价)的比重由0.88%提升到1.35%,发展迅速。但是与河北省相比,差距仍然明显。2004年河北省的钢铁企业总数为388个,钢铁工业总产值(现价)为2422.61亿元,占全国钢铁工业总产值(现价)的比重为15.47%,远远高于广西1.35%的水平。广西省2004年的钢铁企业数接近河北的一半,但钢铁工业总产值(现价)却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广西的大部分钢铁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不明显,生产效率较低。 广西重点支柱企业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柳钢),是广西省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为中厚板、中型材、小型材以及高速线材等。至2006年底,柳钢销售收入突破二百一十五亿元人民币,率先成为广西首家销售收入超过二百亿元人民币的工业企业,并大踏步进入中国钢铁主流企业,发展迅速。 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从纵向分析,广西钢铁产业的发展伴随着广西工业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从横向分析,与全国的钢铁强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周边省份如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钢铁产业发展相比,广西在五省区中其钢铁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广东、湖南略高于云南、贵州。
2 广西钢铁产业存在的主要 问题
2.1 大部分钢铁 企业 规模偏小,能源消耗大
广西现有的钢铁企业中,除柳钢等少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大之外,其余大都是小型钢铁企业。广西现有的铁合金企业中,除八一铁合金公司、广西大锰、广西康密劳、桂林康密劳、广西新振锰品等企业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外,其余大部分也都是小型铁合金企业。而小型钢铁、铁合金企业占用了大量的电力、原材料和燃料,能源利用率低,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2.2 产品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比例低 2.3 技术装备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3 广西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要促进广西钢铁产业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1 优化钢铁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广西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存在着一般产品过剩与技术含量大、高附加值产品短缺问题并存的矛盾。同时广西的钢材品种比较单
一,主要有中厚板、螺纹钢、圆钢等,远不能满足本区 经济 建设的需要。因此,“十一五”时期,广西钢铁产业应加大力度生产技术含量大的优质产品,并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优化钢铁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3.2 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生产能力
与钢铁强省相比,广西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 进步相对缓慢。广西的钢铁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继续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如淘汰横列式线材轧机、复二重线材轧机、横列式小型轧机等一批落后轧材设备,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如近年柳州斥巨资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到2006年,柳州市用于技改方面的资金超过二百亿元人民币。其中柳钢就投入了一百亿元人民币进行技术改造,对2000年以前的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在三年时间里柳钢实现了环保、产能、销售、利润的大跳跃。科技创新可以导致系统的技术进步,促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做大做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目前广西大多数钢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钢铁的生产、市场、研发等方面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应以本地的大型钢铁企业(如柳钢)为龙头,并利用大型钢铁企业的辐射效应,做大做强一批钢铁企业,培育出若干竞争力强的钢铁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具有产业吸引力大,规模效应显著等优势,以促进产业的升级。
3.4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吸引人才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的高低水平,直接 影响 着产业发展,高素质的劳动者必然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应通过组织员工内部培训或鼓励员工参加 社会 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区内、外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或与高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等 方法 ,为企业招募人才。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成立了“人才小高地”,为柳钢聚集和培养人才,促进广西钢铁产业的创新和提升。
3.5 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并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如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通过工艺技术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最大程度地综合回收利用,每年为企业节支、增效数亿元,经济和环保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广西钢铁产业要以达到国家和地方环保规定的要求为目标,加强对钢铁企业以及企业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帮助钢铁企业改造和完善现有的环保设施,缓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广西钢铁产业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企业、技术、资金、产品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加大资金投入和优化产品结构等途径,促进广西钢铁产业不仅“做大”,而且“做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 文献 [2]何称球.抚今追昔八桂工业[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5]戴伯勋,沈宏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