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实用6篇)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一

标题: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闻传播学在不断变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新闻传播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挑战,应对策略

正文:

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1. 多媒体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媒体化的趋势。传统的纸媒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学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研究和应用多媒体传播技术,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

2. 用户参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单向的,信息由媒体传递给受众。然而,现在的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新闻传播学需要研究用户参与的模式和机制,深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态度,以实现更加有效的传播。

3. 数据驱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新闻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分析工具。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和行为特征,为新闻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数据驱动的新闻传播研究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新闻传播学面临的挑战

1. 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对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提出了挑战。新闻传播学需要研究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的问题,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2. 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大量信息的困扰。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之一。新闻传播学需要研究信息过载的原因和影响,提供有效的信息过滤和推荐方法。

三、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建议

1. 建立新闻传播伦理:新闻传播学需要关注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2. 加强数字素养培养:新闻传播学需要重视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以适应多媒体时代的需求。

3. 推动跨学科研究:新闻传播学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新闻传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结论:新闻传播学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和应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

新闻传播学 篇二

标题:新闻传播学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与作用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新闻传播学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与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学在网络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总结了新闻传播学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与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网络时代,影响,作用,发展方向

正文:

一、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

1. 实时性: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新闻事件可以实时传播到全球各地。实时性成为了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点。

2. 多样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视角。

3. 互动性: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和点赞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互动性的增强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民主和平等。

二、新闻传播学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与作用

1. 传播效果的提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新闻传播学可以研究和分析不同传播渠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为新闻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2. 媒体监督的加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容易,但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新闻传播学可以研究如何通过网络监测和媒体监督来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公众参与的推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更多,声音更加多元化。新闻传播学可以研究如何通过网络平台推动公众参与,提高民主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

1. 跨学科合作:新闻传播学需要与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新闻传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 强化伦理教育:新闻传播学需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教育,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防止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3. 推动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学需要关注和研究新的传播技术和方法,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需求。

结论:新闻传播学在网络时代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适应和研究新的传播特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影响与作用。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三

  摘要:

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一直以其高标准的制作传播流程占据着传媒的制高点,新闻的政治舆论导向关乎着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随着微时代赛博空间日益渗入到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探讨“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传播的本质出发,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赛博空间内的显性表征及相关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进与重构的机制。

  关键词:

新闻传播;微媒体;传统媒体;重构

  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进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已经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进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事件性和参与性已经成为微时代的显著特质。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极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构机制。

  1.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显性特质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始终占据着传媒的高地。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样式(包括报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即使在微时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仍然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道、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点。

  1.1强大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作团队

  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实则是说当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微媒体在新闻发布上的采编权相应受限),这种现象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级的制作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发布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无法撼动的资源优势。

  1.2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厚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显著特点。

  1.3悠久历史下积累的新闻品牌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带来的权威性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人类社会经历过战争、经济低迷和衰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等多次各领域的剧变,传承至今的新闻媒体在公众心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一特点造就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

  2.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是微媒体,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们用的微博、微信,其实不然。“微”是相对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体所代表的个体、差异、多元是相对于福特主义阶段传统新闻媒体的整体、秩序、统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体来自于对“微小、平凡、时效、自由”为表征的新媒体文艺式样和社交传播方式(博客、微博、论坛、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点题,但实则是对网络文化日渐渗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节,且促使人们用互联网的思维表达去看待世界的总结。微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态势在城市社会中得以广泛深度发展的时代。而微媒体新闻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文化更大范围地进驻人类社会生活核心场域的标志。这使得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新闻传播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使得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征更加凸显。

  2.1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行为的去中心化

  方兴未艾的微媒体时代赋予了现代普通人进行传媒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的概念被扩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的兴起,是以个人为单元、个体为终端的新文化思维与文化态势。用户可以针对任一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进行发布和评论,并且这些信息发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体传播的维度下,新闻传播的媒介议程设置及新闻价值的判断更趋向于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艺术话语。

  2.2传播架构的超级链接化带来的迅速时效性

  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个体有条件全天候、全时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布及评论新闻事件。这种时效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传播就已经同时实现的程度。这都是人类进入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以来一以贯之且积极增长的文化生态之一[1]。

  2.3传播频率的几何级数化带来的高覆盖性

  微媒体新闻传播从首位发布者开始就以指数级方式扩散,这种原子裂变的传播方式可以使新闻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全网。正是微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的这一特质,赋予了新时期新闻传播彰显人类文化传播范式重要变革的价值。

  2.4平等交互带来的及时纠错性

  在当下以交互为核心精神的web2.0时代,各阶层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种交互平台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群体阶层的观点及声音,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真相和综合客观评价,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起到纠错效果,体现新闻的真实原则[2]。

  3.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交互发展的异同及优劣势

  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布过程中,微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以新闻事件播报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都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跟踪、评论和深度挖掘;都受当下传播营销学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亲民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固有的媒介议程,其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积极因素客观存在,但这种“我既媒体”弱化媒体把关人的“公民新闻时代”有其固有的亚文化征引和消极价值观等时代症候,如新闻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齐(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无效评论);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闻选题规范化、专业化偏低等。而与之相对的传统媒体新闻在时效性及广度上略显逊色,但其优秀的品牌知名度、丰厚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信息内容生产力造就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上的高标准专业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续化、真实权威的引领化、舆论导向核心价值的建构化等优势。

  4.微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立体化发展下的新闻传播重构机制

  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共同载体,微媒体思维模式的大范围进驻虽然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微媒体的发展速度及现状并未跨越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代际尺度,中国新闻传播场域中依旧是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实现全媒体新闻传播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这体现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径的整合传播意识。

  4.1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实现交互借鉴

  为增强媒体竞争力,各大传统媒体均开设了网络版、官方微博、公众号抢占新闻先机。但微媒体平台不是摆设,要积极开展平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真实地参与到新闻本身,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都有利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体要尽可能地规范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范式,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引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声音、图片等资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传统媒体应通过价值观导向引导微媒体建构良性新闻传播环境

  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决定了其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及虚假新闻会以几何级数化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公众生活和核心价值观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此时应发挥自身权威性、舆论价值强的资源优势,引导、协助微媒体完成新闻的筛选,建构和谐的新闻氛围。

  4.3.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建构交互立体化的多维新闻传播空间模式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应有效地结合,微媒体由于时效性强的特点可以担任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的报道发布,抢占新闻先机。传统媒体因为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强而随后以更充分的策划、采编、制作,发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连续性的报道,并在报道中纠正负面虚假新闻,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取向。整个过程中力争做到新闻传播的多场域、多类型、多层面的交互立体化播报模式,建构多平台融合的全媒体战略。今年的“”报道期间很多主流媒体开通了网络上流行的直播间,题为“直播”;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专栏“点赞中国”,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相融合借鉴提供了颇有裨益的案例参照。赛博空间下的新闻传播已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立体化的多维网状传播,怎样更好地体现当代新闻传播的文艺修辞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传媒发展的核心场域。应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交互融合与重构,共同营造全媒体新闻传播的新世态。

  参考文献

  [1]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5(10):36-38.

  [2]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88.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四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教育;优势

  一、引言

  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在17世纪应运而生。此后,新闻传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更是如此。而此时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着眼于高校教育,我国高校对自身优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二、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1983年全国新闻教育座谈会的召开使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次会议探讨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为之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后,各院校纷纷开启了建立新闻系的步伐,因文革被迫停办新闻专业的厦门大学、杭州大学等院校也重新设立了新闻专业。至20世纪8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分别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三年后升级为新闻学院,自此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实现了由本科生向博士生的转变,这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体系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

  1992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在1996年已有55所,在读本科生近9 000余人,此后这一数据不断刷新,至2000年左右设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的院校已经超过100所,相关专业教学点达323个,迄今为止全国已有600多所大学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l5万余人。

  (二)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1.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经济稳健发展、政治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文明持续进步,这些环境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2.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传媒行业不断繁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这是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教育事业的大扩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为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新闻传播学教育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优势

  (一)专业设置种类多,类别丰富

  我国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类别丰富,既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广告学等偏学术理论型的专业,也包含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一般应用型专业,开设的专业不仅数量多,类别也很丰富,这为完善新闻传播学学科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设立特色专业

  各高校在联系自身优势,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这些特色专业与普通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比更为独特,也更具发展优势。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了法制新闻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旨在培育跨文化交流的国际新闻高级人才。该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双语教学,近九成的课程为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国际新闻知识还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学生完成学业后既可以从事驻外记者、新闻编辑、广播主持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以从事翻译、导游等于外语有关的工作。这些具有高校优势的特色专业针对性更强、定位更准确,可以培养出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三)重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础课程是学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前提,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拥有扎实的新闻功底,我国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被誉为“信息传播领域最高学府”的中国传媒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课程知识后再学习专业技能,基础扎实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广受各大媒体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我国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基本都设有与传媒机构合作的实习基地。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是各高校的主要目标,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设有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电视台、报刊,此外北京市大部分电视台、报社等都是其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有些高校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安排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就与北京新奥特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第二校园合同。

  (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充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优秀的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多种渠道完善师资队伍,除了聘请一些高学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外,还注重聘请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传授学生课堂知识之外的实践技能。

  四、结语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经历了一条高速发展、不断进步的成长之路。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培养传媒人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传媒行业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清河.实用型培养模式不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唯一风向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余俊峰.面向信息社会的传播学专业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五

  摘要:

近年,新闻传播学成为考研的热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内涵与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析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内涵

  新闻传播学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新闻传播学要求本专业硕士具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独立的思考能力。世界上最早开办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课程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专业涉及新闻的各个领域,毕业生在美国乃至世界各主流媒体十分活跃。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学制一般为学分制,学时为三年,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求职。毕业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开始于1978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招收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自己培养的高层次的新闻教育人才。经过几代新闻人数十年的努力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渐规范化。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多元化。近年来,跨专业报考新闻传播学硕士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跨专业学生在接收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理论方法与自己本科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辩证思考与分析。在学科交汇处提出新的理论设想,进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当前,业界需要这样既具有新闻专业素养又拥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结合近几年状况来看,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也开始选择读研深造,他们的加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案例资料。

  (二)课程设置重应用性

  由于基本专业的特殊性,新闻传播学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起本科阶段来更加注重的是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并且在进行了系统的概论学习后,细化专业学习。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将当下新兴的科学传播技术和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引入课堂,弥补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短板,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使学术研究贴近实际生活,实现学术成果对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新闻传播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新闻业务中。这也能使研究生毕业后更快速地融入专业工作,使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

  (三)注重思维及能力培养

  与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相比,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塑造,通过研究和讨论,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思考,结合新闻业务案例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建立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地理解新闻传播理论,进一步研究新闻业务,发展学科理论学说。研究生教育需要从学术层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深刻理解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对学说进行发展或批判。研究生教育精且细,才能形成理论架构的系统搭建,逻辑思维的准确塑造,科研能力的着力培养。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均起步较晚,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基本是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新闻传播事件进行的,主要是对新闻业务和新闻事业发展的探索。其研究实用性质较强,相应的理论色彩就比较弱。传播学引入新闻学界后,经过一代专家学者的探索,将二者磨合,新闻学和传播学已经彼此交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思想已经成为新闻学研究的一部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学科的融合,将二者的思想理念与研究方法融汇,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新闻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就是在着力培养一群从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人才,培养其科研能力,鼓励热心学术的学子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储备人才。

  (二)提升新闻传媒行业的竞争力

  从新闻传播业界的角度看,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推动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新闻传播学术理论转换为新闻传媒行业的生产力,促进我国新闻传媒传播能力的提升,扩大我国新闻的传播影响范围,提升我国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内外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现当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出现、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大给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这样一个形势多变的环境下加强我国的新闻传播力,需要学界的研究者们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视角,反复地进行研究,探讨出最好的方案、办法。

  (三)符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本科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增长,而本科文凭的竞争力却未曾增长。这使得本科毕业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发处于劣势地位。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相较于本科生会更有自信心、更有竞争力,部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对高学历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尤其是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研究生的优势较大。在工作中,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所接收的教育和培养出的思维能力能促使其在事务处理上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周到、处理得更妥帖,这种能力使研究生在工作发展上有着足够的后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行业,甚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都十分重要。国家传媒影响力的拓展、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需要高校和专家学者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予以重视,完善学科教育体系,丰富研究生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学术,促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4(4):65-68.

  [2]徐耀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5(7):19-22.

  [3]张瑜烨,杨海洋.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起点及研究进程[J].当代继续教育,2013(2):62-65.

新闻传播学论文 篇六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视野诠释着整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姿态。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到了大陆学者的研究范围,并于90年代中期被引入到了新闻传播学领域,从而引领着新闻传播学向着更为积极、平衡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 方法论 新闻传播学 应用

  女性主义理论在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后,多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关注下,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尴尬困境,需要更多的新闻传播界的理论学者予以关注,以期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促使大众传播媒介能够大放异彩。

  一、女性主义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发源于十八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强调女性针对男性而言的专有权;中期突出两性差异;后期反抗本质主义的规定。在这三个发展历史进程中,女性努力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争取准确的自我定位。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追求两性平等,开始冲破家庭的束缚,争取在外界得到自我肯定,寻找自身的准确定位,从而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

  女性主义源头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与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类似,他也指明了教育对象的有教无类,认为应该不论贵贱,抛开性别,人人都可以入学进行学习,并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这种办学思想和方式的传播使得接受教育的女性开始增多,并将更多的思维启蒙意识传给更多的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妇女首先举起了争取妇女人权、反抗社会压迫的大旗。

  18世纪至19世纪初,女性主义的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工作的权利,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与男性相同的参政权利,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教育的广泛展开以及女性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从表面的争取权利平等进入到了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的阶段,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觉醒。这一时期,女性主义逐渐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反对男性主义浓厚的政治话语权,并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形成规模。

  1978年,美国传播女学者盖尔·塔奇曼与他人合著的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出版,这是“性别与传播”研究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标志着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立。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界,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对西方成果的直接借鉴。1995年出版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第3期中系列地刊出了一批女性主义研究文章,这几篇国外女权主义者的文章仅仅描绘了她们国家的媒介与妇女关系的情形。而我国学者重点讨论的是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和传播权与妇女人权等问题。

  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者结合外国的研究思路,对女性主义开始了自己的本土化研究,在《新闻传播的文化批评》一书中,鲍海波教授对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对女性的定位及关注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女性在新闻传播中出现三重缺席:

  1、新闻传播主体的女性缺席,即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2、新闻内容中的女性缺席,即对女性的报道极少;

  3、新闻受众的女性缺席,例如女性看电视大多是看电视剧、家居、美食及电视购物等节目。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本土化的女性主义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传统文学和大众电影的研究领域,但并未引入到传统媒介当中,这样也就未能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尽管那时女性主义和传播学都已在中国生根发芽,但二者的真正结合却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的结果。1997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项重要课题“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研究项目是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自此大力推动了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文化远离意识形态,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意义,消解价值、消解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从计划经济来的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也缓解了他们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因而它倍受人们青睐。于是,以娱乐性、商业性、消费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流行就成为顺应潮流的事。

  目前,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种是沿袭了女性主义研究的传统批判思路,认为当今的媒介中尽管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但它们并未展示出真实的女性生活,由男权掌控的媒介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充满了不经意的理解偏差;另一种则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闻传播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所掩盖的却是更加隐蔽的性别不平等的实质。这两种观点视角不同,却都反映出社会性别的差异和话语权的掌控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根本实质。

  女性主义鲜明地表现出它对大众传媒中展现出的性别成规(stereotype)的批判态度。比较常见的包括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肥皂剧(电视连续剧)及MTV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等。实际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它较多的采用了文学批评中典型形象分析的方法,从性别权力的结构观点出发,对大众传媒中所表现出的与女性有着特殊关系的文本加以分析、归纳,从中观照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并探寻构成这种文本的内在机制。

  表面上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介报道中频繁出现,占尽风头,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西方新闻报道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亲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这种“女性化”的真相“实际上是女性在媒介中被边缘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视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贬抑”。正如研究者刘伯红所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色情暴力作品中女性形象大量成为新的卖点(女性形象的商业化)以及色情暴力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扭曲反映,就是这种深刻的不平等的一种表现。同时,对色情暴力作品的讨论和在这些问题上的女性主义呼声,也可能预示着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①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客体,对受众的研究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新闻受众中存在女性受众缺席现象。女性受众缺席的原因:一是“产品少”,即新闻报道中的女性缺席,主要表现为女性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很少, 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对女性角色和定型的不均衡描述;二是“工人少、领导少”,即新闻生产部门中的女性缺席。包括新闻媒介中的女性从业人员少,领导层中的女性更少,控制者大都是男性,女性在生产部门的缺席间接导致了受众中的女性缺席;三是“关注少”,即传统文化中女性缺席是受众中女性缺席的深层原因。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女性整体素质较低,对女性的关注和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颇,家庭中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女性没有接受能力和接受时间, 导致女性受众的缺席。②

  三、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景与不足

  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前景十分广阔。但在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深度不够。由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当中多受拘泥,对这一理论多是集中在表面上的一些研究,没有从实质方面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与探讨。理论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后,深度挖掘也是不够。在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著作大为可观,但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能够将女性主义理论应用到新闻传播学中的研究著作确实少之又少。原因除自身缺乏创新性以外,还有对国外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动态缺乏关注,缺乏对国外最新理论的借鉴。

  第二,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目前,国内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面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女权主义流派各自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同时在实证研究方面,一方面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的文本分析样本和实证研究样本,另一方面运用西方理论开展国内的文本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由此说来,国内关于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领域面比较狭窄,仍需进一步拓宽。

  第三,本土化色彩淡薄。由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西方引入的,“拿”到中国后,不免带有西方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中国实质上的本土色彩意识淡薄,没有能够很好和中国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在引入西方理论的同时,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则是最重要的问题。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理论仍有不足,但其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尤其是现在,女性主义方法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已是越来越广泛。众多的研究者已开始意识到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并在这一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研究内容除女权主义研究外,还涉及到了社会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内容。正是因为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引入,才使得新闻传播学中的发展更为广阔,才会使新闻报道中女性与男性达到一个质的平衡。使得报道中女性的角色不仅局限于家庭、消费及男性背后的领域,更多的应该涉及女性自身的独立发展。

  女性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会推动女性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将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使女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参考文献

  ①刘伯红,《部分报刊性与暴力描写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学刊》,2001(4)

  ②黄蓉芳,《我国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论文(优质3篇)

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基础与缩影。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但教学论文与一般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有所不同。教学...
论文2011-06-03
小学二年级语文论文(优质3篇)

最新硕士毕业论文致谢【最新3篇】

例文致谢提供的信息对读者判断论文的写作过程和价值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致谢一: 花样年华的20岁,与北外相遇,然后接下来的时光里,一直美好...
论文2011-07-04
最新硕士毕业论文致谢【最新3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论文(经典3篇)

国际工程承包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是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事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论文2018-01-06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论文(经典3篇)

化学实验小论文(精选4篇)

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之一,随着化学的发展,生活中一些奥秘也逐渐被揭示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实验小论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化学实验小论文篇一 溶液溶解度的探究 上周,我们已经学完第...
论文2012-07-06
化学实验小论文(精选4篇)

论文摘要翻译【推荐3篇】

毕业论文AbstractTitanium ore, elected from magnetite or Titan magnetite, is widely used as the raw mater...
论文2013-08-05
论文摘要翻译【推荐3篇】

电力企业中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论文(经典3篇)

摘要本文以電力企业中班组管理为基础,建立以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采用创新导师带徒形式,人人讲一课,大师出山、角色认领等方式进行管理体系的实施,将绩效管理融入到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中,提高了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
论文2014-03-05
电力企业中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论文(经典3篇)